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学逐步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的需求不断增加,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疏漏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加以有效引导。
一、 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个人与社会的整体素养尤为重要。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马云鹏认为可以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十大核心概念引申而来,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鉴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多样性与繁复性,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仍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严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推导和运算等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变具体,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所需要活动载体与基本的活动经验,也就是数学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数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笔者认为,所谓数学素养,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身数学学习和适应终身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一) 明确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主动性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弗赖登塔尔将自己教学方式定义为“有指导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引导,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有鉴于此,课堂教学重点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运用中领悟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再创造”能力。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利用真实生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把各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促使学生把知识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具体贴合实际生活的、能够引起学习兴趣的事物开始,而不是从抽象空洞的概念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从主观角度去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线与角”相交与垂直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教师可以从问题提出的角度,比如说如何确定书本相邻的两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把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知数学,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加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
(三) 采用探究研讨,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会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如果单纯依靠传统板书教学,那么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随着教育领域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有趣、图文并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新生机。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二) 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3DMAX等软件制作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效果图,从不同的角度、空间,体现不同的效果,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生动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状态,进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新知识。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选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灵巧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为学生创设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更乐于质疑辨惑。
(四) 选用趣味游戏,强化课堂教学总结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特点的影响,结合趣味游戏加入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相比,游戏富有感染性、迁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鉴于此,教师可以巧用趣味游戏教学方式,遵循积极向上的原则并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及认知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总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学生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36-39.
[2]卢曦.关于数学“再创造”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作者简介:
王宇,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加以有效引导。
一、 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个人与社会的整体素养尤为重要。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马云鹏认为可以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十大核心概念引申而来,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鉴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多样性与繁复性,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仍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严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推导和运算等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变具体,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所需要活动载体与基本的活动经验,也就是数学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数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笔者认为,所谓数学素养,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身数学学习和适应终身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一) 明确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主动性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弗赖登塔尔将自己教学方式定义为“有指导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引导,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有鉴于此,课堂教学重点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运用中领悟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再创造”能力。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利用真实生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把各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促使学生把知识灵活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具体贴合实际生活的、能够引起学习兴趣的事物开始,而不是从抽象空洞的概念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从主观角度去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线与角”相交与垂直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教师可以从问题提出的角度,比如说如何确定书本相邻的两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把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知数学,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加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
(三) 采用探究研讨,多元化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会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如果单纯依靠传统板书教学,那么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随着教育领域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有趣、图文并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新生机。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二) 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3DMAX等软件制作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效果图,从不同的角度、空间,体现不同的效果,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生动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状态,进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新知识。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选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灵巧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为学生创设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更乐于质疑辨惑。
(四) 选用趣味游戏,强化课堂教学总结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特点的影响,结合趣味游戏加入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相比,游戏富有感染性、迁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鉴于此,教师可以巧用趣味游戏教学方式,遵循积极向上的原则并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及认知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总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学生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36-39.
[2]卢曦.关于数学“再创造”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作者简介:
王宇,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