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立体的书”的研究背景下,我校主题研究课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
主题的确立
我们之所以会想到“校园”这个主题,原因有三:
其一,教师智慧精华的延续。上学期组内教师共同研究,曹翰麟老师制作出了一款“畅游二小”的电脑游戏,将二小百年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使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我们确立主题时的目的。
其二,学生浓厚兴趣的点燃。主题研究课,一周才一次。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一直保持下去,是上学期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当研究内容和电脑游戏嫁接在一起时,学生在游戏中关注校园,感受文化,提高研究兴趣。这就是玩与学的有效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三,大主题下的系列化活动。主题研究课是以一个研究内容为主题,分阶段开展一系列的小型活动。每个阶段的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核心,综合性的大主题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研究空间,丰富研究视野。而“校园”主题具有这样的潜质。
综上所述,我们将“校园”作为本学期主题研究课的研究内容,并设计了系列活动。
如何展开研究
1.学会提问
面对“校园”这一研究主题,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什么?这是主题研究课的难点,也是教师在指导时的重点。当主题研究课进入第二阶段“走进校园,发现问题”后,学生们针对校园中自己感兴趣、有疑问的地方,共提出了近800个问题,涉及校园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学科。但我们也发现了问题:有的问题太宏观,有的研究性不强,具有局限性。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
于是,我们以校园中的古老钟楼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步:大胆质疑。看到校园中的钟楼,你有什么问题?
第二步:梳理质疑。
思路一:关注敲钟的意义,不断联想。
敲钟人怎么上钟楼—敲钟人上钟楼为什么要敲钟—敲钟的形式现在还有吗?若没有了,它变成什么形式了?(打铃、音乐等)
思路二:关注钟楼的意义,不断扩展。
敲钟人怎么上钟楼—学校为什么要把“钟楼”作为建筑标志—学校还有别的建筑标志吗—校徽中设计钟楼有怎样的寓意—知名学校校徽是怎么设计的。
第三步:思维引导。
提问是研究的起点,但仅仅停留在起点是不够的,还需通过联想式的追问,或扩展式的发散,将问题深化,从而确立有价值的研究主题。
经过各班的指导,每班先从60多个问题中选出5个不同角度的优秀问题,到相邻班级进行汇报,目的在于征求建议,完善问题的表述,使其更具研究性。最终,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经过这样三层精心指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主题明确,研究切入点小而新颖,且具有可操作性。如对校园中运动设施分布的研究,对校园中竹文化的研究,对百个成语中有关“爱”的成语的研究……
2.学会整合
进入“年级汇报,完善校园”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主题的重复。如年级三个小组研究校园中的“竹文化”,需要先分类后整合。然而学生不知如何整合,他们认为,整合=叠加。于是,我们决定再次适时地进行指导,在年级汇报时,教学生整合的方法,提升研究质量。
第一步:三个小组分别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第二步:比较提炼出三个小组的异同。
第三步:有效整合。相同部分,删除重复内容,保留精华;不同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研究主题进行修改,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教给学生整合的方法。
第四步:在年级汇报后,让学生尝试将他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整合,初步运用整合的方法,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意识到,整合是主题研究课的核心发展目标,它是形成综合思维、学会系统思考、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一环。综合思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从个人提问—班级交流—年级展示三个阶段。这是表面上的、由少到多的累加过程。如何才能形成综合思维呢?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一些中间环节:从个人提问到班级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主题下的不同思考角度。这是形成综合思维的第一阶段——大量的信息的累加。而在从班级交流到年级展示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经历对不同角度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整理的过程,这是对材料的理性分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分类、比较对于形成综合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中的创新
在此次主题研究中,学生也在为校园文化的完善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全年级共提出约70条建议,有的合理化建议已经变成现实。
如许多学生对校园中的国学内容很感兴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读名言、背名言、讲名言的层面,学生总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大胆创新,让各班师生讨论本班的国学班训和班名,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挂在班中,成为五年级的一道别样风景。
