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指导中,为了克服放任自流现象和教师对活动过程控制操纵现象的出现,教师的指导计划必须依照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况,抓住指导良机,把握指导的方式有机进行。
一、提前指导,铺路搭桥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在班级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初期,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感性的认识,对于如何自主实施实践活动,如何化解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缺乏应有的能力,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导教师可以再活动前针对活动目的、要求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实践铺路搭桥。
案例:老师,我们能
这是我第一次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本次的活动主题是“家乡小吃知多少”。其中有一个活动小组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我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就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拟定一份调查问卷。“这个活动任务你们觉得能否顺利完成?”我先来个“激将法”。“老师,我们能!”大家的回答很响亮,充满了自信。但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结果发现,他们问卷制定得很不可行,并且个个表现较为沮丧。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加以组织,而是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有机结合,并做到指导在先,行动在后,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比如,学生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小组活动方案如何制定得切实可行?调查问卷如何拟定的有效?采访中遇到冷遇如何处理?活动中,组员存在懈怠行为如何面对?……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指导教师在活动之前有必要给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当然,有的教师提倡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当然也可以。就上面这一案例而言,教师在放手前,可以先做一番“引导”——如果自己不会拟定调查问卷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活动的方向—— 可以请教家长,可以上网查阅相关信息进行模仿,也可以请教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尝试,自主探究。当然事后,教师的指导也要跟上,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然,活动便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活动的实效性。
二、即时指导,指点迷津
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普遍反映出目的、技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即时指导,以保证活动有目的地开展。
案例: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
生: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说话者一脸的不悦。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不想要A同学。)
师:怎么回事?
生:他每次活动不是说有事没法参加,就是去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师: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力就行。至于他有时不参加活动,或许是真有事。作为组长,不能因为某个组员表现不理想,就想把他“踢出局”。试想一下,如果你們组再有人表现不佳,你是不是还要把他“赶走”。今天赶一个,明天赶一个,日子久了,你不变成“光杆司令”了吗?(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笑了。我接着又说。)
师:作为一组之长,在活动中,就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想法设法地让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是对组长你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考验。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教师的及时指导,为这位组长解开了“疙瘩”,为他后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由此可见,老师即时有效的指导,犹如一瓶“催化剂”,一盏“导航灯”,一副“降压药” ……特别是对于力量相对薄弱的个人或小组,老师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三、延后指导,推波助澜
延后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活动结束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指导。这种指导大多带有总结性,能促进学生对活动的有效反思。
案例:老师,我们吃了“闭门羹”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小区管理情况调查》的总结发表过程中,有个别组反映,他们在第一次采访时,竟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拜访时,被采访人对他们的到来表现得也是不够热情。为此,我及时进行了延后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出现前者问题的主要“症结”是什么?随后,又指导学生进行了专项研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在实践前应如何做?并且,我们又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直至达成共识。比如:1.我们可以借助哪些人的力量,减少我们实践的难度? 2.如何让物业管理的相关人士能欣然接受你的来访?3.和物业管理的相关人士主要交流哪些内容?
其实,在活动反思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方法指导课或以研讨沙龙的形式,引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者在指导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获得观念的提升,很好地为学生的活动推波助澜,为接下来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有度,协调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创造”,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观性,很容易退居边缘,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比如:学生还不懂得如何进行调查,就让学生盲目进行实践;学生还未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就让学生进行人物采访;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写调查报告,就让学生完成撰写等。而这样做,学生在实践中势必会出现以下种种情况:屡屡碰壁,尚失信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行动盲目,收获甚微……
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也有的教师是前怕狼后怕虎,一味地崇尚“完美”,有时就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过度地控制操纵。比如:有的教师面对班级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急于求成,好多事情就越俎代庖,学生资料获取得少,教师干脆自己收集好印发给学生;学生不会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就草率代劳;学生要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就用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学生的行为等。
其实,有时只要指导得力,注意协调操作,较好地把握指导的力度,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案例:老师,请相信我们
某天下午4点我们中队将按原计划继续开展“小区管理情况调查”,——到部分社区进行实地宣传、采访。因为兵分四路,我实难分身,还好其中有两组均有家长护送,剩下两组我在再三强调活动注意事项,特别是进行安全教育后由组长带队奔赴各自活动地点。最后,由于放心不下(因为其中一组男生较多),我决定参与这组同学的活动。可还没出校门,这组有位男生就和我商量开了,“顾老师,您就别去了,让我们自己去活动吧,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和锻炼吗?”“没有老师去,你们能行吗?”我笑着问。“行!以前活动都是我们自己去的,没有家长陪。”“让我们自己去吧,我们绝对行,请相信我们!”另一位男生也激动地喊起来。“行,行,行,那我把你们送上车,我再走。”“那也行。”大伙齐声回答。
过了马路,来到车站,我先前的顾虑在慢慢消除。
“石浩宇,待会如果车上的人太多,你先带你们组的同学先走,下车后,在站台等我们,集中好后再出发。”“旋风”小队的队长武元昊在说话。
“行。大家谁有手机?有手机的同学将电话号码互相留一下,便于相互联系。”这是“凯旋”小队的队长石浩宇在发话。
只见,几个有手机的同学纷纷掏出手机,互留电话号码。
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不一会儿,远远地看见车来了,两个组长开始吆喝各自组员准备上车。一切都在自然地进行。车在站台匆匆停下,一会就开走了。望着在车内向我挥手的学生,我激动万分。
活动进入课程,必然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角色决定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和行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和活动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发挥“角色效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选取,到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呈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实践的经验,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学习,同进步,共创综合实践活动这片广阔而美丽的天地。
一、提前指导,铺路搭桥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在班级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初期,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感性的认识,对于如何自主实施实践活动,如何化解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缺乏应有的能力,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导教师可以再活动前针对活动目的、要求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实践铺路搭桥。
案例:老师,我们能
这是我第一次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本次的活动主题是“家乡小吃知多少”。其中有一个活动小组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我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就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拟定一份调查问卷。“这个活动任务你们觉得能否顺利完成?”我先来个“激将法”。“老师,我们能!”大家的回答很响亮,充满了自信。但学生经过一番“努力”,结果发现,他们问卷制定得很不可行,并且个个表现较为沮丧。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加以组织,而是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有机结合,并做到指导在先,行动在后,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比如,学生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小组活动方案如何制定得切实可行?调查问卷如何拟定的有效?采访中遇到冷遇如何处理?活动中,组员存在懈怠行为如何面对?……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指导教师在活动之前有必要给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当然,有的教师提倡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当然也可以。就上面这一案例而言,教师在放手前,可以先做一番“引导”——如果自己不会拟定调查问卷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活动的方向—— 可以请教家长,可以上网查阅相关信息进行模仿,也可以请教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尝试,自主探究。当然事后,教师的指导也要跟上,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然,活动便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活动的实效性。
二、即时指导,指点迷津
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普遍反映出目的、技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即时指导,以保证活动有目的地开展。
案例: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
生: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说话者一脸的不悦。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不想要A同学。)
师:怎么回事?
