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为何能自愈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类患者活得好
  我从医三十多年,见过不少癌症患者自愈的例子。山东的张翼是自愈的典型,他1998年5月确诊为晚期肠癌,全腹部转移。这个生性倔强的山东汉子,拒绝化疗放疗,甚至止痛药,全身心地投入“微刻”之中,在头发丝粗细的材料上全神贯注搞“微刻”,以转移注意力(因为腹部剧痛),没想到歪打正着,几年后腹部变软了,疙瘩(转移灶)消失了,晚期癌症康复了。
  有两类人康复得最好,一类是文化水平低或没文化,却迷信权威或有盲从倾向的人,常见于农村居民或城市里粗线条的人。他们查出癌症后,有的手术、化疗、放疗都不做,也活得很好、很长。有一位山东老年女患者,文化层次低,食道癌,有梗阻现象,食道中下段明显缺损,没有手术指征,家属不愿老人受罪,不想化疗放疗,求我减少痛苦即可。大家对老太太说是食道发炎了,烫的吃多了,以后要注意点,开了中药,只吃了两个多月,没复诊,我以为人走了。十多年后,她的亲属来看病,告知老人快八十岁了,除干馍馍不能吃,其他方面都很不错。肿瘤本身就是一种心身相关性疾病,在患者不知情,也无相应恐惧的情况下,得到了家人的特别关爱和医生的特殊治疗,多方面的因素促使患者积极振作起来,本为慢性病的癌症,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趋于稳定,甚至自愈。
  还有一类就是十分理性的人,一旦想通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与癌症斗争的征程,常常治疗效果大大好于一般人。四年前,浙江一位司法干部确诊为食道癌,他坚决拒绝手术、放疗化疗,只想保守治疗,同时保证不再沾烟酒。一年后复诊,癌肿全消,目前依然全天工作,升了职,十分健康。
  精神因素很重要那么,癌症可能自愈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本质上来说,癌症能自愈,与其自身的慢性病特征是分不开的。各类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癌症也不例外。研究发现,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并不存在根本的不同,主要区别只是在于积累的基因突变释放了癌细胞的标志性行为。各种致癌因素在单独的、短暂的作用下,均不会造成太大问题。但如果持续地刺激,再加上多种因素叠加,就会促使身体系统进入“临界态”。此时,任何偶然因素都有可能促成癌癥的发生发展。
  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人际关系失和,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等,均会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变化,诱使细胞突变而发生肿瘤。相反,良好的心理情绪及应有的社会支持可起到调节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利于肿瘤向好的方面转归,使肿瘤处于“自限状态”,甚至自然消退。国外的研究也表明,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或矢志于、热衷于某项事业,或坚决否定自己患癌,甚或是偏执者(偏执者也常表现出意志坚强),患恶性肿瘤的预后(指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要比其他人好得多。
  生命潜能无穷
  每个人的生命潜能都是无限的,问题在于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及坚定的信念去开发它。2011年的一则消息令我浮想联翩:一位肝癌患者,术后72天,参加了2010~2011赛季欧洲足球冠军联赛决赛,且踢满了整整90分钟,全场跑动近十一公里,帮助巴塞罗那队最后以3∶1战胜曼联队。这可是世界上难度与强度最大、影响力最大、身体消耗巨大的欧冠决赛!他就是左后卫阿比达尔。这使我想到一连串的问题: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患了癌症,究竟意味着什么?生了重病、大病,人还能干些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活力所在?
