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音频回放终端设备是什么?答案不是音箱,而是耳机。别感到惊讶,这是事实。不妨摸摸口袋和背包,它正与你的MP3PMP和掌上游戏机安静地躺在一起;或者仔细想想,是谁让你在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还可以欣赏激动人心的影片和美妙的乐曲。
不得不承认,耳机在日常生活中已普及到几乎让人忘记它存在的程度。可是,这个半日里并不让人注意的小家伙,其背后却隐藏着相当多的“秘密”。如果对它们知之甚少,那么你在购买时可能会觉得难以抉择,或者在使用时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更严重的是,你的听力也可能在无形中受到损伤……
相对于音箱而言,耳机距离和应用上都与我们靠得更近。便携娱乐和桌面应用都有它活跃的身影,那么耳机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内容谈起。
然后我们来看静电耳机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张非常薄(可精确到微米级)的振膜放置到静电场中。当输入信号发生变化,电场也会随之而改变。并驱动振膜发声。这样就避免了振膜做冲程运动,从而使其的变形幅度降低了很多。因此从理论上来说,静电耳机可以提供比动圈式更细致的高频(图3)。相比动圈式耳机,静电耳机的高频效果虽然非常优秀,但由于价格不菲,所以通常只出现在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中,如森海塞尔的奥菲斯(图4)。
选购耳机,基本技术参数不可不知
耳机的技术参数很重要,作为衡量耳机品质的重要依据,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常用的技术参数。通常,我们都能在耳机的产品规格表上看到阻抗、灵敏度、失真、频率响应范围等参数。那么这些参数叉反映着耳机的什么特性呢?
1 阻抗
耳机的阻抗是其交流阻抗的简称,单位为欧姆。一般来说,阻抗越小的耳机越容易驱动。不同阻抗的耳机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功放和DVD等设备上,常用高阻抗耳机进行搭配。有些专业耳机阻抗甚至会在300欧姆以上,这是为了与专业设备上的耳机插口匹配,此时如果使用低阻抗耳机。一定先要把音量调低再插上耳机,再逐渐调高音量。防止耳机过载烧坏或音圈变形错位造成破音。而对于各种便携式设备而言,如便携式磁带机、MP3和PMP等设备,一般会使用低阻抗耳机(它们的阻抗通常在500以下),这是因为这些低阻抗耳机容易驱动。
2 灵敏度
灵敏度反映的是在同样响度情况下,需要输入的功率的大小。耳机灵敏度越高所需要的输入功率越小,越好推动。在同样功率条件下,音源输出的声音也就越大。对于随身听等便携设备来说,灵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随身听耳机的灵敏度最好是100db/mW或更高。
3 失真
谈到失真,这里涉及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谐波失真,指音响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谐振现象而导致音响设备重放声音时出现的失真。另一个是总谐波失真,是指当信号输入时,输出信号(谐波及其倍频成分)比输入信号多出的额外谐波成分,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一般来说,1000Hz频率处的总谐波失真最小,因此不少产品均以该频率的失真作为它的指标。所以测试总谐波失真时,是发出1000Hz的声音来检测。必须指出的是,失真不可避免的,但应该越小越好。由于耳机的功率小,所以耳机的谐波失真一般比音箱小很多,在最大承受功率时其总谐波失真(THD)小于等于1%,人耳基本上察觉不到。
4 频率响应范围
频响范围的全称是频率响应范围,也叫频率特性。频率响应是指在振幅允许的范围内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响应。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20kHz,目前耳机上成熟的技术工艺已基本达到了这种要求。对于频率响应范围而言,自然是越宽越好。
正确使用和保养,让耳机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只有正确地使用耳机,才可以充分发挥出耳机的性能。特别是新买的耳机,如同新买的汽车还未经过磨合一样,难以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新耳机的振膜折环较硬,整体频响声压都比标称值低,这种情况在高频段和低频段尤为突出,而耳机的灵敏度也尚未达到标称值的水平。此时听音会感觉高低频延伸不佳、量感不足、声场不开放,细节也不够丰富。简单来说,就是高频刺耳,中频干涩,低频单薄且缺乏细节。此时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循序渐进,“煲”出靓声
