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非常重视质疑对启发思想、推进学习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结合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在范围以及轻重、深浅上把握得不够好,有些问题不够明确,阻碍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提问要针对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科学和艺术。由于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怎样才能设计出精炼的提问呢?教师要努力更新观念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作者明白了鲁迅的鼻子是被黑洞洞的四周碰扁了的一处非常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不是真的明白了?鲁迅先生是因为碰到墙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吗?文中要用“四周黑洞洞”与“碰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进行了由浅到深的思考,从而明白了“四周黑洞洞”是暗示当时的黑暗社会,剥夺了人身自由,使人民看不到一丝光明。“碰壁”则指在与黑暗势力抗争中所遭受的失败和迫害。针对课文难点设计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提问要层层推进,为中心问题做好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作为铺垫,帮忙学生“接通”思维。如在《穷人》的教学中,有教师会直接问:“你们认为作者为什么用‘穷人’作为文章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桑娜很穷,又有的说是因为西蒙很穷……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是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辅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桑娜,但为什么是用‘穷人’作题,而不是用‘桑娜’呢?大家联系一下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认真思考一下原因。”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会发现:文章中介绍的三个人物都是穷人,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关于穷人的。教师进一步提示:“作者为什么以穷人及他们之间的事情为题材呢?”学生认识到是为了表现穷人的宝贵品质,当学生的认识逐渐接近目标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用“穷人”作为题目,学生自然会说出答案来了。当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设跨过障碍的桥梁,拓展思维的角度,开阔思维的空间。设计这类辅助性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力度,做到引而不发,既能起到铺垫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实现自主的思考。
三、提问要清晰、明确,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设计的问题清晰、明确,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课文《凡卡》的教学中,针对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原因是什么?想想爷爷的处境,即使爷爷看到了凡卡写的信,他能帮助凡卡摆脱困境么?为什么?这一切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以上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表现了诸葛亮这个故事主人公的神机妙算,如果教师不是直接问:“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而是逆向提问:“如果诸葛亮借不到箭,情况会怎么样呢?而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对上面的提问从正反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对主人公神机妙算的理解。逆向式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引导学生学会并善于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问题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只有问得恰到好处,才能引出问题的实质。但如果提的问题不合适,不仅不能切中要点,反而会引起人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指点学生—些提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并乐于提问,在提高提问能力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之后,会逐渐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提出更多有价值、深度、创意的问题,逐渐掌握一套启发思维的提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琼.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问题的几点漫谈[J].时代教育,2007(Z1).
[2]吴宓.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Z2).
(作者单位 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第一小学)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在范围以及轻重、深浅上把握得不够好,有些问题不够明确,阻碍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提问要针对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课堂上的提问要讲究科学和艺术。由于课堂环境的多变性,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怎样才能设计出精炼的提问呢?教师要努力更新观念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作者明白了鲁迅的鼻子是被黑洞洞的四周碰扁了的一处非常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不是真的明白了?鲁迅先生是因为碰到墙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吗?文中要用“四周黑洞洞”与“碰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进行了由浅到深的思考,从而明白了“四周黑洞洞”是暗示当时的黑暗社会,剥夺了人身自由,使人民看不到一丝光明。“碰壁”则指在与黑暗势力抗争中所遭受的失败和迫害。针对课文难点设计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提问要层层推进,为中心问题做好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作为铺垫,帮忙学生“接通”思维。如在《穷人》的教学中,有教师会直接问:“你们认为作者为什么用‘穷人’作为文章的题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桑娜很穷,又有的说是因为西蒙很穷……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的引导。于是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辅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桑娜,但为什么是用‘穷人’作题,而不是用‘桑娜’呢?大家联系一下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认真思考一下原因。”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会发现:文章中介绍的三个人物都是穷人,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关于穷人的。教师进一步提示:“作者为什么以穷人及他们之间的事情为题材呢?”学生认识到是为了表现穷人的宝贵品质,当学生的认识逐渐接近目标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用“穷人”作为题目,学生自然会说出答案来了。当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为学生铺设跨过障碍的桥梁,拓展思维的角度,开阔思维的空间。设计这类辅助性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力度,做到引而不发,既能起到铺垫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实现自主的思考。
三、提问要清晰、明确,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设计的问题清晰、明确,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课文《凡卡》的教学中,针对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原因是什么?想想爷爷的处境,即使爷爷看到了凡卡写的信,他能帮助凡卡摆脱困境么?为什么?这一切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以上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草船借箭》一文,主要表现了诸葛亮这个故事主人公的神机妙算,如果教师不是直接问:“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而是逆向提问:“如果诸葛亮借不到箭,情况会怎么样呢?而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对上面的提问从正反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对主人公神机妙算的理解。逆向式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态度。
四、引导学生学会并善于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问题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只有问得恰到好处,才能引出问题的实质。但如果提的问题不合适,不仅不能切中要点,反而会引起人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指点学生—些提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于并乐于提问,在提高提问能力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之后,会逐渐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提出更多有价值、深度、创意的问题,逐渐掌握一套启发思维的提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琼.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问题的几点漫谈[J].时代教育,2007(Z1).
[2]吴宓.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Z2).
(作者单位 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