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已有成熟、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应用型语言功能的教学如、口语、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专业英语课程《英美文学》中的意义、效果、和使用方法,更好地推進该课程的改革, 提高授课质量及充分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7
一、改革前《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和问题
《英美文学》是英语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是提高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逐渐发现传统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需要。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极大改变,碎片化阅读,读图、读画面成为年青一代的阅读方式,经典文学作品受到冷落;与此同时,以实用为目的课程也使文学课程不断边缘化。另一方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有效参与,在“文学背景—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应付出勤、作业、考试,完全背离了本课程作为素质课程、鉴赏课程的目的,无法锻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任务型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得到了成熟、广泛的应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明确要求“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根据、目标、设计、实施和检测等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不断推进。因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任务型教学型教学模式在许多院校中得到积极推广、实践,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将发展任务型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然而,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参与性不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缺乏锻炼,也无法体现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如果能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突出与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并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媒体的辅助,使古老的文学课程焕发活力,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受益,使《英美文学》课程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本研究以我院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实验组开展教学实验。13级2班、14级1班为实验组。实验组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任务型教学方法,其它班级则继续沿用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两个学期,分别为13级第二学期和14级第一学期。尔后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任务型教学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教学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进措施及解决方案。
实验组主要采取以下任务型教学方法:1.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完成作业。2.教学过程以任务为核心,分为课前任务-课堂任务- 课后任务三个阶段:每一节课前由教师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并完成,在课上进行检查和评价。3、课堂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文学作品学习成果展示,朗读、文本解读、包括讲授自己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该作品或作品中词句运用的评价及赏析,对该作品在相关的文化、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其他小组在听取、学习同时,记录重点内容,并可以进行信息、观点的补充;教师则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点评,肯定学生表现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进一步指导该作品的学习重点和难点。4、对某些作品的相关分析如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5、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课堂表现、自学状况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任务,如演讲、角色扮演、配音、读书笔记、撰写分析性文章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任务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研究人员发现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堂具有如下特点:一、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由教师为核心向学生为核心转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二、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由以往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学生不仅参与文学文本的传统学习,如诵读、文本解读,更进一步通过课前任务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创造理念及时代背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课堂上通过小报告的形式与其他学生分享,加深了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许多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发现,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范畴;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甚至在进行报告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回答的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活动。
为更准确的了解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对13级、14级学生实验组共4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堂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8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5份。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程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62.5%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比较能够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67.4%的学生觉得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收获比较明显;70.8%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同时41.6%的学生通过任务感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潜力。83.3%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文学阅读课堂中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杜绝高分低能;培养了综合素质,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并能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觉主动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52.1%的学生感到搜索、加工、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47.9%的学生感到分析、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经过一个学习周期的“任务”训练,77.1%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文学课堂是非常接受、认可并从中受益的。 小组学习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方法给予了肯定。47.9%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喜欢或是讨厌。大多数学生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参与小组学习,如75%的学生从未与小组成员发生过矛盾;10.4%的学生偶尔与其他成员发生过矛盾,经常发生矛盾的情况是0。77.08%的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按分工执行任务。同样比例的学生可以做到在小组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50%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可以节省作业时间;77.08%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可以提高组员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62.5%学生还认为小组学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看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参与、比较认真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在交流中学会语言。小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任务型教学的问题及建议
在设计和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任务型教学具有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如下新的问题。一、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态度各不相同,特别是缺乏主动性、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任务让他们更好加入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二、具体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的难度?任务如何与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有效结合?如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过小组讨论的时间过长,或讨论内容偏离主题,或论题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使教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三、设计任务要有始有终,中间环节要随时跟进,要有结果和评价。学生是否完成相关任务,完成任务的效果如何?作为任课教师应及时跟踪、反馈,以防出现任务范围的缩小、敷衍、或由于师生缺乏及时有效沟通,不理解任务要求,偏离任务目标,出现“白用功”现象;学生的任务完成应有相应的成果体现,如书面作业、口头报告、小组报告等具体形式并又教师进行汇总、展示、点评,使认真执行、任务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对任务完成不够理想的学生形成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四、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下如何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优势?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甚至创新能力,但传统的文学知识+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无法体现这些能力;我院现有的评价体系期末成绩占到70%的比例,平时成绩只占30%,使学生很容易产生重视期末考试,轻视平时表现的心理。而课程任务都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任务执行、完成的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教师、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与英美文学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方面,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增加对文本素材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语言,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达到通过完成任务而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的目的。在完成任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调控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创造性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景靖.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 [J].外语界,2015,(4):42-50.
[4] 王娜.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思考-争辩-写作”教学模式设计─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 (6): 73-77.
