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纸为西藏所独有,过去,西藏有五大藏纸,生产曾遍布西藏。如今,还在生产的惟剩雪拉藏纸。而在雪拉村依然坚持的却也只有格桑丹增和他的弟弟罗布琼。雷拉藏纸为纯手工制作,以有毒性的狼毒草根部做原料,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损、不遭虫蛀,很多用其制作的文史经典,已保存千余年至今仍完好无损。2006年5月,藏纸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了白麦村,原本晴朗的天空下起了雨,这就是西藏雨季的8月,也只有8月,草地才会开满野花。莲花生修行洞琼仓扎布(意为大鹏洞),面对着的就是这一大片的野花与青稞,开扩而宁静,我暗自感叹:这修行的人却也真是会选地方。据说这里曾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也是大译经师白若咱那的修行洞,白若咱那是赤松得赞最初奉命受戒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
景色虽然如此之世外桃源,却也没妨碍我八卦精神的发挥。想到扎西平措的大孙女挺懂事的,我便问次仁结婚了没,他回答得很干脆,我结婚。结婚是什么意思?我想了一想:结婚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以前不认识,但是他们后来在一起吃饭、睡觉、干活,一起过日子,这就是结婚。“噢,那我没有女的,我没有结婚。”我也搞不清次仁这是假装不懂还是真不懂,起码他也是20岁出头的初中毕业生啊。
藏族人结婚比较早,而且有些家庭是一妻多夫。格桑丹增和他的弟弟就有一个共同的妻子,他们养育了四个孩子,我前后两次去了他们家却都没有见到孩子的母亲。
以前,他们的父亲次仁多布吉一直在做藏纸,而且据说更早以前这里也有十几户人家在做藏纸,但是因为藏纸所用的最主要的原料“狼毒草”具有毒性,除采集狼毒草外,藏纸制作有六道工艺,加起来有七八个小时上了年龄之后眼睛和胃都会出现问题,现在做藏纸的就只有兄弟俩了。普通的藏纸制作独自一人就能完成,后来,他们试着在纸与纸之间贴上野花野草做出彩色的藏纸就必须得两个人配合才行。
五十多年前,雪拉的藏纸主要供贵族练习书法,或供给嘎厦政府及各个寺庙写公文。三十多年前,村里生产的藏纸还送到各学校去。现在,次仁家的藏纸主要靠的是政府的定单,还有就是逐渐多起来的游人购买,一张普通的藏纸每张是七元,花纸是十元。这里虽然离318国道只有十多公里,但还是需要专程乘车过来,所以那些坐着火车来快速游西藏的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到这里来消费。或许也正因为此,雪拉村沉浸在一片宁静与平和之中。
次仁阿爸不会讲汉语,阿妈也不会讲,见到人只笑着表示欢迎。走进他们的家门,便知道什么是心灵手巧了,很多的东西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巧妙之处令人叹绝。墙角扔着一个牛角做成的刀,轮胎做成的盆更是神来之笔,也许,那是孩子们在盛夏的午后于暖阳下洗澡的工具吧。挂在家门口的全套马具会让人感觉到主人对生活的细心经营,全部手工制作,精美中带着生活岁月的痕迹。
站在平台上,看着阿妈喂过牛之后走上梯子,牛站在她的身后细细观察。我常常叹服于藏族妇女的克勤克俭,她们从早一直忙到晚,而且脸上时时展现发自内心的笑容。时常,与她们迎面相遇,我们彼此微笑,有时甚至拉拉手,不用语言已是最好的交流。常有人问我:西藏吸引你的是什么?我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我胡乱玩的,哪有什么吸引。因为我一直觉得关于西藏的评价很容易变得矫情。或许,真正的吸引是一种气息吧,让人宁静,使人越来越平和的内心体验过程吧。
经过彩色的经幡,走出村庄,走过一个藏族村庄应有的标识。村庄宁静,偶尔狗吠连接起时光。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和气喘吁吁,不敢说深入寻访,更不敢说看到了就明了了,文化与传统融化在生活中,并随着时光变迁。匆匆过客,哪有评论的资格,不过是借着眼睛传达至心,交给自己细品也就罢了。
这一天晚上我住在了尼木县城。因为感谢次仁的热情与友善我请他与我共进晚餐,吃到一半进来了一位年轻人,次仁转过头去热情地与他招呼,我以为是他的朋友,所以力邀他过来。可是,饭过三碗菜过五味之后我发现他们居然根本不认识。嘿!