这里我们要重点谈到的是耳机的“馒机”。与音箱的“煲箱”一样,我们必须遵循渐进的方法。有些用户的观点是大功率连续放音,以求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但这种做法不是很妥当,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而对于有些朋友直接采用煲机软件的做法,我们认为这也是见仁见智。
必须指出的是,切忌用苛刻的频率连续进行机。比如有人用20Hz的频率去连续煲机,认为这样可以煲低频,或者利用煲机软件产生的20kHz的频率去煲高频。要知道,这类极端的做法是严重错误的,很可能 对耳机振膜造成物理损伤。因为振膜离开原始位置的幅度越大,要回复初始位置也就越困难。就像弹簧一样,超过了限度将无法恢复。利用这类人类听觉极限的频率进行煲机,耳机振膜的运动幅度将非常大,和周围的固定结构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摩擦,这是振膜无法承受的。
我们知道灵敏度每相差3dB。推动功率就差两倍,人耳对3000Hz的灵敏度与对20Hz时的灵敏度会相差20~80dB,如此一来推动功率的差距就非常巨大了。以20Hz的信号为例,需要非常大的推动功率,这样就使得振膜的振幅极大。同时,大功率会让通过音圈的电流急剧升高,使其发热变形,进一步导致振膜变形,并造成破声、蹭圈等永久性破坏。
那么,如果不采用极限频率,而采用其它特定频率进行煲机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也不尽然。用固定频率的强电流长时间轰击振膜,很容易损坏新耳机舒张度还不够的振膜。因此如果用户要采用软件煲机。我们建议慎重对待。
那么对普通用户而言,听音乐进行自然煲机是唯一的途径了。在此我们为你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煲机方法——循序渐进地聆听各种音乐。最初开始煲机时要采用轻柔舒缓一些的音乐,比如选用弦乐四重奏或者人声唱片,不要一开始就用大动态乐曲或者电子音乐唱片。在较低音量下让耳机总共先热身20小时左右(需分段进行,每天3小时左右,一周即可),然后用普通的流行音乐(摇滚,舞曲类除外)在中等音量状态褒总共20小时左右。直到高音变得圆润自然,中音温暖亲切,低频也相对更清晰了,煲机的过程才算结束。
2 注意保养,延长其寿命
耳机是非常精密的音频产品,会使崩还得会保养。接下来我们将告诉你关于耳机保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良好的保养将有助于耳机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第一,需要注意线缆。耳机线和插头的连接处只是用橡胶固定,里面就是焊点,而且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结实。如果平时强行拉着线往下拔插头,很容易引起焊点的松动或脱落,导致接触不良甚至断路。正确的做法是捏着插头轻轻拔出。另外,耳机线虽然是金属的,但我们在折线时,最好给折头处保留一些弧度。否则会使线缆出现硬角,出现硬角的位置在口常使用中也容易被反复折叠,这会让线缆固为金属疲劳而断裂,影响使用。
第二,要注意耳机的外壳。如果外壳损坏,将直接影响内部元件的使用寿命。整个耳机的外壳和线材虽然由多种材料制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橡胶制品居多,所以应尽量让耳机免受油脂,酸、碱的污染。如果不慎沾染了,就应立即清理。特别是汗水,我们在夏天或者长时间玩游戏时容易出汗,如果耳机沾上汗水,就需要及时擦干净,一方面防止损坏橡胶部分,另一方面也防止短路。
第三,耳机的插头需要保养,目前不少耳机都采用了镀金插头,这对降低阻抗是有益的。不过,插头上的镀层一般都很薄,如果插拔次数比较频繁,那么插头表面的磨损也会加快。因此我们建议,如果不是很必要,并不需要每次使用后都将插头拔下来。这样,也可以避免音源设备输出接口因此而松动。
第四,要注意耳机的防震,避免磕碰。用完了随手一丢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很容易导致耳机内部结构变形,因而损坏耳机。还有就是注意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或者是湿度过大都会使耳机损坏。尤其是长时间放置在高温(受强烈阳光暴晒)、高湿(将耳机随手放在在浴室)的条件下,耳机的振膜很容易变形。注意了上面这些方法以后,耳机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而且效果出众。
养成良好听音习惯,保护你的听力
耳机可以给我们带来优美的音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在长时间使用耳机以后,会导致听力下降呢?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耳机的振膜距离耳膜很近,再加上声波传导范围小且集中,所以对耳膜和听神经的刺激比较大,若使用不当,易对耳朵和听力造成伤害。如听力疲劳、耳朵发炎、头晕、耳鸣等。此外,如果耳机的佩戴时间过长,我们的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这样也不利于健康。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享受到优美的效果,又不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呢?