研究校园竹文化的学生提议改进竹子的介绍牌。介绍牌不仅要有竹子名称,还要有竹子的生长特点、精神内涵,以及有关竹子的成语、古诗,甚至可以印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正面为中文,背面是英文。这样的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面对事物从单一的学科思考,到运用综合思维,融合语文、科学、书法、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解决问题。
曹老师也在不断整合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将“畅游二小”的游戏软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如加入了校园里国学名言、各班国学班名、班训的内容,使这款游戏更加突显二小的校园文化氛围。
收获与反思
1.教师的收获
我们对“主题研究课”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整个的主题研究课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学习,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和以整体感受学习主题为目标的综合性反思学习。这三次的学习形成一个闭合的、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学习环”,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次的学习对学习主题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为第二次学习积累问题;第二次学习是第一次学习的深入,为学习主题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学习主题建立理性认识;第三次的学习是总结提升阶段,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反省智慧。
与此同时,“主题研究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彼此观察的机会,既可以从全科教学的角度看专科教学,看出专科应当着重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又可以从专科的角度看全科,了解在展开主题研究时,需要哪些学科的介入,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
其实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中,我们在为学生的能力、思维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专而深发展到广而融就是要寻求一种媒介,“主题研究课”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教学相长的平台。
2.学生的收获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主题研究,收获了一篇有关校园的主题研究报告,一份从学研究到会研究的综合实践体验,一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一腔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它们综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3.家长的反馈
调查问卷中有的家长这样写道:“主题研究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不但锻炼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也使孩子们体会到自我创造、团结互助的乐趣和力量。”
4.反思
如果在每一次的主题研究课中,我们总是既在专科中关注综合,又在综合中寻找专科,是不是就可以让长期教一个学科的专科教师们能够走出自己单一角度的思维模式,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认清自己的学科呢?此外,主题研究课又对自己所任教的专科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主题的确立
我们之所以会想到“校园”这个主题,原因有三:
其一,教师智慧精华的延续。上学期组内教师共同研究,曹翰麟老师制作出了一款“畅游二小”的电脑游戏,将二小百年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使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我们确立主题时的目的。
其二,学生浓厚兴趣的点燃。主题研究课,一周才一次。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一直保持下去,是上学期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当研究内容和电脑游戏嫁接在一起时,学生在游戏中关注校园,感受文化,提高研究兴趣。这就是玩与学的有效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三,大主题下的系列化活动。主题研究课是以一个研究内容为主题,分阶段开展一系列的小型活动。每个阶段的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核心,综合性的大主题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研究空间,丰富研究视野。而“校园”主题具有这样的潜质。
综上所述,我们将“校园”作为本学期主题研究课的研究内容,并设计了系列活动。
如何展开研究
1.学会提问
面对“校园”这一研究主题,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什么?这是主题研究课的难点,也是教师在指导时的重点。当主题研究课进入第二阶段“走进校园,发现问题”后,学生们针对校园中自己感兴趣、有疑问的地方,共提出了近800个问题,涉及校园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学科。但我们也发现了问题:有的问题太宏观,有的研究性不强,具有局限性。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
于是,我们以校园中的古老钟楼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步:大胆质疑。看到校园中的钟楼,你有什么问题?