生:他每次活动不是说有事没法参加,就是去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师: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力就行。至于他有时不参加活动,或许是真有事。作为组长,不能因为某个组员表现不理想,就想把他“踢出局”。试想一下,如果你們组再有人表现不佳,你是不是还要把他“赶走”。今天赶一个,明天赶一个,日子久了,你不变成“光杆司令”了吗?(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笑了。我接着又说。)
师:作为一组之长,在活动中,就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想法设法地让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是对组长你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考验。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教师的及时指导,为这位组长解开了“疙瘩”,为他后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由此可见,老师即时有效的指导,犹如一瓶“催化剂”,一盏“导航灯”,一副“降压药” ……特别是对于力量相对薄弱的个人或小组,老师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三、延后指导,推波助澜
延后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活动结束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指导。这种指导大多带有总结性,能促进学生对活动的有效反思。
案例:老师,我们吃了“闭门羹”
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小区管理情况调查》的总结发表过程中,有个别组反映,他们在第一次采访时,竟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拜访时,被采访人对他们的到来表现得也是不够热情。为此,我及时进行了延后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出现前者问题的主要“症结”是什么?随后,又指导学生进行了专项研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在实践前应如何做?并且,我们又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直至达成共识。比如:1.我们可以借助哪些人的力量,减少我们实践的难度? 2.如何让物业管理的相关人士能欣然接受你的来访?3.和物业管理的相关人士主要交流哪些内容?
其实,在活动反思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方法指导课或以研讨沙龙的形式,引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者在指导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获得观念的提升,很好地为学生的活动推波助澜,为接下来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有度,协调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创造”,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观性,很容易退居边缘,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比如:学生还不懂得如何进行调查,就让学生盲目进行实践;学生还未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就让学生进行人物采访;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写调查报告,就让学生完成撰写等。而这样做,学生在实践中势必会出现以下种种情况:屡屡碰壁,尚失信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行动盲目,收获甚微……
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也有的教师是前怕狼后怕虎,一味地崇尚“完美”,有时就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过度地控制操纵。比如:有的教师面对班级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急于求成,好多事情就越俎代庖,学生资料获取得少,教师干脆自己收集好印发给学生;学生不会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就草率代劳;学生要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教师就用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学生的行为等。
其实,有时只要指导得力,注意协调操作,较好地把握指导的力度,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案例:老师,请相信我们
某天下午4点我们中队将按原计划继续开展“小区管理情况调查”,——到部分社区进行实地宣传、采访。因为兵分四路,我实难分身,还好其中有两组均有家长护送,剩下两组我在再三强调活动注意事项,特别是进行安全教育后由组长带队奔赴各自活动地点。最后,由于放心不下(因为其中一组男生较多),我决定参与这组同学的活动。可还没出校门,这组有位男生就和我商量开了,“顾老师,您就别去了,让我们自己去活动吧,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和锻炼吗?”“没有老师去,你们能行吗?”我笑着问。“行!以前活动都是我们自己去的,没有家长陪。”“让我们自己去吧,我们绝对行,请相信我们!”另一位男生也激动地喊起来。“行,行,行,那我把你们送上车,我再走。”“那也行。”大伙齐声回答。
过了马路,来到车站,我先前的顾虑在慢慢消除。
“石浩宇,待会如果车上的人太多,你先带你们组的同学先走,下车后,在站台等我们,集中好后再出发。”“旋风”小队的队长武元昊在说话。
“行。大家谁有手机?有手机的同学将电话号码互相留一下,便于相互联系。”这是“凯旋”小队的队长石浩宇在发话。
只见,几个有手机的同学纷纷掏出手机,互留电话号码。
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不一会儿,远远地看见车来了,两个组长开始吆喝各自组员准备上车。一切都在自然地进行。车在站台匆匆停下,一会就开走了。望着在车内向我挥手的学生,我激动万分。
活动进入课程,必然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角色决定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和行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和活动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发挥“角色效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选取,到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呈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实践的经验,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学习,同进步,共创综合实践活动这片广阔而美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