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吸烟、饮酒与青年脑梗死发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年龄在25~45岁脑梗死患者,观察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在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吸烟、饮酒等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青年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烟龄、每日吸烟数量及摄入酒精量呈正相关。结论: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是诱发青年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青年脑梗死;吸烟;饮酒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8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青年人是社会家庭的支柱,工作压力巨大,生活不规律,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多资料显示,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25~45岁,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100例患者中男72例,女28例。发病年龄25~45岁,平均37.5岁。
1.2 方法 详细对100例病人的吸烟、饮酒史(包括每日吸烟支数、吸烟时间、每日饮酒量)调查统计,对吸烟、饮酒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吸烟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吸烟时间>l0年,>10~20支/d者56例,占56%;吸烟时间<10年,<10~20支/d者32例,占32%;不吸烟者12例,占12%。说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与烟龄、每日吸烟数量呈正相关(P<0.05)。
2.2 饮酒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饮酒>10年、60-120g纯酒精/d 49例,占49%;饮酒<10年、40-60g纯酒精/d者31例,占31%;饮酒<5年、纯酒精40g≤/d者15例,占15%;不饮酒者5例,占5。说明青年脑梗死发生与饮酒时间、每日摄入纯酒精的剂量呈正相关(P 3 讨论
青年脑梗死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卒中的5%~15%[2],病死率2%,致残率高达90%,是目前严重威胁青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并且与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3]。吸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内N0浓度升高有关。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烟雾中含有高浓度的NO可以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LDL),使之形成ox-LDL,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血液中高濃度的N0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诱导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可以诱发局部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目前认为,如何防止LDL被氧化为Ox-LDL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另外,吸烟也可以降低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可以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直接形成脑血栓致脑梗死[5]。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导致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饮酒者比不饮酒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度更大[6]。酒精在体内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7];大量饮酒可引起HDL水平下降,LDL、总胆固醇升高,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故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明显下降,而LDL、总胆固醇升高也是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8]。饮酒可引起血浆皮质醇、肾素、加压素等升高及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加强,这些因素可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可使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使LDL易于进入血管内膜,导致血管硬化[9];另外酒精也可使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强,使血黏度升高,导致微循环阻力增加,使脑局部血流量下降,此亦是脑梗死形成的原因之一[10]。所以倡导青年戒烟、限酒,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年脑梗死的预防具有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和主编.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197.
[2] 吕传真.脑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3)1-2.
[3] 黄如训.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3):3-5.
[4] 蔡海江主编.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103-107.
[5] 李庆军,袁伟杰.中青年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5—17.
[6]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89.
[7] 王晓玲,刘迎梅.青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7):943-945.
[8] 张宙,沙瑞娟,袁慧林.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147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301-303.
[9] 吴登宏.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4):107-108.
[10] 李庆军。袁伟杰.中青年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5—17.
【关键词】青年脑梗死;吸烟;饮酒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8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青年人是社会家庭的支柱,工作压力巨大,生活不规律,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多资料显示,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25~45岁,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100例患者中男72例,女28例。发病年龄25~45岁,平均37.5岁。
1.2 方法 详细对100例病人的吸烟、饮酒史(包括每日吸烟支数、吸烟时间、每日饮酒量)调查统计,对吸烟、饮酒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吸烟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吸烟时间>l0年,>10~20支/d者56例,占56%;吸烟时间<10年,<10~20支/d者32例,占32%;不吸烟者12例,占12%。说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与烟龄、每日吸烟数量呈正相关(P<0.05)。
2.2 饮酒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饮酒>10年、60-120g纯酒精/d 49例,占49%;饮酒<10年、40-60g纯酒精/d者31例,占31%;饮酒<5年、纯酒精40g≤/d者15例,占15%;不饮酒者5例,占5。说明青年脑梗死发生与饮酒时间、每日摄入纯酒精的剂量呈正相关(P
青年脑梗死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卒中的5%~15%[2],病死率2%,致残率高达90%,是目前严重威胁青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并且与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3]。吸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内N0浓度升高有关。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烟雾中含有高浓度的NO可以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LDL),使之形成ox-LDL,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血液中高濃度的N0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诱导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可以诱发局部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目前认为,如何防止LDL被氧化为Ox-LDL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另外,吸烟也可以降低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可以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直接形成脑血栓致脑梗死[5]。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导致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饮酒者比不饮酒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度更大[6]。酒精在体内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7];大量饮酒可引起HDL水平下降,LDL、总胆固醇升高,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故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明显下降,而LDL、总胆固醇升高也是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8]。饮酒可引起血浆皮质醇、肾素、加压素等升高及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加强,这些因素可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可使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使LDL易于进入血管内膜,导致血管硬化[9];另外酒精也可使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增强,使血黏度升高,导致微循环阻力增加,使脑局部血流量下降,此亦是脑梗死形成的原因之一[10]。所以倡导青年戒烟、限酒,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年脑梗死的预防具有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林世和主编.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197.
[2] 吕传真.脑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3)1-2.
[3] 黄如训.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3):3-5.
[4] 蔡海江主编.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103-107.
[5] 李庆军,袁伟杰.中青年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5—17.
[6]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89.
[7] 王晓玲,刘迎梅.青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7):943-945.
[8] 张宙,沙瑞娟,袁慧林.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147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301-303.
[9] 吴登宏.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4):107-108.
[10] 李庆军。袁伟杰.中青年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