  阿比达尔不是第一个这样的生命强者。我的书橱里放着不下十几本癌症患者写的书,有的书字数甚至在百万字以上。这些人中包括晚期胰腺癌、转移性肺癌、卵巢癌等患者。我特别珍惜这些著作,它们可不是一般的书,而是真正体现生命价值的结晶。它们使我意识到,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在于你自己是否意识到,重视它,开发它。
其他文献
每天早晨,我蹲在阳台上精心打理着一天天长大的蔬菜苗子,就有一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感觉。我种菜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主要不在吃喝,重点是收获乐趣。  在我家的阳台上,我撒下了种类繁多的希望种子,它们都被安置在各自的“家”。我种植的蔬菜有空心菜、红苋菜、香菜、鸡毛菜、四季菜、大叶菠菜等。后来,又移植了西红柿、黄瓜、豆角。在阳台上种菜,成本远远要大于收成,但咱种的是一个心情。种蔬菜所用的是泡沫箱子,很好找,
绿树掩映的亳州市古井镇王楼村,在轻盈的鸟鸣声中映衬出别样的静谧温馨,76岁的王兴业正在村里捡拾着村民丢弃的生活垃圾。  自打干起了村里的保洁员后,王兴业每天早晨五点多钟便起床,拉着垃圾收集车挨家挨户清运村里的垃圾。工作之余,他总爱说上一段顺口溜,让村民们乐一乐,在让大家高兴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興业十三当会计,干了半个多世纪,须发花白年古稀,积极主动清垃圾;有人认为没出息,甘当
杭州桐庐仇岭坞村有户潘姓人家,十姐弟个个都健康长寿。最大的姐姐今年98岁,最小的弟弟今年74岁,十姐弟的年龄相加,得到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863岁。我们试图找一点长寿的秘诀,他们的回答却让人有些失望,总共只有六个字:粮粗、多动、家和。  吃饭要15张八仙桌  仅仅是一家人吃饭,就需要一溜儿排开15张八仙桌。算下来,潘家已经是五世同堂。这样的场面会出现“三乱”:一是人口太多,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二是
山东青岛伊春路社区的18位老人建了间调解室,三年里调和两千多起家庭、邻里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领悟到不少家庭、邻里相处之道。  孤独的人易闹纠纷  78岁的卞寿华是调解室的发起人。在他看来,孤独的长者易闹纠纷。有位独居老太太,与邻里相处很不融洽,常起摩擦。70岁的调解员车传庆通过多次与她聊天发现,她没亲人陪伴,很寂寞,也不愿向他人打开心扉,因此遇到小利益受损就很敏感。如今,逢年过节车传庆都会带
老爸老妈自从退休后,一天到晚也不闲着,简直比上班还要忙。  他们每年都要做一次长途旅行,国内著名的景点几乎都去过了,明年还准备跨出国门,去国外看一看。不旅游的时候,他们也不喜欢老老实实在家待着,不是去超市公园闲逛,就是去参加老年活动会。  周末想去看他们,必须提前预约,要不然,十有八九不在家。上次,我忘了预约去看他们,敲门没人应,打家里的座机没有人接,打手机也没有人接,我们一家三口在外面等了两个小
老有所养的三重境界是老有所安、老有所足和老有所乐,这也可以看作当今之世的养老之道和养老之梦。  首先,“安养”是指养老要追求老年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做到安居、安行、安食、安眠和安心。老有所安即内安其心和外安其身,是老有所养的基础。老有所安是老年需求中的最低要求,也是养老管理中的最高要求。从狭义来看,消除、预防和控制外部环境的风险因子不至于使它转化为养老风险,可称之为“安养”。  根据马斯洛的
男的身材高点,有一米七八吧;女的稍矮点,也就一米六的样子。不管紧走还是缓行,他们脸上都挂着平和的笑容,有时还互相调笑一句,或是就眼前看到的景象,说上一句别的什么。  且听他们的一段对话。  女的说:“你看见前面那个女的了吗,从后面看,我的腰有她那么粗吗?”  男的說:“没有,你比她的细多了。”实际上,前面那位的腰身,跟身边的这位不相上下。  女的说:“那么我敢穿人家那样的衣服吗?”  这回男的不敢
期刊
最早知道古人的书房也有保健装置和设施,是在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书房壁》中。亏这位老夫子想得出来,他在自己的书房里竟然装上了小便器,这在我们今天的书房里也是很少见的。  李渔的小便器很简单,他的描述是:“于书房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此予自为计之者,而亦举以示人,其无隐讳可知也。”大意就是他在书房的侧墙上凿出一个小孔,小孔
养生本来属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老百姓自己的财富,现在却被一些人给讲杂了、讲乱了、讲烦了,同一个问题出现了若干个答案。比如,有人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也有人说这样吃了会出问题,弄得人们都不会做饭了。现在,有五个养生问题需要澄清:  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真正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养生理念,应该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并经过科学家们的提炼。可现在一些所谓的养生理论,很多是把过去文人著作中的一般说法或个
在树林中晨跑。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排出氧气。但在晚上,它们却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大片树林在一夜之间能排出相当多的二氧化碳,加上树丛茂密,二氧化碳不易散发。所以,清晨时树林中的空气是一天当中最差的,此时晨跑,对身体健康无疑是有害的。尤其是老年人,跑的时间长了,会发生胸闷气急、心率失常等情况。年轻人身体素质差的也会有头晕眼花、呼吸急促的症状。  空腹跑步。运动需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