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
一、用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时,教师就应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2009年的“7.5事件”说明了什么?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引起兴趣,明白道理,提高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是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可以收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教师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由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运用有声语言外,还要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用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时,教师就应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2009年的“7.5事件”说明了什么?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引起兴趣,明白道理,提高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是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可以收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教师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由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运用有声语言外,还要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