首先要控制听音音量。有些用户一味追求听感和效果,把音量调得很大,这是完全错误的。音量适度,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如何才能适度呢?有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平常自然界中是多大的声音,就用多大音量来听。比如听小提琴曲目时的音量应该与现实中我们所听到的小提琴音量接近,听人声应该与真正的人声类似。有些用户发现声音大一些更能够表现音乐的细节,但是在过大的音量下长时间听音,很容易使人疲劳,而且长时间大音量的刺激会影响听力,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其次要控制听音时间。再轻柔的音乐,即使长时间聆听也会对耳膜和听觉神经造成不良影响。“随身听”固然方便,但如果“随时听”就不好了。所以,无论是休闲,还是听外语学习,我们建议每30分钟休息一会儿。
再次就是听音环境的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不仅仅有利于听音,更利于身心的放松。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听音乐时往往就把音量开得较大,这会对听觉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对于无法避免的噪音环境,我们可以选择与外界隔离效果好的耳机,比如采用封闭式耳机,耳朵和外界完全隔离开来。即使外界噪音很大,在经过一层有效的隔离之后,我们也可以采用较小的音量来听音。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音乐的选择。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不但利于保护耳朵,更利于身心的健康。如果是选择激情澎湃的乐曲,那么就要缩短听音时间,以便耳朵获得适当的休息。
最后我们友情提示:使用便携式听音设备,如MP3、PMP,或带播放器的手机在户外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虽然这和技术无关,但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不得不承认,耳机在日常生活中已普及到几乎让人忘记它存在的程度。可是,这个半日里并不让人注意的小家伙,其背后却隐藏着相当多的“秘密”。如果对它们知之甚少,那么你在购买时可能会觉得难以抉择,或者在使用时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更严重的是,你的听力也可能在无形中受到损伤……
相对于音箱而言,耳机距离和应用上都与我们靠得更近。便携娱乐和桌面应用都有它活跃的身影,那么耳机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内容谈起。

然后我们来看静电耳机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张非常薄(可精确到微米级)的振膜放置到静电场中。当输入信号发生变化,电场也会随之而改变。并驱动振膜发声。这样就避免了振膜做冲程运动,从而使其的变形幅度降低了很多。因此从理论上来说,静电耳机可以提供比动圈式更细致的高频(图3)。相比动圈式耳机,静电耳机的高频效果虽然非常优秀,但由于价格不菲,所以通常只出现在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中,如森海塞尔的奥菲斯(图4)。
选购耳机,基本技术参数不可不知
耳机的技术参数很重要,作为衡量耳机品质的重要依据,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常用的技术参数。通常,我们都能在耳机的产品规格表上看到阻抗、灵敏度、失真、频率响应范围等参数。那么这些参数叉反映着耳机的什么特性呢?