[5] 虞颖. 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45-4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天津天狮学院教改项目: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15008)的结题成果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17
一、改革前《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和问题
《英美文学》是英语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是提高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逐渐发现传统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需要。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极大改变,碎片化阅读,读图、读画面成为年青一代的阅读方式,经典文学作品受到冷落;与此同时,以实用为目的课程也使文学课程不断边缘化。另一方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有效参与,在“文学背景—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应付出勤、作业、考试,完全背离了本课程作为素质课程、鉴赏课程的目的,无法锻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任务型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得到了成熟、广泛的应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明确要求“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根据、目标、设计、实施和检测等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不断推进。因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任务型教学型教学模式在许多院校中得到积极推广、实践,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将发展任务型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然而,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参与性不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缺乏锻炼,也无法体现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如果能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突出与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并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媒体的辅助,使古老的文学课程焕发活力,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受益,使《英美文学》课程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本研究以我院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实验组开展教学实验。13级2班、14级1班为实验组。实验组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任务型教学方法,其它班级则继续沿用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两个学期,分别为13级第二学期和14级第一学期。尔后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任务型教学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影响、教学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进措施及解决方案。
实验组主要采取以下任务型教学方法:1.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完成作业。2.教学过程以任务为核心,分为课前任务-课堂任务- 课后任务三个阶段:每一节课前由教师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并完成,在课上进行检查和评价。3、课堂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文学作品学习成果展示,朗读、文本解读、包括讲授自己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该作品或作品中词句运用的评价及赏析,对该作品在相关的文化、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其他小组在听取、学习同时,记录重点内容,并可以进行信息、观点的补充;教师则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点评,肯定学生表现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进一步指导该作品的学习重点和难点。4、对某些作品的相关分析如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5、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课堂表现、自学状况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任务,如演讲、角色扮演、配音、读书笔记、撰写分析性文章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任务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研究人员发现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堂具有如下特点:一、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由教师为核心向学生为核心转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二、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由以往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学生不仅参与文学文本的传统学习,如诵读、文本解读,更进一步通过课前任务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创造理念及时代背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课堂上通过小报告的形式与其他学生分享,加深了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许多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发现,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拓宽了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范畴;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甚至在进行报告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回答的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活动。
为更准确的了解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对13级、14级学生实验组共48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堂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8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5份。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学课程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62.5%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比较能够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67.4%的学生觉得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收获比较明显;70.8%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同时41.6%的学生通过任务感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潜力。83.3%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文学阅读课堂中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杜绝高分低能;培养了综合素质,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并能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觉主动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52.1%的学生感到搜索、加工、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47.9%的学生感到分析、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经过一个学习周期的“任务”训练,77.1%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文学课堂是非常接受、认可并从中受益的。 小组学习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方法给予了肯定。47.9%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喜欢或是讨厌。大多数学生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参与小组学习,如75%的学生从未与小组成员发生过矛盾;10.4%的学生偶尔与其他成员发生过矛盾,经常发生矛盾的情况是0。77.08%的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按分工执行任务。同样比例的学生可以做到在小组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50%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可以节省作业时间;77.08%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可以提高组员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62.5%学生还认为小组学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看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参与、比较认真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在交流中学会语言。小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任务型教学的问题及建议
在设计和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任务型教学具有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如下新的问题。一、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态度各不相同,特别是缺乏主动性、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任务让他们更好加入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二、具体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的难度?任务如何与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有效结合?如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过小组讨论的时间过长,或讨论内容偏离主题,或论题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使教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三、设计任务要有始有终,中间环节要随时跟进,要有结果和评价。学生是否完成相关任务,完成任务的效果如何?作为任课教师应及时跟踪、反馈,以防出现任务范围的缩小、敷衍、或由于师生缺乏及时有效沟通,不理解任务要求,偏离任务目标,出现“白用功”现象;学生的任务完成应有相应的成果体现,如书面作业、口头报告、小组报告等具体形式并又教师进行汇总、展示、点评,使认真执行、任务完成质量高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对任务完成不够理想的学生形成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四、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下如何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优势?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甚至创新能力,但传统的文学知识+标准答案的卷面考试无法体现这些能力;我院现有的评价体系期末成绩占到70%的比例,平时成绩只占30%,使学生很容易产生重视期末考试,轻视平时表现的心理。而课程任务都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任务执行、完成的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教师、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与英美文学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方面,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增加对文本素材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语言,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达到通过完成任务而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的目的。在完成任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调控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创造性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景靖.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 [J].外语界,2015,(4):42-50.
[4] 王娜.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思考-争辩-写作”教学模式设计─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 (6): 73-77.
[5] 虞颖. 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对策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45-4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天津天狮学院教改项目: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15008)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