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明威作品背后的死亡意识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死亡,作为旧生命结束和新生命开始的共同承担者,一直是文学家艺术家热衷的话题。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这位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创作中,有着对于生死,对于虚无的探究和感悟。对关于海明威死亡意识的研究也是研究其作品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本文通过对海明威以往经典作品的分析来解读隐藏在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背后的死亡意象,来分析其象征主义手法以及冰山原则对海明威所营造出来的独属于他自己风格的关于死亡的论述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层的硬汉形象来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死亡意识;海明威;《老人与海》;硬汉形象
  对于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讨论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许多学者如吴然,伍建华,刘轶等都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含义进行过深入探讨。本文主要结合海明威的相关代表作对其作品中出现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窥得海明威作品中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
  海明威一生中进行了许多的作品创作,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何而鸣》这些具有颇具成熟的海明威式风格的作品外,他的一些早期作品也拥有后来海明威式写作风格的雏形。除此之外,海明威对于死亡的偏爱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尤其是他创作后期的一些经典著作更是将他心中对死亡的见解通过作品中的一系列故事呈现到了读者面前。
  从海明威塑造的角色来看,他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与其提出的文学写作中的“冰山原则”相结合,在其作品中对于人物进行真实刻画,对于死亡也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作品中对于死亡或是濒临死亡情景的描寫常会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感知到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这与海明威喜欢冒险,并且多次与死亡擦肩的经历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海明威是一位直接经验型的作家,他作品中许多情节都是真实生活经历的缩影。不论是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在他的生活中,他穷其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死亡的归属。
  通过海明威已发表的作品来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明威作品中对于死亡的见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永生阶段,即无惧死亡。在这一阶段中海明威认为自己可以永生,永远不必面对死亡,对于死亡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仍存有侥幸可以逃避死亡的想法。然而,在他经历过战争洗礼之后的第二阶段中,他对于死亡的理解则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残破的身体和心灵,都逼得他一步步地成熟起来,他开始认识到人类在死亡面前是如此无能为力,那种只能等待死神的镰刀挥下,却毫无反抗之力的无奈酿就了他对死亡见解的第二阶段,即命中注定的死亡。这一理念贯穿了他该阶段的许多作品,如《永别了,武器》,这个以反对战争为主题的作品,通过海明威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身感悟以及他强有力的写作能力使得读者身历其境,对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死亡和伤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在第二阶段中,虽然海明威展示了他直面死亡的勇气,仍缺乏应对死亡的经验和技巧,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直到他对死亡的见解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不死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已经可以平和地对待肉体的死亡,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精神层面,希望能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精神不朽这一制胜秘诀。而在这段时间,他也经历过了身边家人的离世,他的父亲,朋友都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拖着病弱的身体,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感悟颇多。而他的最后一篇出版小说《老人与海》无疑是这一理念传达的巅峰之作:一个步入暮年的老渔翁,在与鲨鱼的斗争中展现了一个不屈不朽的高大的灵魂。“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一个重压下的硬汉形象应运而生,令人印象深刻。尽管与无穷无尽的海洋相比,人类是渺小的是无法与自然相抗衡,海上的暴风,海里的鲨鱼无一不能秒杀人类,但人类又是顽强而伟大的,他们瘦小的躯体中承载着坚毅的精神,面对死亡,他们顽强抗争,即使不敌,精神也可以得以永生。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硬汉,也在生活中将自己硬汉化,从青年时期不畏生死,勇于冒险到后来的经历生死,心生彷徨,以及最后对于通透的看待死亡,追求精神不灭。虽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最后选择自杀,离开了病痛电击的折磨,离开了这个给他种种重压的世界,他的不屈的意志,硬汉的品质以及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研究和探讨都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如愿成为了他心目中想成为的那种英雄,不被现实的种种暴击打倒,以自己强大的精神永存在人们的心间。
  参考文献:
  [1]伍建华: 《海明威死亡意识论》, 《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1 期, 7 页
  [2] 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
  [3]《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 陈良廷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5]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6]吴然. 《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7]罗明洲. 《论海明威的死亡情节》[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2)
  作者简介:
  徐博闻,男,籍贯:河南南阳,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翻译专业在读大三学生。
其他文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这成为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尤其到了中高年级,这一现象更加明显。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寻找一种能
摘要: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育教师要改变心态,做到尊重欣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思维能力,建立评价制度。  关键词:思维能力 爱国主义思想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数学具有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它的抽象与推理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与阻力,从而形成“枯燥、乏味”的数学,有的望而生畏,有的硬着头皮死学等各种情形。但他的严谨的推理也会带来无限的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作为文化科学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素质,它包含有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其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由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方法等构成,为智力因素;二是由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等构成,为非智力素质。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把提高思维素质
工程造价一直以来都是建筑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预结算审核阶段是工程造价中必不可少的重
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关乎到我国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关乎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把应急管理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应急管理本科教育。本文主要采用文
为响应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要求,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拟以土木工程专业课“钢结构基本原理”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通过双语授课的教学实践
[摘 要] 学生应“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本文借助“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數学思想方法,累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四基;数学思想;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纳入课程目标范围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以前
2004年第9期《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一文中粗略地谈了一些对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和一些案例。本文试图对高中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框架和内容作一个概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层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其投资也在逐年增加,若想使
莫迪利阿尼的作品体现画家本人内心真实情感的倾诉,正因“灵魂的真诚”性,在作品的整体构成中我们才能看到莫迪利阿尼特有的个人独特的语言,其作品体现更多的是对传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