1 阻抗
耳机的阻抗是其交流阻抗的简称,单位为欧姆。一般来说,阻抗越小的耳机越容易驱动。不同阻抗的耳机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功放和DVD等设备上,常用高阻抗耳机进行搭配。有些专业耳机阻抗甚至会在300欧姆以上,这是为了与专业设备上的耳机插口匹配,此时如果使用低阻抗耳机。一定先要把音量调低再插上耳机,再逐渐调高音量。防止耳机过载烧坏或音圈变形错位造成破音。而对于各种便携式设备而言,如便携式磁带机、MP3和PMP等设备,一般会使用低阻抗耳机(它们的阻抗通常在500以下),这是因为这些低阻抗耳机容易驱动。
2 灵敏度
灵敏度反映的是在同样响度情况下,需要输入的功率的大小。耳机灵敏度越高所需要的输入功率越小,越好推动。在同样功率条件下,音源输出的声音也就越大。对于随身听等便携设备来说,灵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随身听耳机的灵敏度最好是100db/mW或更高。
3 失真
谈到失真,这里涉及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谐波失真,指音响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谐振现象而导致音响设备重放声音时出现的失真。另一个是总谐波失真,是指当信号输入时,输出信号(谐波及其倍频成分)比输入信号多出的额外谐波成分,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一般来说,1000Hz频率处的总谐波失真最小,因此不少产品均以该频率的失真作为它的指标。所以测试总谐波失真时,是发出1000Hz的声音来检测。必须指出的是,失真不可避免的,但应该越小越好。由于耳机的功率小,所以耳机的谐波失真一般比音箱小很多,在最大承受功率时其总谐波失真(THD)小于等于1%,人耳基本上察觉不到。
4 频率响应范围
频响范围的全称是频率响应范围,也叫频率特性。频率响应是指在振幅允许的范围内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响应。人类听觉所能达到的范围大约在20Hz~20kHz,目前耳机上成熟的技术工艺已基本达到了这种要求。对于频率响应范围而言,自然是越宽越好。
正确使用和保养,让耳机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只有正确地使用耳机,才可以充分发挥出耳机的性能。特别是新买的耳机,如同新买的汽车还未经过磨合一样,难以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新耳机的振膜折环较硬,整体频响声压都比标称值低,这种情况在高频段和低频段尤为突出,而耳机的灵敏度也尚未达到标称值的水平。此时听音会感觉高低频延伸不佳、量感不足、声场不开放,细节也不够丰富。简单来说,就是高频刺耳,中频干涩,低频单薄且缺乏细节。此时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循序渐进,“煲”出靓声
这里我们要重点谈到的是耳机的“馒机”。与音箱的“煲箱”一样,我们必须遵循渐进的方法。有些用户的观点是大功率连续放音,以求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但这种做法不是很妥当,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而对于有些朋友直接采用煲机软件的做法,我们认为这也是见仁见智。
必须指出的是,切忌用苛刻的频率连续进行机。比如有人用20Hz的频率去连续煲机,认为这样可以煲低频,或者利用煲机软件产生的20kHz的频率去煲高频。要知道,这类极端的做法是严重错误的,很可能 对耳机振膜造成物理损伤。因为振膜离开原始位置的幅度越大,要回复初始位置也就越困难。就像弹簧一样,超过了限度将无法恢复。利用这类人类听觉极限的频率进行煲机,耳机振膜的运动幅度将非常大,和周围的固定结构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摩擦,这是振膜无法承受的。
我们知道灵敏度每相差3dB。推动功率就差两倍,人耳对3000Hz的灵敏度与对20Hz时的灵敏度会相差20~80dB,如此一来推动功率的差距就非常巨大了。以20Hz的信号为例,需要非常大的推动功率,这样就使得振膜的振幅极大。同时,大功率会让通过音圈的电流急剧升高,使其发热变形,进一步导致振膜变形,并造成破声、蹭圈等永久性破坏。
那么,如果不采用极限频率,而采用其它特定频率进行煲机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也不尽然。用固定频率的强电流长时间轰击振膜,很容易损坏新耳机舒张度还不够的振膜。因此如果用户要采用软件煲机。我们建议慎重对待。
那么对普通用户而言,听音乐进行自然煲机是唯一的途径了。在此我们为你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煲机方法——循序渐进地聆听各种音乐。最初开始煲机时要采用轻柔舒缓一些的音乐,比如选用弦乐四重奏或者人声唱片,不要一开始就用大动态乐曲或者电子音乐唱片。在较低音量下让耳机总共先热身20小时左右(需分段进行,每天3小时左右,一周即可),然后用普通的流行音乐(摇滚,舞曲类除外)在中等音量状态褒总共20小时左右。直到高音变得圆润自然,中音温暖亲切,低频也相对更清晰了,煲机的过程才算结束。
2 注意保养,延长其寿命
