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经典文本的重新书写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以发现整体的故事情节存在相关性,但是在叙述视角、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多方面厄普代克进行了大量全新的个人书写。本文将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形象的颠覆、主题意蕴的升华这三个方面展开剖析,积极探求厄普代克对《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重新书写的成果表现。
  关键词:葛特露和克劳狄斯 叙述视角 人物形象 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07-02
  莎士比亚所著的《哈姆雷特》[1]和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2]皆可称为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比较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以发现整体的故事情节存在关联,但是在叙述视角、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厄普代克进行了大量全新的个人书写,对《哈姆雷特》的空白部分进行了开拓性填充和想象,为每一位《哈姆雷特》书迷提供了崭新的认识角度和思维空间。当厄普代克完成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创作,意味着《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彻底地被重新书写,读者对这“前传”和“本传”的认识定位也面临着重新翻转。
  本文谨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形象的颠覆、主题意蕴的升华这三个方面展开剖析,积极探求厄普代克对《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重新书写的艺术成果。
  一、 敘述视角的转变
  阅读完《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读者最容易发觉的变化是叙述视角的转变,而叙述视角的转换恰是这两部文本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戏剧里最强有力的第一叙述者,整部作品中有他大量的内心独白。莎士比亚采用高明的手法使大量读者忽视了王后的声音,被哈姆雷特的心声紧紧地吸引,博得了同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站在哈姆雷特和老哈姆雷特一边。而被忽视的“沉默的在场者”——王后葛特露,由于莎士比亚给葛特露安排非常少的台词,没有给她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她自己,导致读者根本无从知晓她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在对葛特露这一形象的解读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同的是,在厄普代克的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叙述视角从王子的复仇转向王后葛特露的生活经历与她在漫长岁月中的人生感受。葛特露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而是一位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正面人物形象,占据了整部小说的中心。厄普代克在书中给了葛特露说话的机会,让她向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活动,告诉世人她是如何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变成一个忧伤的妇人,使我们看到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奋力争取话语权的女人,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找寻自我的声音。而那位作为《哈姆雷特》剧中灵魂核心——哈姆雷特王子,在厄普代克笔下被描绘成一个自大无趣、郁郁寡欢的小配角。通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这位为当今世人所熟悉的王子,作者甚至没有给他一句完整的对白。整部小说的叙述中心从男人转移至女人,从儿子转移至母亲,这种叙述视角的巨大对比加深了读者对《哈姆雷特》里面的各种人物较为复杂化、立体化的阅读感受,让过去被忽视的声音成为主流,也让读者对《哈姆雷特》悲剧性的结局——人物全体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 人物形象的颠覆
  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是体现二者差异的第二大特征。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王子哈姆雷特、老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和葛特露四个主要人物身上。
  在《哈姆雷特》中最受人瞩目的形象是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带着“知识分子式的复仇者”光芒,拥有着健康的品质、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责任感、极为清醒的头脑以及洞察丹麦社会种种罪恶的能力。但在《葛特露与克劳狄斯》中他是个从小就不健康的、灰暗自大乃至令人厌弃的臭小子。他小小年纪就沾染了男性主义的习气,对女人说话毫不尊重。长大之后哈姆雷特更变得冷冰冰,没有一点阳光而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的热情。
  在剧本中,鬼魂(老国王哈姆雷特)是一位贤明君主,“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有着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然而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中,老国王(霍文迪尔)是一个极其残暴自私的人,好勇斗狠,与邻国连年兵祸不断,疯狂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战争和流血来解决。“他先下手为强,击碎了科尔的盾牌,砍下这挪威佬的一只脚,血一下子从他身上喷涌而出!科尔倒在地上挣扎着,身下的沙土被搅得乱七八糟,还在哀求怎么给他处理后事呢!”这么血腥残忍的老哈姆雷特极为享受杀死过挪威的两任国王、先奸后杀挪威的公主的快感……在他眼里婚姻就是国家权力、领土的附属品,因此葛特露就是他征战而来的猎物,男人权势炫耀的工具,只有他才有资格“占有”这样的女人。与葛特露结婚后,他仍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真正用心地了解葛特露的内心世界。他对克劳狄斯也是极为厌恶的,只是当作竞争对手,或者是将克劳狄斯视为“手下败将”,他从来没有瞧得起过克劳狄斯。
  在《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和葛特露是两个品质极为邪恶之人。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狠心弑兄,娶嫂乱伦,阴险篡位。而王后葛特露是一个水性杨花、软弱不忠、见异思迁的女人。她竟然能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就嫁给他的弟弟,就连读者也忍不住怀疑葛特露也可能是杀害老国王的帮凶之一。
