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活佛济公》一,二两部的收视都特别好,之前在拍的时候对这个剧有怎样的期待?
A:拍的时候没什么想法,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拍的过程中很开心,也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整个灵隐寺团队,我两个徒弟,肥仔聪和叶祖新,还有周觅、罄子,每个人都出了一份力去把这个剧演好。所以除了拍戏是工作以外,会得到一班很好的兄弟姐妹,打从不认识到现在无所不聊,像是一家人的感觉,感情特别好,都觉得这样是最重要的,我们也没有想到收视之类的,反正拍了要么就生要么就死,要么观众很喜欢,要么观众很讨厌,没有说做一个所谓的中等的效果,当时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就想要不就流芳百世要不就遗臭万年。我们在整个创作团队里面有这样一个口号:雷不倒你,我不会收手的(大笑)。
Q:当时导演是怎么找到你来拍济公的呢?
A:在拍《活佛济公》的上一部我就和导演合作过,其实当时济公的角色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导演和我合作完之后觉得陈浩民可以饰演济公这个角色,所以向制作方推荐我。制作人也很开明,最后就决定由济公来选择最后让谁来出演这个角色。我和另一个男演员的照片一起被放到灵隐寺济公佛像的面前,然后抛铜板,结果铜板落在我的照片上,也是蛮传奇的一个过程。我相信也是冥冥中自有一些定律,也许济公在看呢?因为我们当时说,我们全剧的内容都是导人向善的,没有做出一些违反传统价值观的事情,很传统的、固有的、良好的价值观在我们的戏里一直都有灌输出来,环保啊,男人要专一不能太多情不能包二奶,其实都是一些导人向善的题材,透过嬉笑怒骂的手法,好让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所谓的说教,如果正经八百地跟你说,观众可能早就转台了。
Q:你个人喜欢《济公》这样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吗?
A:其实只要是好的剧本,再加上遇到好的对手,那种真正尊重表演艺术的,我都会爱演,不过,如果是站在商业的立场,还要考量市场方面的效果,你总不能把投资者的金钱拿来当作实验品吧。
Q:我觉得你演《济公2》的时候就好像比《济公1》里面更放得开了。
A:那当然,绝对会。我们当时拍第1部时的想法就是,别说是超越了,会想可能大家都会拿去跟游本昌老师比,但大家都在不同的台阶,又在不同的时代,所以没那个必要去比较。但拍到第2部,真的要和第1部比较,2会比1好看,也因为各种担心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原动力,去演得更开演得更放。
Q:现在演完第2部再回头看第1部的话,对济公这个角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A:好像出场比较少(笑)。但收视比第1部好,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出场次数少了,反而收视就高了,所以我想我是不是那个拖慢人家脚步的绊脚石(大笑)。开玩笑的。其实第2部里可以说观众对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到了第2部就是希望把这个戏昧弄得比较浓郁,把很多戏放在单元主角的身上,不过也得到很多反响,觉得济公还是多出场一点比较好,在3里面肯定会把我的出场次数回升的。那天编剧跟我说“可能第3部里你就没第2部那么舒服了,可能要从头打坏人打到尾,可能要从头哭到尾,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都是一些比较煽情比较大喜大悲的剧情,要给重药,尤其是好久没有露面的角色在第3部里会重新在观众面前呈现。
Q:《济公2》里有大量网络用语,台词也很穿越很搞笑。当时拍的时候会不会担心这样的济公太出位了?