耳机是非常精密的音频产品,会使崩还得会保养。接下来我们将告诉你关于耳机保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良好的保养将有助于耳机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第一,需要注意线缆。耳机线和插头的连接处只是用橡胶固定,里面就是焊点,而且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结实。如果平时强行拉着线往下拔插头,很容易引起焊点的松动或脱落,导致接触不良甚至断路。正确的做法是捏着插头轻轻拔出。另外,耳机线虽然是金属的,但我们在折线时,最好给折头处保留一些弧度。否则会使线缆出现硬角,出现硬角的位置在口常使用中也容易被反复折叠,这会让线缆固为金属疲劳而断裂,影响使用。
第二,要注意耳机的外壳。如果外壳损坏,将直接影响内部元件的使用寿命。整个耳机的外壳和线材虽然由多种材料制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橡胶制品居多,所以应尽量让耳机免受油脂,酸、碱的污染。如果不慎沾染了,就应立即清理。特别是汗水,我们在夏天或者长时间玩游戏时容易出汗,如果耳机沾上汗水,就需要及时擦干净,一方面防止损坏橡胶部分,另一方面也防止短路。
第三,耳机的插头需要保养,目前不少耳机都采用了镀金插头,这对降低阻抗是有益的。不过,插头上的镀层一般都很薄,如果插拔次数比较频繁,那么插头表面的磨损也会加快。因此我们建议,如果不是很必要,并不需要每次使用后都将插头拔下来。这样,也可以避免音源设备输出接口因此而松动。
第四,要注意耳机的防震,避免磕碰。用完了随手一丢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很容易导致耳机内部结构变形,因而损坏耳机。还有就是注意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或者是湿度过大都会使耳机损坏。尤其是长时间放置在高温(受强烈阳光暴晒)、高湿(将耳机随手放在在浴室)的条件下,耳机的振膜很容易变形。注意了上面这些方法以后,耳机的寿命就会大大延长,而且效果出众。
养成良好听音习惯,保护你的听力
耳机可以给我们带来优美的音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影响。为什么有的人在长时间使用耳机以后,会导致听力下降呢?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耳机的振膜距离耳膜很近,再加上声波传导范围小且集中,所以对耳膜和听神经的刺激比较大,若使用不当,易对耳朵和听力造成伤害。如听力疲劳、耳朵发炎、头晕、耳鸣等。此外,如果耳机的佩戴时间过长,我们的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这样也不利于健康。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享受到优美的效果,又不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呢?
首先要控制听音音量。有些用户一味追求听感和效果,把音量调得很大,这是完全错误的。音量适度,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如何才能适度呢?有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平常自然界中是多大的声音,就用多大音量来听。比如听小提琴曲目时的音量应该与现实中我们所听到的小提琴音量接近,听人声应该与真正的人声类似。有些用户发现声音大一些更能够表现音乐的细节,但是在过大的音量下长时间听音,很容易使人疲劳,而且长时间大音量的刺激会影响听力,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其次要控制听音时间。再轻柔的音乐,即使长时间聆听也会对耳膜和听觉神经造成不良影响。“随身听”固然方便,但如果“随时听”就不好了。所以,无论是休闲,还是听外语学习,我们建议每30分钟休息一会儿。
再次就是听音环境的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不仅仅有利于听音,更利于身心的放松。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听音乐时往往就把音量开得较大,这会对听觉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对于无法避免的噪音环境,我们可以选择与外界隔离效果好的耳机,比如采用封闭式耳机,耳朵和外界完全隔离开来。即使外界噪音很大,在经过一层有效的隔离之后,我们也可以采用较小的音量来听音。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音乐的选择。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不但利于保护耳朵,更利于身心的健康。如果是选择激情澎湃的乐曲,那么就要缩短听音时间,以便耳朵获得适当的休息。
最后我们友情提示:使用便携式听音设备,如MP3、PMP,或带播放器的手机在户外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虽然这和技术无关,但安全是一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