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比较法学习教学的运用核心思路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想更好地培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就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身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教师通常需要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其中,比较法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使用比较法,能够更好地理清历史脉络,为学生展现更加清晰的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比较法;运用步骤;途径方法
  在分析和阐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就经常使用历史比较法这一方法,通过比较对比,学生会更加了解真实的历史现象和各国之间的历史联系。所谓的历史比较法,就是指将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法的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类型
  (一)横向比较法与纵向比较法
  所谓的横向比较法,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一般是国家之间的比较,比如在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的发展背景和所处时代,研究其中的区别联系,从而发现鸦片战争的必然性。纵向比较的范围则大一些,主要是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两件事情,进行分析比较,探究事件结果产生的原因等,比如在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就是研究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情。
  (二)宏观比较法与微观比较法
  历史中的宏观比较法主要是指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各种事件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微观比较法就是对于事件中的细节进行研究和比较。比如在研究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变化时,运用的就是宏观比较法,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形态变化。
  (三)求同比较法与求异比较法
  所谓的求同比较法,就是指比较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同之处,而求异比较法就是比较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事件之间的不同之处。比如在研究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两个事件失败的共同原因时,用的就是求同比较法。而在研究几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时,用的就是求异比较法。
  二、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被当做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教学方法应用都是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教师在使用比较法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进行。在运用历史比较法时,要有清晰的应用目的,可能是为了区分事件之间的不同性质,或者是为了研究类似事件带来的不同影响,总之要能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二)可比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比较法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用来比较的事件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样才有意义。对于用来比较的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或是共同之处,这些历史事物可以处于同一个平台上,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
  (三)科学性原则
  在比较分析历史中不同的事件和事物时,要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评论总结历史事件的相关规律和启发,认识到事件中的教育意义。比如在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原因时,不能过分地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苦。教师要保证比较过程的科学性,将最客观的看法和观点讲授给学生。
  (四)启发性原则
  在课堂中使用比较方法时,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不能仅仅是单方面地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一些类似事件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比较事件的异同。比如在讲五四运动一节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没有得到其他战胜国一样的待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国家的社会性质开始分析。
  三、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步骤
  (一)确立命题
  应用比较法的第一个步骤是先确立命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选题,保证两个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可比性,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一定的启示,即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比较法需要对两个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和总结,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应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研究同一时代的国家时,可以研究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同处亚洲,却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三)综合比较
  接下来就是对选好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分析事件或人物所处的不同年代背景和国家地域,来总结出主要的异同点。历史学科涉及到的研究范围很多,包括国家的社会体制,领导人的态度观念,群众的思想文化等,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四)得出结论
  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性分析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这样学生更有印象,记得更加清楚。这些结论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类似的事件上能够得到一定的应用,体现总结的作用。比如在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可以从两个事件所处的不同年代和背静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找出两个事件失败的共同原因和不同之处,从而体现国家领导人思想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两个时代的政府态度、政治主张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将这些变化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异同。
  四、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历史比较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比较,能够发现很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教师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事件的可比性和目的性,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分析事件时,也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总结,得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通过运用历史比较法,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1]仲欣欣.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张玉珂.“中外历史比较法”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课例[J].决策探索(下),2019(01):7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各行业的渗透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深入,这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方向,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根据目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发展现况来看,如何有效的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结合是非常关键的,这将给教学工作带来最为直观的效果,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伴随着信息
摘 要: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关键词:文明礼仪;尊重;规范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学制度逐渐完善,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感性思维的良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处理复杂性问题。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的了解一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再提出有利于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及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在小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在现有教学基础之上,可以有效的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简要分析,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
摘 要: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写作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为了能够让写作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写作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的写作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当中都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获得了更好的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地理知识传播,加大教学内外整合力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提高地理学习认识等等。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融合高中地理多元化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融合;融合研究  随着我国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