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所用
  “必读”指的是必修教材与读本;“必读”相融,则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必修教材与读本内容,将读本为“我”所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因此,教师必须找到这一体系中的教学规律,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只节选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的前半部分,而读本中又补充了它的后半部分。笔者在授课前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讲授必修内容时就联系了读本,将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相融合,更好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体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他为何痛苦?又怎样摆脱痛苦,获得生命的顿悟?母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说母爱是坚忍而又平凡的?作者做了什么,为什么内心充满无限的苦楚与前所未有的痛悔?
  “必读”相融,立足点在文本,如果文本没有吃透,必定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赵谦翔老师说:“既没弄懂教材,又不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是‘空对空’导弹。”又说:“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化为己有,即朱熹所谓‘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只有立足文本,对必读教材和读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使它们真正为我们所用。
  2.别人忽视,我来挖掘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可以加以利用进行辅助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不同认知角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前,图片、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网络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渐渐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却经常被忽视。教学别出心裁往往在于如何开发教材中的注释、附录等。苏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在每本模块的扉页上都有编者精心撰写的《致同学》,从每篇《致同学》当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进入某一模块的学习时,我通常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致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模块教材内容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具体文章时能迅速地进入情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模块中每个专题前也都设置了前言。它们也能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的主要内容。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前言,介绍了初唐诗歌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的脉络和承继,介绍了“初唐四杰”及其诗风。这些无疑对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非常重要。
  3.运用新型学习模式,组织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指点,总之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研究性学习,我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笔者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因为,现在的语文学习,重知识、更重能力。
  必修四的模块三中,“诗从肺腑出”专题、“词别是一家”和“文以气为主”专题涉及古代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古代诗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笔者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和本组的教师们一起合作搞了《农村高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这一研究性课题,还让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邀请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周桂峰教授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利用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在这一系列过程之后,笔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都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还购买了一套《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带到学校与同学共同分享,一起探讨。渐渐地很多学生爱上了诵读。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评价及反思
  1.教材:灵活多变。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实践中注重教材二次开发,充分体会到“用教材教”这一教材观的进步性和实用性。比如为了拓宽内容,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可以播放马兰的经典黄梅戏唱段;《唐诗宋词》选读可以插入《唐之韵》的解说;《史记》选读可以插入“百家讲坛”;每周定期播放“新闻周刊”等时事类节目,师生就某一话题共同探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使得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语文教学也由静态走向动态,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的和谐统一,将指引着语文教学达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2.教材的二次开发受限。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困难重重:
  (1)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首先,“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思想很难转变。一直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主体作用。唐代诗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法则深深地扎根于教师的传统思想里。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化身”,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花朵的成长必须依赖园丁的浇灌。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很难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
  其次,教师要从“教书匠”蜕变成教材研究者也比较难。教师除了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理解和反应不断整改教材内容,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亲历现场,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导演”。教师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用最适合本班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的教材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所学,有所悟。这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就现状来看,教师很难做到。
  (2)学生时间有限
  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希望把他们吸纳到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来,让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开发“产品”,享受“成果”,因为他们拥有“二次开发”的权利。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对立”走向“对话”。这将意味着双方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但这都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寄宿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滴水不漏,有时连语文作业都被数理化给挤了。高考不只考语文,所以学生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和语文老师一起研究语文教材,共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参考资料:
  1.恽理霞《新教材更应注重因材施教》,《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第7期。
  2.王涛《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5期。
  3.唐修亮《关于选修教材二次开发的探索》,《沙龙》2010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背景之下,对于教学方式的要求正在发生着改变。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游戏的引入能够方便幼儿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对幼儿进行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但就目前的活动可以看出教师本身对于体育游戏的认识就呈现出不足的状态,导致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存在着一些偏差,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教师就应该从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采用随文识字教学,能够让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小学生的识字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含义,从而打造高效的识字教学课堂。本文将对随文识字教学进行简要阐述,分析随文识字教学的优点,并提出高效课堂视角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随文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细节教学设计愈发关注,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教学中口算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教学科目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需要了解口算教学的高效方式,教学目标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此外趣味性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启蒙教学中,教师要保持游戏化教学的基础心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游
本期封面是高向阳所绘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意图。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历来咏梅的诗词多不胜数,但赋予梅花如此高标的,却以陆游的这首《卜算子》为最。在陆游笔下,梅花不是一位绝俗的美人,而是一位铮铮铁骨的丈夫,他孤傲、寂寞、坚韧,不为任何外力而改变。作者正是借写梅花坚决不配合的
[摘 要: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开展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探索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将有助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把教工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在高校中发挥政治引领、教学引领、德育引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
在教学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于园》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至于园可无憾矣”的翻译众说纷纭。同学们的翻译如下:①(游玩瓜洲),到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②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③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④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翻译,是因为对“至于园可无憾矣”的断句不同,或断为“至于园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 ”才能“薄发”,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
含苞待放的季节  稚气而灵动  色彩斑斓的日子  芬芳而璀璨  年少的晴天  像微风像细雨像妈妈的吻  中考的十字路口  有悸动、有彷徨、有幽怨  阴霾终将散去  晴空才是主宰  不经意 高中如约而至  像窗外缕缕晨曦  钻进蝉翼似的纱帘  轻抚我睡眼朦胧的脸庞  像盛夏的冰淇凌  清新怡人  透進我澎湃的心田  青春的翅膀已经打开  就让我  用热情温暖寒冬  用活力游戏四季  用自信书写未来 
怎样的考场作文属于佳作?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高中生写好考场作文,尤其是在当下广东省“新材料作文”的背景下?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
我想将你比作最迷人的夏日  但汝却更显热烈和温存  你沧海般的明眸倾泻着繁星的璀璨  却难以辉映你笑容里极光般的流朱  我拼凑三界五列的奇珍  奢望想赎回对你的贪恋  浩瀚无垠的长夜与白昼  滋养天籁般摄魂的音符  思念仿佛波塞顿的戟岔  每一秒规律得刺穿我的心脏  如此万劫不复的痴往  仿佛燃烧了翅膀的蝴蝶敲打着我的双眼  焚化了我的理智和感官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那些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