A:其实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透过这样一个比较愉快、欢愉的氛围,可以感受到济公乐善好施,喜欢帮助人的特点。在拍第一部的时候大家心理上是有点忐忑,也有想过会不会太过了,走得太前,观众接受不了。但事实上,《济公1》的收视证明了观众其实不太介意,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我们这样做的诚意。其实把一些现代网络的用语放在电视剧里面,也是经过了很慎重的考量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经过考虑就说错一个台词出来,我们那个雷法真的不雷同,跟《水浒传》、《还珠格格》那种雷不一样,我们的雷应该是有诚意的雷,而不是粗心大意,出来一些错误的雷。
A:拍的时候没什么想法,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拍的过程中很开心,也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整个灵隐寺团队,我两个徒弟,肥仔聪和叶祖新,还有周觅、罄子,每个人都出了一份力去把这个剧演好。所以除了拍戏是工作以外,会得到一班很好的兄弟姐妹,打从不认识到现在无所不聊,像是一家人的感觉,感情特别好,都觉得这样是最重要的,我们也没有想到收视之类的,反正拍了要么就生要么就死,要么观众很喜欢,要么观众很讨厌,没有说做一个所谓的中等的效果,当时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就想要不就流芳百世要不就遗臭万年。我们在整个创作团队里面有这样一个口号:雷不倒你,我不会收手的(大笑)。
Q:当时导演是怎么找到你来拍济公的呢?
A:在拍《活佛济公》的上一部我就和导演合作过,其实当时济公的角色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导演和我合作完之后觉得陈浩民可以饰演济公这个角色,所以向制作方推荐我。制作人也很开明,最后就决定由济公来选择最后让谁来出演这个角色。我和另一个男演员的照片一起被放到灵隐寺济公佛像的面前,然后抛铜板,结果铜板落在我的照片上,也是蛮传奇的一个过程。我相信也是冥冥中自有一些定律,也许济公在看呢?因为我们当时说,我们全剧的内容都是导人向善的,没有做出一些违反传统价值观的事情,很传统的、固有的、良好的价值观在我们的戏里一直都有灌输出来,环保啊,男人要专一不能太多情不能包二奶,其实都是一些导人向善的题材,透过嬉笑怒骂的手法,好让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所谓的说教,如果正经八百地跟你说,观众可能早就转台了。
Q:你个人喜欢《济公》这样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吗?
A:其实只要是好的剧本,再加上遇到好的对手,那种真正尊重表演艺术的,我都会爱演,不过,如果是站在商业的立场,还要考量市场方面的效果,你总不能把投资者的金钱拿来当作实验品吧。
Q:我觉得你演《济公2》的时候就好像比《济公1》里面更放得开了。
A:那当然,绝对会。我们当时拍第1部时的想法就是,别说是超越了,会想可能大家都会拿去跟游本昌老师比,但大家都在不同的台阶,又在不同的时代,所以没那个必要去比较。但拍到第2部,真的要和第1部比较,2会比1好看,也因为各种担心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原动力,去演得更开演得更放。
Q:现在演完第2部再回头看第1部的话,对济公这个角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A:好像出场比较少(笑)。但收视比第1部好,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出场次数少了,反而收视就高了,所以我想我是不是那个拖慢人家脚步的绊脚石(大笑)。开玩笑的。其实第2部里可以说观众对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到了第2部就是希望把这个戏昧弄得比较浓郁,把很多戏放在单元主角的身上,不过也得到很多反响,觉得济公还是多出场一点比较好,在3里面肯定会把我的出场次数回升的。那天编剧跟我说“可能第3部里你就没第2部那么舒服了,可能要从头打坏人打到尾,可能要从头哭到尾,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都是一些比较煽情比较大喜大悲的剧情,要给重药,尤其是好久没有露面的角色在第3部里会重新在观众面前呈现。
Q:《济公2》里有大量网络用语,台词也很穿越很搞笑。当时拍的时候会不会担心这样的济公太出位了?
A:其实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透过这样一个比较愉快、欢愉的氛围,可以感受到济公乐善好施,喜欢帮助人的特点。在拍第一部的时候大家心理上是有点忐忑,也有想过会不会太过了,走得太前,观众接受不了。但事实上,《济公1》的收视证明了观众其实不太介意,相信大家也能看出来我们这样做的诚意。其实把一些现代网络的用语放在电视剧里面,也是经过了很慎重的考量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经过考虑就说错一个台词出来,我们那个雷法真的不雷同,跟《水浒传》、《还珠格格》那种雷不一样,我们的雷应该是有诚意的雷,而不是粗心大意,出来一些错误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