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爱的老师遭到误解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an905254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我非常喜爱语文,而且身为课代表,我会帮老师打理好一切,在成绩上也从不含糊,所以语文老师很喜欢我,当然我也很喜欢她。读小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优秀是因为老师逼得紧,而自打上中学后,因为有了现在这个语文老师,我从心底里热爱语文这门学科。
  在我眼里,语文老师是一个开明、幽默,甚至很可爱的老师。我喜欢她的教学方式,喜欢她的善解人意,喜欢她的宽容友善。可是,班里还是出现了我无法理解的现象,有很多同学不喜欢甚至讨厌她,我开始寻找原因。
  观察了几天,我发现班里讨厌语文老师的主要就是那几个每天早上我记录下的不交作业的同学。而老师也会在周一最后一节作业整理课时,带上“刑具”——一块小板,惩罚不做作业的同学。她其实也只是象征性地轻轻打一下手心罢了,“采访”了一下同桌,他证实确实一点也不痛。既然不痛,为什么要记恨呢?班主任打手心时痛得直掉眼泪他们还不记恨呢!
  我还发现,老师其实是知道她与班主任在那些同学眼里是被“区别”对待的。每当碰到那些同学捣乱时,虽然她不说什么,但是我从她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有点伤心,但或许是她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每次总是“过去就让它过去了”。
  而那些同学见老师没有什么反应,行为越来越过分,在她上早自修前故意关上门,在背后说她的坏话,扔掉她的笔,删她的课件,藏她的“刑具”,种种行为让我看不下去,尽管我尽力维护,但还是无济于事。
  不过她似乎不在乎这些,仍在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不断地鼓励我们,对卷子上出现的问题逐个分析原因。记得有一次,同桌数学考砸了,整天都心情不佳,在她的课上也闷闷不乐,一直趴在桌上。下课后,她就来找我的同桌,问了原因,然后鼓励她,还让她经常去请教数学老师。就这样一个为学生分担忧虑、理解关心学生的老师为什么会令那些同学讨厌呢?
  我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不能强加给别人,可是,他们讨厌老师太没道理,甚至有点欺人太甚,发现老师对他们的行为没多指责,便变本加厉。难道他们没想过,正是因为她谅解学生,才没批评他们?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喜欢我的语文老师,我不忍心看着最喜欢的老师被自己的同学这样误解,我很用心地去和那些同学交流过,但还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
  我该怎么去化解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呢?
其他文献
一九六九年年底,吴宓在写给南京大学教授郭斌龢而被工宣队由邮局截留的长信中,分阶段地讲述了自己自“文革”爆发至此的经历,可读作一篇较完整的关于所历“文革”的自述(见《吴宓书信集》)。  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吴宓回头读自己当年日记,说“觉1968年之宓,实为最紧张、最忙、最苦矣”。一九六八年下半年至…九六九年,他的日记被“抄没”并构成其罪案;被扣发工资(致不得不向“故妻”求助);居室为人觊觎,被迫
摘 要:中國上千年来的宗法制社会要求人们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道德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使人们群居生活、安土重迁。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家族观念主宰了人们的意识。  关键词:《四世同堂》;家族文化  由于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认同,处在这种团体中的成员自然就形成了礼和孝两种观念,并逐渐主导了他们的思想。《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传统的家族观念
在新加坡,9月是学生们的繁忙时节——一年一度的模拟考将在10月进行,莘莘学子要摩拳擦掌为这重要的考试一搏。各个社团的活动也在这时纷纷收尾,让放松了大半年的学生们集中精力备战。  一些老师也开始紧张起来,时不时在学生耳边殷殷催促加紧复习。但仍有不少老师依然我行我素,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教学,不给学生增添一点压力。    棉花糖也是教材  新加坡中学没有指定教材,老师们会根据新加坡教育局指定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