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对比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小城镇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建设用地的面积随之扩张,很多地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加以鼓励。”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使用各种手段,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专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一、尊重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进行个
摘 要: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决定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质量。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有效的对策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此,结合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供相关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对策研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更加重视提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形势的发展,作为初中基础课程之一的历史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有的老师认为历史课“好教”,可学生却体会不到历史课 “好学”,而且考试成绩达到理想的也为数不多。 作为以三尺讲台为人生舞台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笔者认为,明智之举是在课堂教学中向40分钟提效率要质量。以下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大胆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在新课改新形势中
经过多年来参与“经历教育”与“构建新时期德育体系”课题研究,认为要取得德育教育实效,必须让学生自由体验,让学生去经历,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贴近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的道德生命绽放异彩。    一、让情感体验成为架设学生道德成长的桥梁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是一个个自由成长的生命,只有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着意于儿童的精神需求,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去唤
摘 要: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其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使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学生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作业 精心设计 趣味性 层次性
函数作为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它在教育领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学概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体现方式.本文主要是从学生中考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方高校作为培养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承担大学生就业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