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及: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韻抽毫之始。元人范德玑在《诗格》中指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古人关于文章“结构”的认知,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结构先行,了然于胸;其二,有效建模,一气呵成。
“结构先行”可以做到逻辑顺畅,“有效建模”可以实现台阶铺设。那么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该如何达成“结构先行”与“有效建模”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类型与规律。明确类型意在营造一种整体性认知氛围,掌握规律,试图寻求方向性突破。“你能不能交换一下意见”“请阐明你的态度”“请做出你的选择”“请给出你的评判”,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内容主要分两类:其一是争议,其二是优选。对两类要求能否建立基本的写作框架呢?
寻找规律,有必要研读写作要求。以“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1.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2.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写作要求包含“指令”“比较”“选择”“思辨”四个维度。“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任务指令”之下,通过“比较”,做出你的“选择”,体现你的“思辨”。这些共性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更是一种方向性引领。有了对此类文体类型与规律的理性认知,就等于铺设了基础平台,才有立体化建模的可能。
一、构建任务的结构载体
能否构建一个合理的载体,来直观呈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安排呢?“鱼骨图”方向明晰,契合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一线贯通的要求。有序排列的“鱼刺”可以梳理结构,彰显逻辑思路。
师:我们分两大组,分别阅读两篇例文,请用鱼骨图来梳理文章的结构。(生用鱼骨图梳理文章结构,教师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呈现)
师:好,请大家对照自己所梳理的,来看看这位同学的“鱼骨图”,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怎样完善一下?
生:我觉得在明确“何为传家宝”后,第三段比较着讲了祖训能真正给予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师:你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文章再次明确祖训是传家宝之前,又肯定了其他两者的价值。这就是礼让三分,以退为进。
生:“传家宝是家庭文化的浓缩”与“传家宝是家族记忆的载体”这两根“鱼刺”,是不是可以合而为一,其实讲的都是理由吧?
师:你的整合意识很强。还有补充吗?
生:好像还漏了一层,祖训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师:很好。这一点很重要,是对观点的自我修复,显得更严谨、科学。当然有了“鱼骨图”这个载体,我们还可以把具体浓缩成抽象,进而实现基本框架的建立。大家看,可不可以抽象为这一幅“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个形象的载体。它既是文章结构的形式载体,也是写作逻辑的直观呈现,能有效达成任务驱动型作文“一以贯之”这一目标。从具体的“鱼骨”走向抽象的“鱼骨”,可以实现同类文体的结构建模,形成一个基本的范式。
这样一个形象的结构载体,至少有以下几种功能:在研究优秀作文的结构时,做到有效梳理,立体呈现,进而实现归纳整合,为写作提供可能的结构范本;有助于常态化构思训练,学习者易操作,可模仿,能诊断,可分析;可以打破单一思维的束缚,有反方立场的逻辑认知,进而达成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构安排的完整、合理、灵活、思辨。
二、克服单一的模式化陷阱
“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全都适合这一个模式吗?会不会存在思维漏洞?有无普遍意义?是否需要补充和改善?题目的差异性会造成这一抽象的“鱼骨图”不适用吗?如何避免单一的模式化陷阱呢?
师: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样一幅鱼骨图就可以应对一切“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呢?不妨来看看第二篇文章的鱼骨图:
师:看了这一“鱼骨图”,你是不是对我们之前的结构框架产生了疑惑?(生点头)
生:好像套路不一样了。(生笑)
师:我也曾困惑。不妨来说说困惑在哪。
生:开头对材料其实也有所概括,只是非常简要,这样是不是也可以?
生:这篇文章每一层总是在对三者进行比较,比较难分清。阐述理由的时候相对比较单一。
师:看来你真的仔细看了,很不错的发现。补充一些“小鱼刺”,让文章更丰满、更有层次,这样做很有必要。
生:文章最后好像回到了任务本身,但感觉没有呼应。(生点头)
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审视具体,我们同学的这种思维很不错。确实我们会发现,这一篇文章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构建的框架来一一呈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鱼骨”首尾相贯后的圆形结构:
师:要素大致是这些,但是我们还要记住三个词:契合、组合、融合。契合的是任务本身。组合可以随机应变,比如这篇文章的组合是:简述材料表明立场,以退为进,比较中阐释理由,由点及面,自我校准总结。如果对“何为风采”稍作解释,结构会更严谨。“融合”体现的是“入情入理”,在比较与权衡中阐述理由,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
建模的出发点是化繁为简,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实现随机转化,但也应避免过度简单,要解释适用性,需谨慎、周密地得出结论,完成优选任务。这样一条“鱼骨”,凸显的只是大的枝干。在结构训练之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增添“小鱼刺”,如此可以让文章结构显得更有序,更严谨,更饱满,更有说服力。鱼骨首尾相贯的圆形结构,应遵循契合、组合、融合的操作原则。契合是基础,少了这个基础一切如空中楼阁。组合是灵活应对,也是对写作者立场的关照,情与理的运用必然有个性化需求。融合是一种生成,呼应他说,照应异说,自我校准与修复,适度拓展与延伸,都是对单一的模式化陷阱的合理规避。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结构先行”可以做到逻辑顺畅,“有效建模”可以实现台阶铺设。那么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该如何达成“结构先行”与“有效建模”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类型与规律。明确类型意在营造一种整体性认知氛围,掌握规律,试图寻求方向性突破。“你能不能交换一下意见”“请阐明你的态度”“请做出你的选择”“请给出你的评判”,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内容主要分两类:其一是争议,其二是优选。对两类要求能否建立基本的写作框架呢?