第二步:梳理质疑。
思路一:关注敲钟的意义,不断联想。
敲钟人怎么上钟楼—敲钟人上钟楼为什么要敲钟—敲钟的形式现在还有吗?若没有了,它变成什么形式了?(打铃、音乐等)
思路二:关注钟楼的意义,不断扩展。
敲钟人怎么上钟楼—学校为什么要把“钟楼”作为建筑标志—学校还有别的建筑标志吗—校徽中设计钟楼有怎样的寓意—知名学校校徽是怎么设计的。
第三步:思维引导。
提问是研究的起点,但仅仅停留在起点是不够的,还需通过联想式的追问,或扩展式的发散,将问题深化,从而确立有价值的研究主题。
经过各班的指导,每班先从60多个问题中选出5个不同角度的优秀问题,到相邻班级进行汇报,目的在于征求建议,完善问题的表述,使其更具研究性。最终,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经过这样三层精心指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主题明确,研究切入点小而新颖,且具有可操作性。如对校园中运动设施分布的研究,对校园中竹文化的研究,对百个成语中有关“爱”的成语的研究……
2.学会整合
进入“年级汇报,完善校园”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主题的重复。如年级三个小组研究校园中的“竹文化”,需要先分类后整合。然而学生不知如何整合,他们认为,整合=叠加。于是,我们决定再次适时地进行指导,在年级汇报时,教学生整合的方法,提升研究质量。
第一步:三个小组分别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第二步:比较提炼出三个小组的异同。
第三步:有效整合。相同部分,删除重复内容,保留精华;不同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研究主题进行修改,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教给学生整合的方法。
第四步:在年级汇报后,让学生尝试将他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整合,初步运用整合的方法,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我们意识到,整合是主题研究课的核心发展目标,它是形成综合思维、学会系统思考、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一环。综合思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从个人提问—班级交流—年级展示三个阶段。这是表面上的、由少到多的累加过程。如何才能形成综合思维呢?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一些中间环节:从个人提问到班级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看到了一个主题下的不同思考角度。这是形成综合思维的第一阶段——大量的信息的累加。而在从班级交流到年级展示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经历对不同角度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整理的过程,这是对材料的理性分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分类、比较对于形成综合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中的创新
在此次主题研究中,学生也在为校园文化的完善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全年级共提出约70条建议,有的合理化建议已经变成现实。
如许多学生对校园中的国学内容很感兴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读名言、背名言、讲名言的层面,学生总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大胆创新,让各班师生讨论本班的国学班训和班名,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挂在班中,成为五年级的一道别样风景。
研究校园竹文化的学生提议改进竹子的介绍牌。介绍牌不仅要有竹子名称,还要有竹子的生长特点、精神内涵,以及有关竹子的成语、古诗,甚至可以印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正面为中文,背面是英文。这样的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面对事物从单一的学科思考,到运用综合思维,融合语文、科学、书法、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解决问题。
曹老师也在不断整合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将“畅游二小”的游戏软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如加入了校园里国学名言、各班国学班名、班训的内容,使这款游戏更加突显二小的校园文化氛围。
收获与反思
1.教师的收获
我们对“主题研究课”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整个的主题研究课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学习,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和以整体感受学习主题为目标的综合性反思学习。这三次的学习形成一个闭合的、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学习环”,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次的学习对学习主题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为第二次学习积累问题;第二次学习是第一次学习的深入,为学习主题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对学习主题建立理性认识;第三次的学习是总结提升阶段,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反省智慧。
与此同时,“主题研究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彼此观察的机会,既可以从全科教学的角度看专科教学,看出专科应当着重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又可以从专科的角度看全科,了解在展开主题研究时,需要哪些学科的介入,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
其实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中,我们在为学生的能力、思维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专而深发展到广而融就是要寻求一种媒介,“主题研究课”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教学相长的平台。
2.学生的收获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主题研究,收获了一篇有关校园的主题研究报告,一份从学研究到会研究的综合实践体验,一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一腔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它们综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3.家长的反馈
调查问卷中有的家长这样写道:“主题研究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不但锻炼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也使孩子们体会到自我创造、团结互助的乐趣和力量。”
4.反思
如果在每一次的主题研究课中,我们总是既在专科中关注综合,又在综合中寻找专科,是不是就可以让长期教一个学科的专科教师们能够走出自己单一角度的思维模式,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认清自己的学科呢?此外,主题研究课又对自己所任教的专科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