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你的美丽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力安如何洗清绑架罪名?没有常见的问讯、交代、叙述,只一个远景,老人神情平静地走出警局,在街边长椅上等候的丽莎母女急切地站起身来,中景,丽莎飞跑过去,站在老人身边,仰头看他,试探着去牵老人的手。化解这样一场天大的误解,没有一句对话,不要特写,不要音乐,不用空镜头,不玩技巧,情感交流只在眼神的相遇与默契,点到为止,会意即可,如中国画疏朗笔墨间的留白,空灵含蓄,耐人咀嚼。
  于是,电影便非常难得地具有细腻却又简洁的风格。简洁趋略,细腻易繁,令两者水乳交融,实非易事。创造者找到恰当的方式来处理:当镜头看向大自然时细腻沉醉,看向人的活动情感时安静舒展,细腻而不繁缛,简洁而又灵动,气韵流动,既以意生象,又以象达意。
  随着科技进步,电影制作拥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我们见过太多画面至美、音响摄人、色彩眩目的电影,却留不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感人的情感,一个难忘的人物。真所谓做加法易,做减法难。难在心底干净,难在眼睛清亮,难在对艺术苦行僧般的追求,难在拥有直抵人心的艺术力量。
  
  
  《蝴蝶》令我惊讶的不仅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借寻蝶、远足展开的故事,风和日丽之间,包容着极为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内容,巧妙而又审慎地传达着创作者的价值判断。
  山林中,一对梅花鹿母子悄然出现在眼前,“它在看我们,”躲在灌木丛后面的丽莎笑眯了眼,“它没在看任何人,它在闻,当风吹向它,就知道我们在这儿,然后它就会溜走,”朱力安压低声音,人和鹿共处同一个空间,多美的意境。一声刺耳的枪声划破静谧,两个盗猎者面无表情地扛走死去的母鹿,失去母亲的小鹿仓惶逃走,“混账的非法偷盗者!”老人非常愤怒。“他们为什么要杀母鹿?”丽莎无法理解这个美好转为杀戮的瞬间,“为了钱!母鹿就是因为人类贪图几张臭钱才死的。” 恃强凌弱,冷酷凶残,人为了一己的利益残害动物是丑陋的,丽莎上了一堂人生必修课。
  夜已深了,草坡上一堆快要燃尽的篝火,大树遒劲刚健的剪影伸向天空,白色的幕布等待着伊丽莎白。“它今夜不会来,已经太晚了,”丽莎要求听一个故事再睡觉。朱力安起身走到幕布后面,开始讲一个发生在最后审判日的故事。
  世界末日来临,动物们一一前来接受上帝的检视,如实回答“这辈子都做些什么”的问题。老人在幕布后用手势模仿兔子,“穿越原野,生了一堆小兔子。”小鸟来了,幕布上映出小鸟扇动的翅膀,“在空中飞翔,生了一群小鸟。”朱力安绘声绘色,丽莎乐不可支。麋鹿来了,幕布上一个长着一对雄壮鹿角的鹿头,“林间高歌,生了许多小麋鹿。”单峰驼来了,“冒险穿越山峰,生了很多小骆驼。”注意,是单峰而不是常见的双峰骆驼。野狼来了,“到了冬天,我需要力气猎食,所以我吃掉兔子。”幕布上,兔、狼对峙,互不相让。小狗来了,“对主人忠贞,并生了很多小狗。”幕布上的手影惟妙惟肖。朱力安的口气有些凝重,人来了,要回答同样的问题,“我认真工作,努力赚钱,并且生了很多小孩儿。”“你的孩子都到哪去了?”朱力安自问自答:“他们全都在战争中死去。”
  这真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在人出现之前,动物们循着大自然繁衍生息的运行规律各得其所,愉快生活,而人的自相残杀打破了童话世界的美好。朱力安想告诉丽莎什么?人应该遵循怎样的生存之道?
