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你还记得,2013年的元旦,《人民日报》头版的改版告白在网络上疯转。“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壮言犹在耳边,到底说好的改版有没有,就以人民日报新年整个1月份的头版报道为范围,来仔细查看查看。
领导变少了
十八大召开以来,尤其是去年12月份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人们普遍有一个感觉:《人民日报》头版上的领导人和重大会议报道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这一感觉获得了相关统计数据的强烈支持。据记者统计,在2013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上有关中央领导人会见、批示、外交、中央重要会议的报道总数为62篇,比2012年同期减少了33篇,差不多少了1/3。
更为细微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篇数中。相比以往,领导人及重大会议的报道更为精炼,非头版头条的领导人及重大会议报道在头版版位也纷纷给其他新闻让路,而关于地方政府的正面宣传报道,以往动辄三四千字的长篇通讯已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数百字、更为短小精悍的消息稿。
在地方政府的正面宣传报道减少腾挪出来的版面上,国际报道、体育报道,乃至于舆论监督报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2012年同期,这三类报道在头版出现的机会都是零。经济新闻也是本轮改版的受益者,从2012年1月的7篇飙升至2013年同期的29篇。
《人民日报》一位内部人士说,正如读者们在头版能看到的,没有新闻点的关系稿不但在头版大幅减少,就是在其他版面也少了不少,“社里要求记者尽量要做新闻,重视调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评价,这一变化的背后还是为了在“两个舆论场”中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官方媒体的声音。
大量运用制图
什么样的国际报道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呢?美国国会通过“财政悬崖”议案可以,缅甸政府宣布停止缅北军事行动也可以,奥巴马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开始其第二个任期的新闻毫无意外地登上了第二天的头版,甚至欧盟科技竞赛大奖揭晓的消息成为1月29日头版的文章,而以往,这些与中国外事无关的纯国际新闻只有在国际版刊登的待遇。
体育新闻在2012年1月从未登上过头版,不过2013年1月就有了6次机会,光是中国著名运动员李娜参加澳网女单比赛的新闻就接连三次登上了頭版,一次是晋级8强,第二次是晋级决赛,而第三次是获得亚军。这在市场化媒体都极为罕见。
为了追求数据和信息的直观明了,《人民日报》在头版大幅度提高了制图的数量。2012年1月头版上的制图只有区区一幅,而这一数字在今年1月份就上升到了23幅。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方面,直接转版的情况已较为少见,提炼各版重头报道的最核心内容并在头版予以导读成为流行的做法。
在分析《人民日报》头版的改变时,张志安提醒要注意两个数据:一个是2012年与2013年1月头版稿件总数量的比较,另外一个是自采量的比较。
据统计,与2012年1月相比,2013年头版稿件总数量(含制图)由239篇飙升至305篇,增加了66篇。在张志安看来,这意味着《人民日报》试图在头版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采用新华社稿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记者自采稿的数量也由2012年1月的197篇上升到2013年的258篇。
负面新闻也能上头版了
一段时间以来,有个流行的段子这样调侃:在重大事件或事故发生后,众多网友总习惯于去翻阅一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然后,他们欣慰地笑了:“又没有。”时间一长,一些网友对《人民日报》尤其是头版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负面新闻不上头版。
不过,这种刻板的印象在今年1月份关于雾霾的报道上有了改观。包括绝大多数市场化报纸在内的媒体第一次集中报道雾霾天气始于1月13日的那个周日,《人民日报》也不例外。
当天,《人民日报》在报头右侧显要位置以《雾霾笼罩中东部》为题报道了雾霾袭击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情况。此后的连续两天,《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持续关注了雾霾。
然而,影响最大的当数记者袁振喜的一篇《民政部门采访记》。
在1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袁振喜和《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曲昌荣以《民政部门采访记》为题讲述了之前两日,他们就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采访民政部、河南省民政厅的遭遇。从以往的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在头版公开指责一个中央部委官僚作风的做法比较少见。
在《民政部门采访记》刊发第二天(1月8日)上午,袁振喜又连续15次致电民政部。袁振喜在当天下午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详细披露了这15通电话的全部经过。袁振喜从上午9点开始致电,一直到上午11点35分,在多方推托中,打完15通电话的袁振喜“筋疲力尽,但是想要了解采访进度这么个简单要求,都未能实现”。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叹道:中央要求转作风,面对媒体采访,“有关部门”给个答复为啥这么难?