出了白麦村,原本晴朗的天空下起了雨,这就是西藏雨季的8月,也只有8月,草地才会开满野花。莲花生修行洞琼仓扎布(意为大鹏洞),面对着的就是这一大片的野花与青稞,开扩而宁静,我暗自感叹:这修行的人却也真是会选地方。据说这里曾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也是大译经师白若咱那的修行洞,白若咱那是赤松得赞最初奉命受戒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
景色虽然如此之世外桃源,却也没妨碍我八卦精神的发挥。想到扎西平措的大孙女挺懂事的,我便问次仁结婚了没,他回答得很干脆,我结婚。结婚是什么意思?我想了一想:结婚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以前不认识,但是他们后来在一起吃饭、睡觉、干活,一起过日子,这就是结婚。“噢,那我没有女的,我没有结婚。”我也搞不清次仁这是假装不懂还是真不懂,起码他也是20岁出头的初中毕业生啊。
藏族人结婚比较早,而且有些家庭是一妻多夫。格桑丹增和他的弟弟就有一个共同的妻子,他们养育了四个孩子,我前后两次去了他们家却都没有见到孩子的母亲。
以前,他们的父亲次仁多布吉一直在做藏纸,而且据说更早以前这里也有十几户人家在做藏纸,但是因为藏纸所用的最主要的原料“狼毒草”具有毒性,除采集狼毒草外,藏纸制作有六道工艺,加起来有七八个小时上了年龄之后眼睛和胃都会出现问题,现在做藏纸的就只有兄弟俩了。普通的藏纸制作独自一人就能完成,后来,他们试着在纸与纸之间贴上野花野草做出彩色的藏纸就必须得两个人配合才行。
五十多年前,雪拉的藏纸主要供贵族练习书法,或供给嘎厦政府及各个寺庙写公文。三十多年前,村里生产的藏纸还送到各学校去。现在,次仁家的藏纸主要靠的是政府的定单,还有就是逐渐多起来的游人购买,一张普通的藏纸每张是七元,花纸是十元。这里虽然离318国道只有十多公里,但还是需要专程乘车过来,所以那些坐着火车来快速游西藏的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到这里来消费。或许也正因为此,雪拉村沉浸在一片宁静与平和之中。
次仁阿爸不会讲汉语,阿妈也不会讲,见到人只笑着表示欢迎。走进他们的家门,便知道什么是心灵手巧了,很多的东西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巧妙之处令人叹绝。墙角扔着一个牛角做成的刀,轮胎做成的盆更是神来之笔,也许,那是孩子们在盛夏的午后于暖阳下洗澡的工具吧。挂在家门口的全套马具会让人感觉到主人对生活的细心经营,全部手工制作,精美中带着生活岁月的痕迹。

站在平台上,看着阿妈喂过牛之后走上梯子,牛站在她的身后细细观察。我常常叹服于藏族妇女的克勤克俭,她们从早一直忙到晚,而且脸上时时展现发自内心的笑容。时常,与她们迎面相遇,我们彼此微笑,有时甚至拉拉手,不用语言已是最好的交流。常有人问我:西藏吸引你的是什么?我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我胡乱玩的,哪有什么吸引。因为我一直觉得关于西藏的评价很容易变得矫情。或许,真正的吸引是一种气息吧,让人宁静,使人越来越平和的内心体验过程吧。
经过彩色的经幡,走出村庄,走过一个藏族村庄应有的标识。村庄宁静,偶尔狗吠连接起时光。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和气喘吁吁,不敢说深入寻访,更不敢说看到了就明了了,文化与传统融化在生活中,并随着时光变迁。匆匆过客,哪有评论的资格,不过是借着眼睛传达至心,交给自己细品也就罢了。
这一天晚上我住在了尼木县城。因为感谢次仁的热情与友善我请他与我共进晚餐,吃到一半进来了一位年轻人,次仁转过头去热情地与他招呼,我以为是他的朋友,所以力邀他过来。可是,饭过三碗菜过五味之后我发现他们居然根本不认识。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