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an024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并分析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更应重视概念设计的原因,且详细阐述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指出了概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以完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结构设计;高层建筑; 抗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anti-seismic concept design, and analyzes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top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ause of the concept design,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conceptual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desig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perfe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improve the design personnel design level.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High-rise buildings; seismic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作用影响因素非常的复杂,它是一种随机的、尚不能准确预见和准确计算的外部作用,目前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还是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要进行精确的抗震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人们在工程实践中提出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该是综合概念设计、计算和结构措施等完整的一系列设计。
  一、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实际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及设计思想,依此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掌握了抗震概念设计,有助于明确抗震设计思想,灵活、恰当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使设计人员不至于陷入盲目的计算工作,从而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
  二、高层结构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当非常重视概念设计。这是因为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发生地震时震动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高层结构计算尤其是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设计计算结果(尤其是经过实用简化后的计算结果) 可能和实际相差较大,甚至有些作用效应至今尚无法定量计算出来。在设计中,虽然分析计算是必须的,也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但仅靠此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必须非常重视概念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设计甚至比分析计算更为重要,因为合理的结构方案是安全可靠的优秀设计的基本保证。
  三、做好概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结构方案要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房屋高度、地理环境、施工技术条件和材料供应情况、有无抗震设防来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2) 不同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 风荷载、地震作用及竖向荷载的传递途径。
  4) 结构破坏的机制和过程,以加强结构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5) 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承载力和刚度在平面内及沿高度均匀分布,避免突变和应力集中。
  6) 预估和控制各类结构及构件塑性铰区可能出现的部位和范围。
  7) 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8) 各类结构材料的特性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9) 非结构件对主体结构抗震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要协调布置,并保证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的可靠等。
  四、建筑抗震概念設计的基本内容
  4.1 抗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刚柔相济原则。在抗震设计中,不能一味地提高结构的抗力,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和混凝土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计算配筋。如果结构刚度太大,地震作用效应就很大,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需配更多的钢筋,因此,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在较大的地震力瞬间袭来时,极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导致各个击破;而太柔的结构虽然有很好的延性,可以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倾覆。在抗震设计中,为了实现刚柔相济的原则,既满足变形要求,又能减小地震力,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隔震消能设计。隔震消能设计一般的做法是在基础和主体之间设置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 等;另外,在抗震设计中“, 刚柔相济”可以通过合理控制设计总信息来实现。比如周期、位移、地震力应满足GB 500112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或者不超规范太多。
  2) 多道设防原则。强烈地震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果只有一道设防,在首次破坏后再遭余震,结构将会因损伤积累而导致倒塌。因此,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生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剪力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分体系组成。
  4.2 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因为震害表明,此种类型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容易估计出其地震反应,易于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规则建筑”体现在体形(平面和立面的形状) 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
  4.3 应有意识地加强薄弱环节
  1) 结构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 是判断薄弱层的基础。
  2) 要使楼层(部位) 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 的这个比例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3) 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4)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主要手段。
  4.4 抗侧力结构和构件应设计成延性结构或构件延性是指构件或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基本不降低的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下,结构应设计成延性结构。当设计成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加大,但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直线上升,也就是说,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在抵抗地震作用。延性结构的构件设计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强底层柱”原则,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4.5应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布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结构单元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传力途径不间断,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 抗侧力构件应布置合理。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宜均增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型、T 型和[型等形式;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口宜上下对齐;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2) 结构的整体性要好。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所以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分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 mm , 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 mm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不宜小于160 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 mm。
  五、结语
  地震是一种目前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作为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 应从整体宏观的观点出发, 综合处理好建筑功能、技术、艺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等几方面内容, 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高层建筑;新型结构的出现,高性能材料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建筑精品再上新的台阶。新型结构体系结构形式复杂,受力分析难度大,结构构件和组成部分成为今后新型结构体系设计和考虑的重点。新型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外观的要求,抗震的要求使结构的发展日益趋于成熟,抗震设计的研究成果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抗震结构设计》,丰定国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简明抗震结构设计施工资料集成》,编委会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
  3.《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工程局建筑科學研究所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等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伊小群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2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针对道路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种质量问题,提出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施工;问题;治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road construction process prone to several quality problems, some treatment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
摘要:本文对低压断路器的各种参数及断路器之间的各种配合以及配电时部分保护参数的设置,以及在实际应用时一些注意事项做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低压断路器;配合;整定电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ow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of various parameters and breakers between all kinds of co
摘要::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新建与改造建筑都需考虑如何利用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技术达到建筑“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的绿色目标。本文结合我国当代绿色办公建筑实践,分析了这些特征对绿色设计的影响,以使建筑设计达到“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的绿色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筑;办公建筑;实例分析  Abstract: : development of green ar
摘要: 电子计算机机房用电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应按《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根据机房的重要性,考虑是否双路市电电源接入或设置柴油发电机系统,并应设置UPS室,计算机机房应设置专用的动力箱。电子计算机供电电源质量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性能、用途和运行方式(是否联网)等情况,可划分为A、B、C三级。电子计算机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考虑计算机系统有扩容、升级等可能性,并应预留备用容量。具体实施过程中,本文就机
摘要:本文对高层建筑的给水系统进行了论述,主要详细介绍了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的方法,以及详细介绍了高层建筑给水方式,其中包括高位水箱给水方式、气压罐给水方式、变频泵无水箱给水方式以及减压分区给水方式等,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高层给水系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案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water supply of high-ri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和使用中混凝土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混凝土裂缝问题,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所以,对于混凝土裂缝,应通过一些措施以预防、处理为主。本文对水工混泥土施工裂缝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供大家交流。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w
中图分类号:TU7  摘要:钢筋混凝土大梁施工因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裂缝现象,这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本文就大梁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裂缝治理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大梁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1. 由于受力较大产生的裂缝  (1)由外力造成的裂缝,其中包括施工超载、设计承载力不够、构造措施不合理、各种外力冲击等所造成的裂缝。此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中的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不规范与多发事故等现象,本文将对桥梁设施与工程施工的管理不规范的分析与支出核心所在。指出道路、桥梁在施工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应该怎样管理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了阐述。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走入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而奋斗!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5      由于我国人口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各地土木建筑行业迎来建设高潮的同时也开始向高层建筑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紧张的现象,但是对现代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下内容将对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地资源;施工技术;沉降观测  Ab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