  然而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克劳狄斯和王后葛特露都是代表正义与进步的善良之人。克劳狄斯长期征战于地中海流域,他亲身到达欧洲文明的源头之地,听闻和学习着各种有趣的人和物,沐浴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气息。克劳狄斯能准确判断时代的变化,他能以和平手段平息即将发生的内战,内政开明贤能。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看克劳狄斯象征着一种合理的、先进的力量。最令人感动的是克劳狄斯对待葛特露的真情,他一直将葛特露视为自己心中的女神,懂得葛特露需要什么,向往什么,知道如何让葛特露开心,让葛特露变回过去单纯美好、热情洒脱的少女,他是个好男人、好丈夫。   同样地在小说文本中,王后葛特露是话语权的掌握者,她真正成为故事的主角。文本通过她细腻而丰富的人生回忆,让读者全面地发现葛特露单纯可爱、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品质[3],同时葛特露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坚强女性。她对压迫的事物作出过反抗,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有所尝试。当父亲让她嫁给她不喜欢的霍文迪尔(老哈姆雷特)时,葛特露大胆地与父王争辩、斗争;当哈姆雷特忽视她时,她勇敢地与哈姆雷特对峙;当向往已久的爱情来临时,她机智地策划“出逃计划”,敢于和情人约会,追求自己的生活。她不再是寄于别人言论中的一个“沉默的在场者”,而是一个敢为自己的幸福争取自由的进步女性。
  可以看到,厄普代克花重笔墨对这四个主要人物进行了颠覆性重塑,每个人都有了与《哈姆雷特》中形象对立的一面,使得莎翁笔下的人物更加饱满,更加有血有肉,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立体形象。这也充分展示了厄普代克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他底蕴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价值观。他冷静忠实地剖析每个人物的人性真实,让读者看到了难以简单地作出道德评判的故事,读者没法再像《哈姆雷特》那樣站定一个立场,读者也需要审视作品反思自身,这就为后现代文化提供了一道别致的架构景观。
  三、 主题意蕴的升华
  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两部经典文本的主题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两位文坛领袖都深刻地关注着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与人性,但是却各自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厄普代克还打开了一个主题缺口,用他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来填补两性关系主题的现实思考,而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正是厄普代克创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他站在新时代角度对《哈姆雷特》主题意蕴的升华。
  在爱情主题上,《哈姆雷特》看似展现了动人的爱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悲剧性爱情。可是这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利益的逼迫、恶人的利用和人性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他们的爱情成为《哈姆雷特》复仇主题下的牺牲品,成为哈姆雷特对全体女性乃至所有人类的否定的催化剂。相反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爱情是勇敢而强大的,约会相聚是他们彼此从肉体到灵魂一致性的肯定,他们超脱了宗教与世俗的层层束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作家借克劳狄斯之口说出了宗教的伪善本质和禁欲主义的苍白无力,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才是最好的存在和生命的本质。
  在人性和命运主题的探讨中,“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疑问,也是莎士比亚的困惑。这种对人性、对命运的拷问可以看出莎翁对人类的否定,视人生无意义的根本点在于人类本体是丑恶的,这是对人生的失望,对命运的无望,对周遭一切的无力的反抗。
  相反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作者同样也涉及人性、命运的探讨,作者让葛特露自己去体验爱情、体验人性的变幻无常,葛特露自己在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发现了最纯净的爱情可以获得人类生存的内容和意义,这便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也为厄普代克的两性主题进行了扩充。
  厄普代克作品中主题意蕴的升华表现在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最明显的是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后对葛特露态度的细微变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也暗示了葛特露追求自我人生的道路还在继续,没有终结。那么葛特露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摆脱被男性控制的人生呢?读者能够发现这个问题,作者没有回答,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过时。
  从阅读《哈姆雷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笔者仿佛又一次见证了经典文本重新书写的过程,无不为厄普代克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在浩瀚的文学时空中,假如说《哈姆雷特》是一颗璀璨瑰丽的珠宝,那么《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绝对是与它如影随形的闪闪发亮的夜明珠。厄普代克开创了《哈姆雷特》的新境界,取得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全新文学艺术效果。笔者相信无论风云怎样变幻,无论星球怎样斗转,两部作品都能在时光和岁月的打磨中展现更加持久、更加美丽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孙大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美)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M].杨莉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宋德发.古老故事的重新讲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叙事策略与伦理意涵[J].国外文学,2008(2):62-69.
