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ira_lacu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而打开这扇科学大门的钥匙就是观察。在每册的科学教材中都有观察项目,但很多学生的观察热情很短暂,科学观察持久能力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对探究对象本质规律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的持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小学科学课学生观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缺乏恒心
  小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观察,在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中往往满足于现成的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活动中,有些有效的观察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观察,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
  2、错把解释当观察的事实
  解释不一定就是观察的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观察过于随意
  小学生的感觉器官受到一些观察活动中的现象的强烈刺激,有些学生观察目标就只会停留在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就容易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的境地。
  二、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
  指导学生带着观察记录单去参加观察活动。每一次都要在观察记录单上写上观察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观察到的?观察到的东西有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任务去观察某一事物才会比较完整清晰。四年级科学中有饲养蚕、种植凤仙花等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养成观察的持久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让学生写科学日记和小论文来反馈观察的情况,定期开展一些关于蚕以及凤仙花等为主题的科学活动课,让学生汇报或展示观察成果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四(1)班A同学在观察日记中按“观察蚕卵--—寻找桑叶—--观察蚁蚕----养蚕趣事----蚕的锐变”这一过程进行记录,非常详细,完成得较好。
  2、观察要有兴趣
  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让学生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显微镜下看到的霉。然后学生汇报,教师进行小结霉的特点。我提出疑问“你认为霉有生命吗?怎么证明?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会发霉?”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最后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这样,不但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围绕这一课的中心组织教学。
  3、观察要有良好的心理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视科学实验持久观察为一种精神需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感到持久观察实验活动是一种愉快的生活。实验观察过程轻松、愉快,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研究探索的体验的成功感,逐渐养成科学持久观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观察时,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精细观察,但是只有细心还不够,还要有耐心。有些观察现象由于试验失败,需要再试验重新观察。有些观察现象出现的时间很短暂,学生不容易发现,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自己先树立起信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把实验多做几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细致观察。观察活动结束后,我告诉学生记录要真实,如果观察结果有错误,我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认真分析,重新观察,直到成功为止。
  4、观察持久性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任何科学结论都不是“蜻蜓点水”。著名的动物学家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李时珍近30年尝遍百草,贴近虫兽,才留下了《本草纲目》。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科学观察必须锲而不舍。三年级教材《观察水》这一课中,其中有一个“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环节,小草每天喝水,这一实验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可独立进行,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观察记录,连续一个月,最终获得第一手资料,再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还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在得不到获得充分证据的时候,不要轻易下结论。有些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科学家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重复持久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我们要尊重事实,不要被自己已有的见解所误导,通过正确的观察所获得的认识都应该认为是正确的。观察事实不是科学知识。
  2、观察活动要突出科学原理,不是记忆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在观察中掌握,在观察中运用。
  3、所观察的主题要明确,变量要尽量少,不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观察结果不伦不类,不能达到观察目的。
  4、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通过讨论可以使不同的结果汇聚在一起,从而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火眼金睛的炼就非一日之功,培养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日积月累,并勇于尝试不同的科学方法,才能有条不紊的完成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经调查发现我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场面热闹了,那种教学形式单调、耗时低效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也存在着片面追求方法翻新而不务实效的现象。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特别明显。究其原因,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摸索太少,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教学结构的不合理等造成的。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标的呼唤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让语
“情趣”,词面看是指情感与兴趣的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趣”的释义是“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当情趣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词时,这里的“情趣”则是指学生在 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和趣味,包含学习的兴趣、理趣、志趣,以及与学习内容、过程相关的情感。“情趣课堂”是一种使学生感到,是生动活泼、智慧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笔者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及这样设置的原因,再结合自己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获得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有力载体;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教科书提供了许多练习题,是课堂练习的主要题目来源,用好这些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能在这些练习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练习的形
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就象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小班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徒手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  一、徒手体育游戏的优势  徒手体育
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优势。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满足了英语阅读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  一、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生活是人生经历的自主积累和人性情感的真实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脱离实际,空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迎接社会的挑战,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激发了学生主动追求成功的热情。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事情,因此我园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让中华文学在诵读中浸润幼儿的心灵,在亲近国学、感受经典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弟
一、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幼儿园内环境的创设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怎样的教育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重视民间艺术欣赏教育环境的创设,精心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欣赏氛围,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和体验的良好场所,因此,要根据民间艺术欣赏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欣赏相适应的幼儿园环境,引发和支持幼儿与环境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活动在生活这一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