寻找规律,有必要研读写作要求。以“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1.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2.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写作要求包含“指令”“比较”“选择”“思辨”四个维度。“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任务指令”之下,通过“比较”,做出你的“选择”,体现你的“思辨”。这些共性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更是一种方向性引领。有了对此类文体类型与规律的理性认知,就等于铺设了基础平台,才有立体化建模的可能。
一、构建任务的结构载体
能否构建一个合理的载体,来直观呈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安排呢?“鱼骨图”方向明晰,契合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一线贯通的要求。有序排列的“鱼刺”可以梳理结构,彰显逻辑思路。
师:我们分两大组,分别阅读两篇例文,请用鱼骨图来梳理文章的结构。(生用鱼骨图梳理文章结构,教师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呈现)
师:好,请大家对照自己所梳理的,来看看这位同学的“鱼骨图”,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怎样完善一下?
生:我觉得在明确“何为传家宝”后,第三段比较着讲了祖训能真正给予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师:你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文章再次明确祖训是传家宝之前,又肯定了其他两者的价值。这就是礼让三分,以退为进。
生:“传家宝是家庭文化的浓缩”与“传家宝是家族记忆的载体”这两根“鱼刺”,是不是可以合而为一,其实讲的都是理由吧?
师:你的整合意识很强。还有补充吗?
生:好像还漏了一层,祖训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师:很好。这一点很重要,是对观点的自我修复,显得更严谨、科学。当然有了“鱼骨图”这个载体,我们还可以把具体浓缩成抽象,进而实现基本框架的建立。大家看,可不可以抽象为这一幅“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个形象的载体。它既是文章结构的形式载体,也是写作逻辑的直观呈现,能有效达成任务驱动型作文“一以贯之”这一目标。从具体的“鱼骨”走向抽象的“鱼骨”,可以实现同类文体的结构建模,形成一个基本的范式。
这样一个形象的结构载体,至少有以下几种功能:在研究优秀作文的结构时,做到有效梳理,立体呈现,进而实现归纳整合,为写作提供可能的结构范本;有助于常态化构思训练,学习者易操作,可模仿,能诊断,可分析;可以打破单一思维的束缚,有反方立场的逻辑认知,进而达成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构安排的完整、合理、灵活、思辨。
二、克服单一的模式化陷阱
“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全都适合这一个模式吗?会不会存在思维漏洞?有无普遍意义?是否需要补充和改善?题目的差异性会造成这一抽象的“鱼骨图”不适用吗?如何避免单一的模式化陷阱呢?
师: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样一幅鱼骨图就可以应对一切“优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呢?不妨来看看第二篇文章的鱼骨图:
师:看了这一“鱼骨图”,你是不是对我们之前的结构框架产生了疑惑?(生点头)
生:好像套路不一样了。(生笑)
师:我也曾困惑。不妨来说说困惑在哪。
生:开头对材料其实也有所概括,只是非常简要,这样是不是也可以?
生:这篇文章每一层总是在对三者进行比较,比较难分清。阐述理由的时候相对比较单一。
师:看来你真的仔细看了,很不错的发现。补充一些“小鱼刺”,让文章更丰满、更有层次,这样做很有必要。
生:文章最后好像回到了任务本身,但感觉没有呼应。(生点头)
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审视具体,我们同学的这种思维很不错。确实我们会发现,这一篇文章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构建的框架来一一呈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鱼骨”首尾相贯后的圆形结构:
师:要素大致是这些,但是我们还要记住三个词:契合、组合、融合。契合的是任务本身。组合可以随机应变,比如这篇文章的组合是:简述材料表明立场,以退为进,比较中阐释理由,由点及面,自我校准总结。如果对“何为风采”稍作解释,结构会更严谨。“融合”体现的是“入情入理”,在比较与权衡中阐述理由,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
建模的出发点是化繁为简,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实现随机转化,但也应避免过度简单,要解释适用性,需谨慎、周密地得出结论,完成优选任务。这样一条“鱼骨”,凸显的只是大的枝干。在结构训练之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增添“小鱼刺”,如此可以让文章结构显得更有序,更严谨,更饱满,更有说服力。鱼骨首尾相贯的圆形结构,应遵循契合、组合、融合的操作原则。契合是基础,少了这个基础一切如空中楼阁。组合是灵活应对,也是对写作者立场的关照,情与理的运用必然有个性化需求。融合是一种生成,呼应他说,照应异说,自我校准与修复,适度拓展与延伸,都是对单一的模式化陷阱的合理规避。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