这一声感叹是有作用的,甚至威力巨大。1月9日,民政部一行就来到《人民日报》社,并就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后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袁振喜等记者的采访。
第一大报的天然权威
民政部一行的亲自到访,背后映衬的是《人民日报》作为第一中央媒体的权威性。
在众多媒体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看来,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人民日报》具有天然的优势,只不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在2013的第一个月,这种情况似乎正在改变。除了采访民政部门受阻,从1月1日至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追问了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武汉赫山“毒地”、江苏无锡80余名街道干部飞赴厦门开务虚会、秦皇岛一项目环评失实等问题。在2013年1月总计31天的报道中,舆论监督报道超过了12篇。换言之,不到三天就有一篇舆论监督稿件登上了头版,而2012年同期这一数字是0篇。
张志安坦率地表示,增强头版制图、导读数量、评论等改版动作在市场化媒体中“早已经用烂了,其他地方党报早已采用”,《人民日报》最终不可能向市场化转型,变成一张都市报,即使这样转型也不会成功。“出路在于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其中央级党报的权威性,针对重大事件发出符合中国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声音,才会取得真正影响力。”
“对于社会焦点和敏感事件,多做批评报道,自上而下地发出批评的声音,这就是《人民日报》的权力背景和行政资源,它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张志安说。从第一个月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日报》似乎已经稳稳地走在这条持续进行舆论监督的道路上。
领导变少了
十八大召开以来,尤其是去年12月份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人们普遍有一个感觉:《人民日报》头版上的领导人和重大会议报道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这一感觉获得了相关统计数据的强烈支持。据记者统计,在2013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上有关中央领导人会见、批示、外交、中央重要会议的报道总数为62篇,比2012年同期减少了33篇,差不多少了1/3。
更为细微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篇数中。相比以往,领导人及重大会议的报道更为精炼,非头版头条的领导人及重大会议报道在头版版位也纷纷给其他新闻让路,而关于地方政府的正面宣传报道,以往动辄三四千字的长篇通讯已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数百字、更为短小精悍的消息稿。
在地方政府的正面宣传报道减少腾挪出来的版面上,国际报道、体育报道,乃至于舆论监督报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2012年同期,这三类报道在头版出现的机会都是零。经济新闻也是本轮改版的受益者,从2012年1月的7篇飙升至2013年同期的29篇。
《人民日报》一位内部人士说,正如读者们在头版能看到的,没有新闻点的关系稿不但在头版大幅减少,就是在其他版面也少了不少,“社里要求记者尽量要做新闻,重视调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评价,这一变化的背后还是为了在“两个舆论场”中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官方媒体的声音。

大量运用制图
什么样的国际报道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呢?美国国会通过“财政悬崖”议案可以,缅甸政府宣布停止缅北军事行动也可以,奥巴马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开始其第二个任期的新闻毫无意外地登上了第二天的头版,甚至欧盟科技竞赛大奖揭晓的消息成为1月29日头版的文章,而以往,这些与中国外事无关的纯国际新闻只有在国际版刊登的待遇。
体育新闻在2012年1月从未登上过头版,不过2013年1月就有了6次机会,光是中国著名运动员李娜参加澳网女单比赛的新闻就接连三次登上了頭版,一次是晋级8强,第二次是晋级决赛,而第三次是获得亚军。这在市场化媒体都极为罕见。
为了追求数据和信息的直观明了,《人民日报》在头版大幅度提高了制图的数量。2012年1月头版上的制图只有区区一幅,而这一数字在今年1月份就上升到了23幅。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方面,直接转版的情况已较为少见,提炼各版重头报道的最核心内容并在头版予以导读成为流行的做法。
在分析《人民日报》头版的改变时,张志安提醒要注意两个数据:一个是2012年与2013年1月头版稿件总数量的比较,另外一个是自采量的比较。
据统计,与2012年1月相比,2013年头版稿件总数量(含制图)由239篇飙升至305篇,增加了66篇。在张志安看来,这意味着《人民日报》试图在头版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采用新华社稿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记者自采稿的数量也由2012年1月的197篇上升到2013年的258篇。
负面新闻也能上头版了
一段时间以来,有个流行的段子这样调侃:在重大事件或事故发生后,众多网友总习惯于去翻阅一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然后,他们欣慰地笑了:“又没有。”时间一长,一些网友对《人民日报》尤其是头版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负面新闻不上头版。
不过,这种刻板的印象在今年1月份关于雾霾的报道上有了改观。包括绝大多数市场化报纸在内的媒体第一次集中报道雾霾天气始于1月13日的那个周日,《人民日报》也不例外。
当天,《人民日报》在报头右侧显要位置以《雾霾笼罩中东部》为题报道了雾霾袭击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情况。此后的连续两天,《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持续关注了雾霾。
然而,影响最大的当数记者袁振喜的一篇《民政部门采访记》。
在1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袁振喜和《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曲昌荣以《民政部门采访记》为题讲述了之前两日,他们就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采访民政部、河南省民政厅的遭遇。从以往的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在头版公开指责一个中央部委官僚作风的做法比较少见。
在《民政部门采访记》刊发第二天(1月8日)上午,袁振喜又连续15次致电民政部。袁振喜在当天下午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详细披露了这15通电话的全部经过。袁振喜从上午9点开始致电,一直到上午11点35分,在多方推托中,打完15通电话的袁振喜“筋疲力尽,但是想要了解采访进度这么个简单要求,都未能实现”。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叹道:中央要求转作风,面对媒体采访,“有关部门”给个答复为啥这么难?
这一声感叹是有作用的,甚至威力巨大。1月9日,民政部一行就来到《人民日报》社,并就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后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袁振喜等记者的采访。
第一大报的天然权威
民政部一行的亲自到访,背后映衬的是《人民日报》作为第一中央媒体的权威性。
在众多媒体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看来,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人民日报》具有天然的优势,只不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在2013的第一个月,这种情况似乎正在改变。除了采访民政部门受阻,从1月1日至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追问了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武汉赫山“毒地”、江苏无锡80余名街道干部飞赴厦门开务虚会、秦皇岛一项目环评失实等问题。在2013年1月总计31天的报道中,舆论监督报道超过了12篇。换言之,不到三天就有一篇舆论监督稿件登上了头版,而2012年同期这一数字是0篇。
张志安坦率地表示,增强头版制图、导读数量、评论等改版动作在市场化媒体中“早已经用烂了,其他地方党报早已采用”,《人民日报》最终不可能向市场化转型,变成一张都市报,即使这样转型也不会成功。“出路在于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其中央级党报的权威性,针对重大事件发出符合中国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声音,才会取得真正影响力。”
“对于社会焦点和敏感事件,多做批评报道,自上而下地发出批评的声音,这就是《人民日报》的权力背景和行政资源,它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张志安说。从第一个月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日报》似乎已经稳稳地走在这条持续进行舆论监督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