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调查次生林区森林抚育现状,提出了提高次生林区森林抚育的途径。
【关键词】次生林区;森林抚育;制约因素;提高措施
1 次生林资源特点
一是森林起源以天然林为主,多代萌生;二是树种组成复杂,阔叶树种主要以栎类为主;三是中幼龄林比重大,近成过熟林少;四是林分以中小径材林为主,大径材较少;五是下木层生长旺盛,覆盖度较大;六是天然更新良好,幼苗幼树较多。
2 森林抚育现状
森林抚育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定了适合本地适用的规程或细则,主要抚育方式有透光伐、定株抚育、割灌除草、人工修枝、浇水灌溉、扩穴施肥、补植补造、卫生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人工促进天然跟新(天然更新?)等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天然林限额的限制,透光伐、定株抚育、卫生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等措施在天然林中无法实施,仅以割灌修枝、人工促进天然跟新(天然更新?)无法达到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
相对来说,人工林抚育安排的措施较多,但次生林区人工林面积较小,且在天保一期期间已进行过人工林抚育,多数林区已抚育2遍以上,即使设计为透光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等措施,也只能是小强度的抚育,到第二轮抚育期时,可安排的措施仍然很少。
因而在现阶段,各次生林区森林抚育采伐性任务安排很少,大多为不出产品的抚育,抚育措施不太合理,抚育后的天然林密度过大、树种结构不合理、目的树种不明确,抚育效果不明显。
3 森林抚育的制约因素
3.1 采伐限额限制
天然林抚育无采伐限额指标,导致天然林抚育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大部分天然林由于密度过大,得不到及时调整,林下部分幼苗幼树已经枯死。
3.2 林区立地条件差
北方次生林区,大部分集中在深山沟谷地带,森林蓄积分布不均,林区腹地和林缘区资源差异较大。平均坡度接近40°,35°以下的林地面积仅占林地总面积的40%作业,森林抚育难度相对较大。
3.3 基础设施落后
林区道路多为上世纪次生林经营时修建的林三级道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道路上由于缺乏资金没有维修,加之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林区道路损坏严重,给森林抚育带来了困难。
3.4 补贴标准较低
由于工价上涨、成本较高,现行的补贴标准已不能满足森林抚育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确定补贴标准时,没有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已严重影响了森林抚育的全面开展。
4 提高森林抚育质量的途径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森林抚育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的角度提高对森林抚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培育森林资源。
4.2 科学规划,提高质量
深入林分,详细规划,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根据林分调查因子,确定合理的抚育措施。作业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严格把关、落实措施,确保森林抚育质量。同时还应加强采伐限额的申请、申报与监督管理。
4.3 加强监测,总结经营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既是国家对森林抚育补贴工作的原则要求,又是进一步总结提炼森林经营技术方法和模式、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成效监测样地布设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范布设、统一样地大小、统一调查方法、统一资料汇总、统一对比分析。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森林抚育监测工作,形成监测分析报告,同时结合抚育项目的实施,专题立项进行研究,为总结完善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4.4 多方筹资,克服困难
在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将森林抚育与森林生态旅游相结合、森林抚育与中间产品和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天保工程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鼓励职工投入森林抚育,促进职工增收,提高职工对森林抚育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赵小刚(1972-),男,甘肃天水人,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次生林区;森林抚育;制约因素;提高措施
1 次生林资源特点
一是森林起源以天然林为主,多代萌生;二是树种组成复杂,阔叶树种主要以栎类为主;三是中幼龄林比重大,近成过熟林少;四是林分以中小径材林为主,大径材较少;五是下木层生长旺盛,覆盖度较大;六是天然更新良好,幼苗幼树较多。
2 森林抚育现状
森林抚育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定了适合本地适用的规程或细则,主要抚育方式有透光伐、定株抚育、割灌除草、人工修枝、浇水灌溉、扩穴施肥、补植补造、卫生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人工促进天然跟新(天然更新?)等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天然林限额的限制,透光伐、定株抚育、卫生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等措施在天然林中无法实施,仅以割灌修枝、人工促进天然跟新(天然更新?)无法达到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
相对来说,人工林抚育安排的措施较多,但次生林区人工林面积较小,且在天保一期期间已进行过人工林抚育,多数林区已抚育2遍以上,即使设计为透光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等措施,也只能是小强度的抚育,到第二轮抚育期时,可安排的措施仍然很少。
因而在现阶段,各次生林区森林抚育采伐性任务安排很少,大多为不出产品的抚育,抚育措施不太合理,抚育后的天然林密度过大、树种结构不合理、目的树种不明确,抚育效果不明显。
3 森林抚育的制约因素
3.1 采伐限额限制
天然林抚育无采伐限额指标,导致天然林抚育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大部分天然林由于密度过大,得不到及时调整,林下部分幼苗幼树已经枯死。
3.2 林区立地条件差
北方次生林区,大部分集中在深山沟谷地带,森林蓄积分布不均,林区腹地和林缘区资源差异较大。平均坡度接近40°,35°以下的林地面积仅占林地总面积的40%作业,森林抚育难度相对较大。
3.3 基础设施落后
林区道路多为上世纪次生林经营时修建的林三级道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道路上由于缺乏资金没有维修,加之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林区道路损坏严重,给森林抚育带来了困难。
3.4 补贴标准较低
由于工价上涨、成本较高,现行的补贴标准已不能满足森林抚育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确定补贴标准时,没有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已严重影响了森林抚育的全面开展。
4 提高森林抚育质量的途径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森林抚育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从战略的角度提高对森林抚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培育森林资源。
4.2 科学规划,提高质量
深入林分,详细规划,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根据林分调查因子,确定合理的抚育措施。作业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严格把关、落实措施,确保森林抚育质量。同时还应加强采伐限额的申请、申报与监督管理。
4.3 加强监测,总结经营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既是国家对森林抚育补贴工作的原则要求,又是进一步总结提炼森林经营技术方法和模式、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成效监测样地布设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范布设、统一样地大小、统一调查方法、统一资料汇总、统一对比分析。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森林抚育监测工作,形成监测分析报告,同时结合抚育项目的实施,专题立项进行研究,为总结完善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4.4 多方筹资,克服困难
在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将森林抚育与森林生态旅游相结合、森林抚育与中间产品和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天保工程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鼓励职工投入森林抚育,促进职工增收,提高职工对森林抚育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赵小刚(1972-),男,甘肃天水人,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