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家乡故事 落小落细落实德育工作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何让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触及学生灵魂,让学生在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发展?自2013年起,宜昌市教育局联合宜昌市文明办、宜昌三峡广电总台坚持实施“宜昌市新春第一课”主题课程,通过选材宜昌本土特色文化、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充分借助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用孩子们身边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宜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品牌项目。
  主题课程目标统一,整体推进
  每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宜昌市新春第一课”主题课程都会如约而至,以此引领全市全年德育工作,确保工作方向一致,目标统一,整体推进,切实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坚持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注重挖掘培育本土先进典型。多年来,宜昌市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开展“宜昌好人”“民选新闻人物”“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德、大勇、大爱、大美”的宜昌好人。“全国师德楷模”郑琦、“全国双拥模范”罗长姐、“全国文明家庭”罗必炎等,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奉献、诚信、英勇、敬業等高尚品德,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明办,充分发挥宜昌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争做美德少年”“道德模范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培育优秀学生代表,并将他们的事迹纳入“新春第一课”内容,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课程理念组织实施。“宜昌市新春第一课”始终坚持课程理念,不断完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要素,确立了“立足宜昌本土,讲好家乡故事,让学生从身边榜样获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课程目标。7年来,课程内容分别以感恩励志、爱心筑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关爱保护留守儿童、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精准扶贫为主题。奥运冠军赵云蕾、“千手观音”邰丽华、宜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巴楚、峡江、三国等宜昌特色文化,带着母亲上学的“全国孝心少年”黄露露、热心公益事业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湖北少年楷模”师楠、坚持在长江边捡拾垃圾的“小小三峡蚁工”、夷陵区东湖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身边人、家乡事纷纷搬上荧幕,给予孩子们最真切的教育。
  不断深化课程的育人效果。每年寒假,市教育局结合当年课程主题部署开展假期综合实践活动,以寒假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7年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用寻根宜昌文化、走访困难家庭、追溯家风家训、践行绿色生活、过个绿色生态年等形式过有意义的春节。课程播出后,各学校结合主题,认真组织主题班团队会、征文演讲、研究性学习等教育活动,将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同时,宜昌市教育局建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学校实施和学生参与课程的成效纳入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升学和学校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立足宜昌本土,讲好家乡故事
  坚持立足宜昌本土,讲好家乡故事,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入手,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用感恩之情激励成才之志。2013年,课程以“心怀感恩·励志成才”为主题,向孩子们讲述了9岁独自一人支撑残缺家庭的当阳女孩徐梦婷、带着瘫痪妈妈上学的夷陵区三峡高中学生黄露露、靠打工资助甘肃留守儿童的三峡大学贫困大学生曹浩、勇夺奥运羽毛球“双冠王”的宜昌籍运动员赵芸蕾的感恩励志故事,并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成才之志。
  用博爱之心铸就人生梦想。2014年,课程结合“我的中国梦”教育活动,确定“爱心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主题,15年默默资助远安特校的北京爱心家庭高振宁夫妇、扎根贫困山区利用网络助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致力于收集历史留存记忆的“宜昌家庭博物馆”馆长袁裕校、在无声世界里翩翩起舞的“千手观音”邰丽华走上荧幕,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操,给全市中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2015年,课程聚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主题,通过展示用诗歌创作弘扬巴楚文化的周立荣、用一生将“峡江号子”唱响世界的胡振浩和用书画诠释三国文化的汪国新三个人物案例,向孩子们系统介绍了宜昌特色文化,让学生在感受家乡独特人文魅力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用好家风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课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通过介绍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践行的友善家训,开展“寻访我的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培育好家风,争创文明家庭,营造和谐温馨家庭氛围。
  凝聚力量关爱保护留守儿童。2017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课程将目光对准留守儿童,以“留守一份希望·共享一片蓝天”为主题,通过记录五峰牛庄乡晏爽姐妹、点军土城乡陈佳妮、宜都高坝洲镇余文灏等几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点滴,真实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实际困难,留守儿童乐观面对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感恩社会的美好情操,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梦想。2018年,为响应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课程确定了“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美丽宜昌”的主题,宜昌四中702班的生态文明课程、大公桥小学秦一文同学的绿色生活习惯、宜昌八中806班同学和家长坚持参加“三峡蚁工”活动、宜昌一中方雨浓同学开展环保探索等事迹,将环保是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探索的理念有效地传递给了同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教育精准扶贫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9年,课程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確定了“教育脱贫断穷根·携手同行共发展”的主题,以点军区开展的“我看家乡变化”学生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引入,突出从学生角度看精准扶贫。分别引用了宜都市枝城镇大堰堤小学“为乡村留根树人”校园文化、夷陵区东湖高中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帮扶过程、市教育局帮扶学校五峰县傅家堰中小学发展变化、普通高中片区化办学交换生的学习情况等案例,突出了城乡结对帮扶,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
