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语文课堂更是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的交流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把握评价与交流的过程来指导多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精问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如下问题。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教师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教师的提问过多过滥,缺少“悬念”。提的问题比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缺应有的层次感。从提问的问题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占80%左右,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较高层次的问题却凤毛记麟角。问题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描写景色的课文时播放了一段风光片后提的问题是,你觉得秋天的景物美吗?学生会面无表情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就不要说影片美了,就是影片不美,学生也会说“美”的,因为现在的学生 太会察言观色了,这个问题本身雎有导向性,学生肯写会迎合老师的。只用一个齐答的“美”来掩盖其他个性的感受,是对学生主体的不尊重,所以教师设问要精心,精巧是否可这样设问,看了这段影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一些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重“情”
  情愿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学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假如作者急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没有在学生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上缺少了应有的人文情怀,课上得像科学研究课,就可是具有鲜明情感特色的语文课。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感为主线,阅读教学要重“情”。例如 :2003年5月我在一小听的一节课《只有一个地球》,我也曾经讲过。对于第四部分通过叙述科学家的论证及宇宙天体本身的特点,说明人类移居别的星球是不可能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性争辩的契机,使学生自然形成了观点对立的正方和反方,然后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辩论。论证的中心是:目前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得出“人类不能移居,我们要保护地环”这个结论,并且学生们口号式地列举了很多保护地球的做法。然而整节课上学生并没有真的动情,并没有被地球遭破坏的严峻情形所振憾,并没有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环境遭破坏的例子及危害。学生会说:“乱砍滥伐,山变成秃山,档不住风沙、雨水,山洪频发,扬沙、沙尘暴频繁,给我们生活生产造成灾难”。“矿产无节制开采,若干年后子孙后代烧什么,用什么”。“水资源受污染,鱼虾绝代,人生病”,各种传染病防不胜防,如果能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感,学生真正体验到“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是多么迫切。我相信,孩子们会用事实告诉老师,老师,这节课上我动情了!
  三、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延伸与扩展
  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优秀诗文的诵读以及个性化情感 体验,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新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末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寓言故事教学《坐井观天》可设计练习续编故事。有些文章学习可设计利用简笔画画出对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可设计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等。例如《跳水》一课可设计如果你是船长会怎样做等。这些思维拓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留心事物。有意引导学生拓展训练,计论、探索,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因为语文学习与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中学课本的切线长定理的内容是: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并且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基本图形是:  它的应用形式:     ∵PA、PB分别切圆O于A、B    ∴PA=PB ∠BPO=∠APO    在初中数学教材上,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图形,它贯穿了很多的初中几何知识点 ,包括    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PA=PB ∠BPO=∠APO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是需急症处理的病症,因其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导致栓塞肢体缺血坏死.动脉溶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保持血管正常结构,从而维
创设课堂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正是“以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興趣,这样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一下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思品课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说教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感到晦涩难懂,那么,
兴趣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以微笑面对学生    心理学表明,在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走进课堂开始上课时的情绪,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甚至整个教学过程,这好比歌剧的前奏和序曲,又恰如文章的开头一样,要“先声夺人”。老师轻松愉悦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做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使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常感到无从下手,它又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历年高考卷中都有涉及。本人就这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有关电极反应式书写方法的体会。    一、书写原则    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要遵循原子守恒、转移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原则。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加和性原则和共存原则。加和性原则: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消去电子后得电池总反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