  朱力安走到幕布前宣布上帝最后的审判:动物们都十分努力地工作,然而人类却犯下很多错误,不过,算了,大家通通上天堂去!动物们非常不满,大声嚷嚷,“连人也可以吗?” 丽莎的脸上也掠过疑问。“上帝说,这全部都是我的错,都怪我太心急,只用七天造万物,若用十五天就不会有人埋怨,造物也许能够更加完美无瑕。”朱力安环视一下四周,四周夜色愈发浓重。
  朱力安不是在插科打诨讲笑话,他借这个故事和盘托出对于世界、造物主的看法,人类的过错由匆忙的上帝承担,上帝之手,同时制造了美丑与善恶。出于宗教信仰得出的这个结论,我不太理解,但我觉得其中充满寓意。无意中,朱力安成为丽莎的人生导师,在孩子面前,老人并不刻意掩饰世界的真实与不完美,孩子终有一天要去面对,或者已经面对。同时,他又不愿意这个话题太过沉重,他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化解厄运、灾难,为孩子的未来留存希望的空间。
  山岚,水雾,起风了,朱力安和丽莎来到山脚下的人家。山民一家和睦友爱的家庭生活,是丽莎渴望拥有的,是朱力安曾经拥有又失去的。饭后,女主人和男孩子端出蛋糕,庆祝男主人的43岁生日。这个数字触动朱力安的心弦,十五年前他28岁的儿子病逝。“他又帅又喜欢运动,遨游世界各个角落,他非常喜欢他的工作,有一天毫无预警地昏了过去,住进精神病院……” 法国人不会轻易道出心事,朱力安或许是第一次对外人回忆儿子的往事,丽莎也悄悄地躲在楼梯上倾听。“病情越来越重,有一天,他突然要求我:请带只蝴蝶给我。”朱力安搜集蝴蝶标本,送儿子蝴蝶图册,“他指着一只蓝绿色蝴蝶给我看,希望得到这只伊丽莎白蝶,”朱力安努力达成儿子的愿望,“我一直在寻找。但我从没找到……”
  朱力安寻找伊丽莎白蝶的背后,是这样凄苦的人生故事。那个生病的青年,蝴蝶之于他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已无从得知。传说中,只要向伊丽莎白许愿,它便会将愿望带上天堂,令美梦成真。他给了父亲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渐渐成为父亲的爱好,父亲的寄托,蝴蝶那幻化的美丽,成为父亲生活的重要内容。冥冥之中,青年是以这样的方式安慰和陪伴中年丧子的父亲吗?爱与被爱,是给予,是接纳,是承诺,是美丽。丽莎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电影是心灵的产物,更是思考的产物。在《蝴蝶》摄制花絮短片中,我看到电影的创作者们行走在蓝天绿地之间,一起讨论剧情,琢磨表演,人人神情温和,衣着简朴,相处融洽,毫无“艺术家”的张狂乖戾之气。这一群人精心安排的远足,有晨曦有暮霭,有流岚有彩虹,有辛酸有欢乐,有痛苦有启迪,跌宕起伏,恰似人生的浓缩版,又似爱与美的大课堂。他们用流畅的镜头将时间节奏拉长,在演绎寻蝶故事的同时,自然引出话题,巧妙铺陈人间百态,爱情亲情、信仰坚守、生物保护、财富观念、反对战争……不粉饰世事,不遮蔽苦难,不故作多情,坦然面对,举重若轻。一个人物关系简单、没有复杂情节的故事竟然能够包蕴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价值判断,令人信服地完成人生启蒙。当彩蝶终于和爱它的人相遇,丽莎正快乐成长,朱力安在逐渐打开心扉,而观众在获得丰盈感受之际,或许也正渴望开启自己的心灵远足。
  
  对于中国观众,因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羽化成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故事说,祝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世间翩跹起舞。“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宋·张孝祥),诗人们也喜欢以蝴蝶入诗,借助美丽的化身传达内心的期待。
  查百度“百科”:蝴蝶是昆虫中的一类,有数以万计的种类。蝴蝶的生活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化蝶的原意是指蝴蝶幼虫由成蛹、经过蜕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蝴蝶从蛹变化为成虫,身体组织经过复杂的变化,因而成虫的形态构造、生活方式与蛹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我边录入这些知识边想,人们喜欢以丑小鸭比喻蜕变、成长,其实以化蝶为喻更为精彩。我们在缓缓蠕动的毛毛虫和翩翩翻飞的蝴蝶之间完全看不到相似之处。对于昆虫而言,一切皆水到渠成,生命的自然节律使然。对于孩子、青年而言,从一个生命阶段到下一个生命阶段要攀越怎样的关隘、阻隔?脱胎换骨,迎来眩目的美丽需要怎样的助推力?
