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当代的教育形式,为了素质教育更加完善,应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多方面的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一种新的元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艺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物理教学 情感因素 教育评价 分层教学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78-02
为适应当代的教育形式,为了素质教育更加完善,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多方面的要求,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一种新的元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针对现代教育理论观点,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艺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国内外研究的统计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包括学习知识)是由情商和智商两大因素决定的,但前者比重约占80%,后者比重约占20%,这足以说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情感的投入度能使所获得的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积极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评价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目前,虽然全国许多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解放学生,实行双休,但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中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学校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应付作业,所以学生课外阅读少且单一,导致知识面窄,且不善于观察、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样学生用于参加物理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时间就更少,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没培养起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知识就没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对物理现象也丧失了敏感,不乐于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更不会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物理实践活动,导致学习物理积极情感逐渐降低。
(二)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情感参与度降低
当前中学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情感参与度降低。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老一套灌输式教学方式紧抓不放,有时候即使想放也不敢放,老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一味地严厉,让学生听话。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教师要认识到情感因素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教师对情感因素的使用范围认识过窄,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更需要情感因素的支持。通过声情并茂的变化能把情感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也能把同样的情感传给你,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教师对情感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物理课堂上往往呈现出单调的知识灌输和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想和激情。久而久之便失去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情感。
(三)连续失败的体验挫伤学生的物理情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对的,而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连续的失败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严重挫伤,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积极物理情感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影响了教师对情感态度的教学。因此,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查,尤其是情感内容的考查,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各学科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少布置书面作业,还学生自由,使学生自由地根据爱好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广泛阅读与物理有关的科普读物,并指导学生多参加科普活动,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更新观念,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有效地调控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之一,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花大工夫学习世界各地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做法,只要适合我们的我们就用。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把烦恼拒之门外,把微笑带进课堂。
(三)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是教师要既尊重学生又要爱学生,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感所困扰,教师对他们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血液,让师生的情感在血液中交融,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学生从中感悟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骨髓发出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只有这样“尊其师乐其道”的效果才能达到,实现教师的目标。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促使其良好情感在身体中茁壮成长
因为,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快乐并充实的教育。要求创造一个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人”,因为当“主人”是愉快的,而愉快才“乐学”。现在全国推行的“高效大课堂”就是这种思路。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中做到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出问题原因,肯定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尝试的做法,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
2.多采用表扬的方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适当地鼓励学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课堂上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誉的眼神、一个表示学生成功的动作等。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表扬要注意火候,跟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本身本来就兴奋的学生不表扬正好,一表扬就骄傲,这种情况的学生如表扬不恰当的话就引来麻烦,所以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3.实施分层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改变方式,让学生达到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程度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对于难度较大的物理概念、规律要多联系实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优化教学形式。另外,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分解难度,帮助学生解决知识能力不足与物理学习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矛盾。
学生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肥料,有了它课堂的土壤才能更加肥沃,在这样的土地上学生才能健康向上地发展。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挖掘出学生更大的潜质,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正能量;教师才能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奥妙,发挥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1998(4).
[关键词]物理教学 情感因素 教育评价 分层教学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78-02
为适应当代的教育形式,为了素质教育更加完善,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多方面的要求,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一种新的元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针对现代教育理论观点,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艺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国内外研究的统计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包括学习知识)是由情商和智商两大因素决定的,但前者比重约占80%,后者比重约占20%,这足以说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情感的投入度能使所获得的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积极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评价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目前,虽然全国许多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解放学生,实行双休,但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中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学校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应付作业,所以学生课外阅读少且单一,导致知识面窄,且不善于观察、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样学生用于参加物理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时间就更少,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没培养起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知识就没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对物理现象也丧失了敏感,不乐于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更不会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物理实践活动,导致学习物理积极情感逐渐降低。
(二)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情感参与度降低
当前中学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情感参与度降低。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老一套灌输式教学方式紧抓不放,有时候即使想放也不敢放,老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一味地严厉,让学生听话。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教师要认识到情感因素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教师对情感因素的使用范围认识过窄,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更需要情感因素的支持。通过声情并茂的变化能把情感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也能把同样的情感传给你,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教师对情感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物理课堂上往往呈现出单调的知识灌输和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想和激情。久而久之便失去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情感。
(三)连续失败的体验挫伤学生的物理情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对的,而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连续的失败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严重挫伤,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积极物理情感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影响了教师对情感态度的教学。因此,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查,尤其是情感内容的考查,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各学科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少布置书面作业,还学生自由,使学生自由地根据爱好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广泛阅读与物理有关的科普读物,并指导学生多参加科普活动,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更新观念,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有效地调控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之一,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花大工夫学习世界各地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做法,只要适合我们的我们就用。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把烦恼拒之门外,把微笑带进课堂。
(三)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是教师要既尊重学生又要爱学生,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感所困扰,教师对他们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血液,让师生的情感在血液中交融,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学生从中感悟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骨髓发出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只有这样“尊其师乐其道”的效果才能达到,实现教师的目标。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促使其良好情感在身体中茁壮成长
因为,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快乐并充实的教育。要求创造一个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人”,因为当“主人”是愉快的,而愉快才“乐学”。现在全国推行的“高效大课堂”就是这种思路。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中做到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出问题原因,肯定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尝试的做法,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
2.多采用表扬的方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适当地鼓励学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课堂上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誉的眼神、一个表示学生成功的动作等。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表扬要注意火候,跟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本身本来就兴奋的学生不表扬正好,一表扬就骄傲,这种情况的学生如表扬不恰当的话就引来麻烦,所以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3.实施分层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改变方式,让学生达到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程度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对于难度较大的物理概念、规律要多联系实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优化教学形式。另外,也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分解难度,帮助学生解决知识能力不足与物理学习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矛盾。
学生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肥料,有了它课堂的土壤才能更加肥沃,在这样的土地上学生才能健康向上地发展。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挖掘出学生更大的潜质,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正能量;教师才能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的奥妙,发挥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