  引领全市德育工作,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宜昌市新春第一课”实施7年来,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课程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收录《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改革创新案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文明网、央视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成为了宜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品牌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课程引领了全市德育工作。课程主题紧跟时代步伐,着眼德育工作的关键问题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案例,突破简单说教,借助电视传播及时、覆盖面广、直观易懂的优势,将正能量直达学生内心深处。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理清了年度德育工作重点,明确了方向,统一了目标。各学校以课程主题为重点,规划全年德育工作,确保了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水平提升。
  课程培育出大批优秀学生典范。“全国孝心少年”黄露露、“湖北少年楷模”师楠、“湖北环保小卫士”秦一文、“宜昌美德少年”余文灏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在“新春第一课”上亮相,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宜昌市27中学生刘星邑说的那样:“‘新春第一课’中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同龄人,他们独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向他们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课程凝聚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力量。课程内容丰富,选材对象既有个体,也有群体,既面向学校,也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每年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凝聚。7年来,宜昌市宣传、民政、公安、环保、文化、共青团等部门积极参与,发挥部门优势,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学生家长通力配合,与学校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保证了课程实施效果的逐年提升。“新春第一课”成为了一座桥梁,一个纽带,联系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凝聚了全市各界的力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课程助力了宜昌城市发展。课程深接地气的内容,娓娓道来的讲述,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宜昌,春季开学第一天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新春第一课”的不仅仅有学生、老师,还有家长和各界人士。课程俨然已成为宜昌全市的一个话题,一份传递中华正能量的饕餮盛宴,它推动了宜昌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大幅提升,为宜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做出了贡献,助力了宜昌城市发展。
  (作者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鄢志勇
其他文献
及“上海老歌”不由地让我们想起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想起黎锦晖、金嗓子周璇、甚至[前不禁会浮现出当年上海女性穿着旗袍和高跟鞋说话时的那种特有腔调、咖啡馆里几位犹太音乐家]奏室内乐时的异国情调……。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分支,上海老歌既表现了夜上海灯红酒绿、繁花似锦的国际大都市景象,也表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派。由上海音乐学院王勇博士主笔撰著的《上海老歌纵横谈》,便是一部有关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洪湖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师的重要讲话及论述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师德师风这个“牛鼻子”,著力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狠抓正面引领,让教育正气扬起来  旗帜就是方向,榜样就是力量。我们始终坚持正面引领,激励教师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让优秀教师多起来,让教育正气扬起
摘要:本论文以安徽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发展为主题,从重视烹饪高等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重视烹饪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教学方式三方面对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提出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安徽科技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3-02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
摘要:沿着圣人的航标,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让经典的人生信条逐渐走入心灵,培养学生们为人之根本,为学之原始动力。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做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教育弟子的话,这经典的话语,朴素的道理,穿越时空,历久弥珍。可见,为学之前提是做人。沿着圣人的航标,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让经典的人生信条逐
摘要:民族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应注重与本土民族文化的融合。本文以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马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纳西文化课程开发现状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并思考改善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9-02  一、研究背景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
一、纽约的冬和春  纽约的冬天十分漫长,到三、四月,依然寒冷,偶一二日转暖的间隙里,樱花却适时绽出花朵。这樱花不是成片和成行,而是街头一株、街脚一株,兀自开放。气温瞬息下降,照理要颓败了,可是它不,花季即已开始,就不可中途废弃,必要坚持到底。在萧瑟的冬景里,就这么透露出春期的信息。因要经受严寒的考验——纽约的冷可不是闹着玩的,冻得你哭,所以,那樱花就很茁壮,事实上,离樱花的本意相当远了。亚洲的樱花
她是我们湾里说不清道不白的人,敢恨,敢爱。湾里人有求于她,背后又骂她。她有菩萨心肠,对不幸的人同情;对凶恶的人,她又敢和你对阵。她的身上有哪些趣事,又有哪些烂事?  在我们鄂东北村湾那地方,村俗里有野风,总会出一些热情、泼辣、风骚的女人,叫湾里的男人爱,招湾里的女人恨,惹湾里的男人想入非非,把纯朴的乡野民风搅乱了套。  她就是我们湾里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物,她敢恨,也敢爱。她善良、温柔、贤惠,湾里人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本文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尝试开辟新颖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力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个性之花在课堂这方乐土里悄然绽放。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
摘要:对现代的家居照明设计在整体环境中的营造,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方法。其功能虽不过于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艺术涵养让整个的情感照明设计活跃起来,富有生气。本文从中韩两国的地域性、文化性、设计元素的差异性来阐述两者厨房及餐厅的情感照明设计,分析其中构思,让情感照明设计更人性化。并从中推敲分析未来情感照明设计的方向,为设计之路做一些点缀,不至于空洞脱节,也算是对情感照明设计的一个定位思考
摘要:在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的期盼和现今教育体制难以满足这种期盼的矛盾。作为国家级和省级艺术类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内外高等音乐院校培养“后备军的基地”的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深深地认识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定位于“大众艺术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教育功能”的同时,加大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