  责任编辑:刘健
其他文献
摘要:自由意志论是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的哲学基础。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观念领域当中,需要给自由意志以外部实在即所有权。所有权的实现囊括三个环节,即占有、使用、转让,分别对应着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和无限判断。  关键词:自由意志 人格 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227-03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采用思
摘要:我们目前都以考试来标榜每个人的权利平等,实际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人才的测量工具,它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受自然和社会文化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仅靠考试是无法实现机会平等乃至民主平等的,最终也无法达到公平正义的效果。社会平等应该来自于正义的社会结构。只要考试的程序正义、内容合理、方法科学,就有利于正义结果的产生,那么考试就应该承担它对平等的贡献。  关键词:考试 平等 正义论  中图分类号:G4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多都引进了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而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的新模式,才是保证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各高校图书馆最为迫切需要开拓的问题。文章先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中开拓微课平台服务新模式的背景及意义,随后以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悦茶馆”项目为例,详细陈述了利用“悦茶馆”微课平台开展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
[摘要]为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项目组成立“农村小学教育实践考察小组”,前往新乡市三所农村小学进行义务支教活动,为该小学素质教育的提高带来新生力量的同时,对三所小学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和思考。针对三所学校的情况进行共性和个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161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校园创业的想法,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了大学生校园创业存在着信心不足、不具有长期性、缺乏经验、资金不足的问题,由此提出了用好用足优惠政策、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等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校园市场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
摘要: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提升学前教育专科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好的教学方法。研究者基于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法课中的观察发现,学前教育专科生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模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模拟教学准备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幼儿实际、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多举措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多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等策略。  关键词:模拟教学 教法课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近年来,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且利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猛虎之势。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时代的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来临,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时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思想上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该现象引起了社会各
摘要:大兴区是北京市下属的一个区,在北京城的东南。本文选取大兴区七个乡镇作为此次大兴方言的调研点,开展方言田野调查,从而得出大兴方言的语音系统;运用实验语音学理论,通过南开大学的“MiniSpeech Lab”软件对大兴区不同发音人的声调进行录音,并以此直接作出大兴区七个调查点的阴平声调格局图,重新思考大兴方言所在的方言区归属问题。  关键词:大兴方言 田野调查 语音实验 北京官话分区  中图分类
摘要: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十九大精神已正式地写进高校思政课教材,为实现其进人高职院校大学生头脑,有必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学情、校情,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与统一。为此应当遵循三条路径:一是,运用历史史实来教学;二是,运用感性、具象的材料来教学;三是,组织、指导大学生实践来教学。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职院校学生 历史史实 具象的材料 实践  中图分类
摘要:领导环境的变化会对领导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古代军事开国的领导者为例,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开国前后的领导环境变化情况。并据此从决策、用人和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开国前后领导环境对领导行为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领导环境变化对领导方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目标设置实现。  关键词:领导环境变化 领导方式 领导者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