  电影的高潮桥段给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
  远足结束,回到巴黎,朱力安答应让丽莎到家里来观看化蝶的一刻。丽莎遇到朱力安就问:“还有几天?”终于,这一天到来了,“你真想看蝴蝶是怎样诞生的?”两人一起趴在一个透明的方盒子旁摒息等待。
  丽莎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羽化的发生,暖暖的光线打在她可爱的脸上:蝴蝶从蛹茧中慢慢探出头、身体、翅膀,朱力安想起什么,找出电影开始时朋友寄来的蝶蛹盒子,盒盖上蓝色水笔写着:6只日蝶,1只夜蝶。“丽莎,看好,”朱力安的声音有些发颤,“我们老远去找伊丽莎白,她却在这儿等我们。”
  初生的蝴蝶爬上小树干,颤巍巍地徐徐展开湿漉漉的双翼,美丽的翅膀越展越开,越展越大,翩翩欲飞。命运的青睐常常喜欢和人捉迷藏,伊丽莎白,就在寻找它的人们身边静静地等待着,等待那个相见的瞬间,等待谜底揭晓的幸福。“我们人生中那些难捱的辰光,那些对疼痛与苦难的隐忍,就像一只蝶蛹等待蜕变的过程。从丑陋的蝶蛹到美丽的蝴蝶,是生命中经历成长蜕变的最好隐喻。” 破蛹而出的珍贵画面,长达4分钟之久,找到伊丽莎白,朱力安老人完成对于早逝的爱子的承诺,生活的快乐重回心头。年青母亲明白了该怎样理解孩子,丽莎小姑娘的天空不再灰暗压抑,她还将获得更多的爱和美丽。化蛹,破壳,羽化,新生——全新的生命意义在老人和孩子面前袒露迷人的笑脸。
  背起行囊出发,空手而归,寻寻觅觅之后,美却就在身边。那么,之前的辛苦寻觅和折磨人的期待,还有意义吗?会不会沮丧失落?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这或者是《蝴蝶》给予我们的又一重启迪,对生命意义、生命之美的领悟,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必须有一个艰苦探寻的过程,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受挫,跌倒,再起来,倘轻易就登上新世界的峰巅,会错过多少美景,失却多少人生的滋味。这领悟亦非单单依靠他人的教导就可解惑,须充满追求真谛的好奇,须亲历那些迷失、错愕、困惑,你才能真正破解命运女神那丝绒一般的翅翼上书写的人生密码。
  “把双手给我,”老人和女孩儿并排坐在露台上,朱力安把刚刚羽化成蝶的伊丽莎白蝶轻轻放在丽莎小小的手心,有着眼状环形斑纹的蝶翅微颤,闪耀着蓝黄相间的金属般光泽,美得令人窒息。丽莎把双手举向夜空,“飞吧……”彩蝶舒展翅翼,跃跃欲飞,“你想它会飞去哪里?”丽莎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去和……等待它已久的人会面吧。”伊丽莎白振翅飞向星空,飞向自由。美有大美小美、有形无形之分,对于美的态度也有占有、分享之分。放飞彩蝶的时刻,星空烂漫,老人和女孩儿将无形之大美驻留心间。
其他文献
在伦敦西南不到50英里的地方,在汉普郡乡下的田野和小山中,有一个宁静的村庄叫做塞尔彭。著名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即出生于此,并且在此完成了其毕生的代表作《塞尔彭自然史》。  1720年吉尔伯特·怀特在塞尔彭村来到世间。他的祖父老吉尔伯特是这一教区的牧师。父亲是一位律师。怀特一家祖孙三代都居住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里。1730年以后,怀特一家住进了沃克斯,这是塞尔彭主街上最为宽大且辉煌的房子之一,后来这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班(1851-1904)的短篇小说。她曾经由于长篇小说《觉醒》被当时的舆论谴责为有伤风化,但后来的评论界却给予了她很高评价,认为她是D.H.劳伦斯和西蒙·德·波伏瓦的先驱。  《一小时的故事》的篇幅非常短小,三千字不到,情节也相当简单。作者选择了马拉德夫人突然听说丈夫车祸身亡这样一个时刻作为故事的起点,她真诚地为丈夫的死而悲痛,但又突然
可怕的梦魇世界    梦中的恶魔令我们心生恐惧,我们想反抗或逃跑,但我们的身体却无法动弹。  做梦时我们常会产生一些感觉非常真实的梦魇,梦中出现的诸如恶魔或外星人之类的形象似乎非常真实,我们因恐惧而想反抗或逃离,但我们的身体却无法动弹。研究表明,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大脑对我们的一种欺骗“诡计”。一位名叫戴维·J·霍夫德的大学生就遭遇过一个可怕的“夜魔”。  12月的一天,因为期末考试前的紧张学习,再
