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必读”指的是必修教材与读本;“必读”相融,则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必修教材与读本内容,将读本为“我”所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因此,教师必须找到这一体系中的教学规律,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只节选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的前半部分,而读本中又补充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在授课前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讲授必修内容时就联系了读本,将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相融合,更好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体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他为何痛苦?又怎样摆脱痛苦,获得生命的顿悟?母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母爱是坚忍而又平凡的?作者做了什么,为什么内心充满无限的苦楚与前所未有的痛悔?
“必读”相融,立足点在文本,如果文本没有吃透,必定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赵谦翔老师说:“既没弄懂教材,又不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是‘空对空’导弹。”又说:“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化为己有,即朱熹所谓‘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只有立足文本,对必读教材和读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使它们真正为我们所用。
2.别人忽视,我来挖掘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可以加以利用进行辅助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不同认知角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前,图片、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网络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渐渐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却经常被忽视。教学别出心裁往往在于如何开发教材中的注释、附录等。苏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在每本模块的扉页上都有编者精心撰写的《致同学》,从每篇《致同学》当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进入某一模块的学习时,我通常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致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模块教材内容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具体文章时能迅速地进入情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模块中每个专题前也都设置了前言。它们也能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的主要内容。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前言,介绍了初唐诗歌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的脉络和承继,介绍了“初唐四杰”及其诗风。这些无疑对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非常重要。
3.运用新型学习模式,组织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指点,总之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我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笔者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因为,现在的语文学习,重知识、更重能力。
必修四的模块三中,“诗从肺腑出”专题、“词别是一家”和“文以气为主”专题涉及古代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古代诗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笔者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和本组的教师们一起合作搞了《农村高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这一研究性课题,还让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邀请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周桂峰教授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利用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在这一系列过程之后,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都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还购买了一套《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带到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一起探讨。渐渐地很多学生爱上了诵读。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评价及反思
1.教材:灵活多变。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实践中注重教材二次开发,充分体会到“用教材教”这一教材观的进步性和实用性。比如为了拓宽内容,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可以播放马兰的经典黄梅戏唱段;《唐诗宋词》选读可以插入《唐之韵》的解说;《史记》选读可以插入“百家讲坛”;每周定期播放“新闻周刊”等时事类节目,师生就某一话题共同探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使得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语文教学也由静态走向动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的和谐统一,将指引着语文教学达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2.教材的二次开发受限。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困难重重:
(1)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首先,“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思想很难转变。一直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主体作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法则深深地扎根于教师的传统思想里。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化身”,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花朵的成长必须依赖园丁的浇灌。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很难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
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匠”蜕变成教材研究者也比较难。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理解和反应不断整改教材内容,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亲历现场,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导演”。教师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用最适合本班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的教材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所学,有所悟。这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就现状来看,教师很难做到。
(2)学生时间有限
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希望把他们吸纳到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来,让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开发“产品”,享受“成果”,因为他们拥有“二次开发”的权利。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对立”走向“对话”。这将意味着双方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但这都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寄宿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滴水不漏,有时连语文作业都被数理化给挤了。高考不只考语文,所以学生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和语文老师一起研究语文教材,共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参考资料:
1.恽理霞《新教材更应注重因材施教》,《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第7期。
2.王涛《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5期。
3.唐修亮《关于选修教材二次开发的探索》,《沙龙》2010年第7期。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必读”指的是必修教材与读本;“必读”相融,则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必修教材与读本内容,将读本为“我”所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因此,教师必须找到这一体系中的教学规律,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只节选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的前半部分,而读本中又补充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在授课前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讲授必修内容时就联系了读本,将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相融合,更好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体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他为何痛苦?又怎样摆脱痛苦,获得生命的顿悟?母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母爱是坚忍而又平凡的?作者做了什么,为什么内心充满无限的苦楚与前所未有的痛悔?
“必读”相融,立足点在文本,如果文本没有吃透,必定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赵谦翔老师说:“既没弄懂教材,又不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是‘空对空’导弹。”又说:“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化为己有,即朱熹所谓‘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只有立足文本,对必读教材和读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使它们真正为我们所用。
2.别人忽视,我来挖掘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可以加以利用进行辅助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不同认知角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前,图片、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网络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渐渐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却经常被忽视。教学别出心裁往往在于如何开发教材中的注释、附录等。苏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在每本模块的扉页上都有编者精心撰写的《致同学》,从每篇《致同学》当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进入某一模块的学习时,我通常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致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模块教材内容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具体文章时能迅速地进入情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模块中每个专题前也都设置了前言。它们也能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的主要内容。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前言,介绍了初唐诗歌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的脉络和承继,介绍了“初唐四杰”及其诗风。这些无疑对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非常重要。
3.运用新型学习模式,组织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指点,总之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我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笔者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因为,现在的语文学习,重知识、更重能力。
必修四的模块三中,“诗从肺腑出”专题、“词别是一家”和“文以气为主”专题涉及古代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古代诗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笔者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和本组的教师们一起合作搞了《农村高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这一研究性课题,还让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邀请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周桂峰教授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利用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在这一系列过程之后,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都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还购买了一套《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带到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一起探讨。渐渐地很多学生爱上了诵读。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评价及反思
1.教材:灵活多变。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实践中注重教材二次开发,充分体会到“用教材教”这一教材观的进步性和实用性。比如为了拓宽内容,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可以播放马兰的经典黄梅戏唱段;《唐诗宋词》选读可以插入《唐之韵》的解说;《史记》选读可以插入“百家讲坛”;每周定期播放“新闻周刊”等时事类节目,师生就某一话题共同探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使得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语文教学也由静态走向动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的和谐统一,将指引着语文教学达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2.教材的二次开发受限。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困难重重:
(1)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首先,“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思想很难转变。一直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主体作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法则深深地扎根于教师的传统思想里。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化身”,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花朵的成长必须依赖园丁的浇灌。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很难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
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匠”蜕变成教材研究者也比较难。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理解和反应不断整改教材内容,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亲历现场,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导演”。教师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用最适合本班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的教材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所学,有所悟。这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就现状来看,教师很难做到。
(2)学生时间有限
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希望把他们吸纳到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来,让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开发“产品”,享受“成果”,因为他们拥有“二次开发”的权利。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对立”走向“对话”。这将意味着双方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但这都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寄宿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滴水不漏,有时连语文作业都被数理化给挤了。高考不只考语文,所以学生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和语文老师一起研究语文教材,共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参考资料:
1.恽理霞《新教材更应注重因材施教》,《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第7期。
2.王涛《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5期。
3.唐修亮《关于选修教材二次开发的探索》,《沙龙》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