消费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在中国,消费文化从1994年开始被介绍进来,以后每年与消费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逐年上升。仅2008年一年,有关消费文化的文献就达到1700份,可见其的重要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消费文化呢?    消费文化简介    消费文化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如果说传统的社会属于生产时代,现代社会可以说是进入了消费时代。英国理论家唐·斯莱特在《消费文化与现代性》一书中认为,在传统社
海獭这些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超级工匠”,对于自己的家有着很深的依恋,它们终其一生都集中在一片很小的区域中生活。因此,海獭对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在埃尔克霍恩沼泽地,这是加利福尼亚蒙特雷湾的一个主要入海口。数年之前,大叶藻在这片区域中生长得非常繁茂,为很多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但近些年,很多入海口的大叶藻河床急速减退,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视觉艺术中涌现出的“极少主义”思潮时,会发现托尼·史密斯、罗伯特·莫里斯等艺术家已经把 “极少就是极多”这句悖论式的箴言发展到了极致。虽然用“极少主义”这一概念来概括这些艺术家的特征并不甚完全,但至少显示了其总的特征和共同的目标,即采用极为简单的、通常是几何化的形式,并且具有鲜艳、饱满的“工业色彩”。在极少主义的雕塑中,再也见不到浪漫优雅的人物造型,极少主义雕塑
法国是个出版大国,更是一个文学大国,每年都要出版6000多种图书。为鼓励作者的创作和拉动图书的销售,法国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文学奖。据《文学奖和文学奖评选指南》一书的作者贝尔特兰·拉伯统计,法国共有大大小小文学奖2]00多种。不过,在众多的文学奖中,最重要的只有六个奖项,即“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勒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经过紧张激烈的
画中画的绘画技法由来已久,马格里特可以说是把这种技法发挥到了极致,观者可以意识到画中融合在一起的室内和室外空间。他曾解释说:“我们置身世外来观察世界,但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我们也可以使现在发生的事成为过去时。时间和空间此时已经失去了我们普遍认为的固有含义。”  在这幅画中,马格里特把画中画安排在画中窗户的位置,二者融为一体,看上去既是画,又是窗外的风景。对于他来说,画中的窗户有着重
通往民主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乏崎岖与荆棘。“二战”后韩国的政治变迁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斗争史,是韩国民众不懈追求民主自由的艰难抗争史。  从1961年5月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开始,韩国的威权政治体系正式建立。此后,韩国政坛进入了通过军政内部夺权或军人内部权力交接的恶性循环。在政治高压浓云密布的时期,韩国民众始终没有放弃追求民主进步的努力。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流血的“光州事件”了。朴正熙被
他年轻时有着一头浅金色的头发和深邃的琥珀色眼睛,唇角微微上翘,当闭上嘴沉默的时候,显得又傲慢又性感;他的眉间有一道蹙痕,不笑的时候显得非常严肃,然而笑起来时又是一派沉静温和。他是英国戏剧界的瑰宝,年轻演员的导师,他的发音方式在英国戏剧界是一个“专有名词”,他的名字在好莱坞代表着具有某一类特质的角色,他常常令人大跌眼镜地拒绝重要的电视电影角色,只是因为档期和他的舞台剧有冲突。已经年过60的他,时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