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班级建设的底线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7825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建设中,对班级建设影响最大的是班级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班风。打造什么样的班风,决定了班级建设的效度。
  班风建设的底线是规则。所以,班级建设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拥有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和规则能力。如此,班级就有了规则,班级建设就水到渠成。
  规则:从混乱走向有序
  为什么要建立规则意识,规则为什么那么重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几条非常显眼的规则: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等。一个国家的顺利发展建立在规则统一的基础上。所以,建立班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统一。在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不同的班级,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都是受不同班主任的影响。这么多的班主任,每个班主任有不同的规矩,聚集在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统一规则,建立属于新班级的新规则,才能给新班级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
  如果说原来的状态为“破”的话,那么新规则的建立就是“立”。从破到立的第一要求是规则的建立。“破”是因为秩序混乱,“立”是因为这些因素要按照合理的“秩序”重新被排列。
  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应的理想和发展目标,我们在班级建设中要以此为方向,一路前行,既要重视高处的理想,更要为班级守住底线建立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为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规则:从外在走向内心
  规则的建设有3个维度,即规则意识的树立、规则行为的建立和规则能力的形成。首先,我们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其次,确立规则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守规则、懂规则、维护规则;最后,规则的建设不仅仅是行为中守规则,更要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我们要在这样的流程中理解规则的含义,明白规则的形成是从外在走向内心的过程。
  1. 外在的行为规范。规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用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在班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规范”的作用。
  规则在班级中以制度或流程的形式存在,表现为3个特点:第一,大家一起执行,得到众人认可的行为规范;第二,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一个人成长的不同角度;第三,规则有核心,是为了人的成长而确定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制订规则的前提。
  以“桌子的摆放”为例。我班桌子摆放的规则是这样的:分成4组,4列桌子直线排列,横向对齐;桌子前后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离座的时候,椅子要推回到桌子下面;桌子在教室里的位置基本固定。
  这4个规则从各个角度对桌子的摆放提出了要求。为什么这样要求呢?我们要明白:规则的建立是为了养成一种规则意识,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教室的规则建立是生活规则建立的基础;规则本身是恒定的,规则的建立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规则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源于一种核心,它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规则就是对学生的班级生活方式的规定,以外在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促進学生改变。我们在制订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制订的就是这些外在规范。
  2. 体验规则的活动。规则的建立需要学生认识规则,通过活动理解规则,最后接纳规则。规则的形成过程就是规则逻辑的建立过程,它需要认识规则、体验规则、归纳规则、验证规则等。这个过程呈现出人的思维的发展,我们在班级建设中,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建立规则,引导学生走入规则、遵循规则、重构规则。
  还是以“桌子的摆放”为例,我们在摆放桌椅的过程中,通过4步让所有的学生认识桌椅摆放的规则。
  开学第一天,我故意没有整理教室。进入教室后,除了桌椅上的灰尘和地上的垃圾被学生打扫了之外,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桌椅的无序让教室看起来很杂乱。
  “告诉我,孩子们,现在的教室是你梦想的班级吗?”我问道。
  学生环顾左右,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纷纷摇头。
  “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桌子太乱了,需要摆整齐!”学生直接指出了问题。
  “好,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整齐?”
  孩子们愣了一下,七嘴八舌地说:“排成一条线!”“横竖都是直的!”“应该是全部对齐,无论哪个角度!”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整齐的要求。
  “说得很好,有人可以带领大家做好这件事情吗?”我提出了要求,马上就有孩子举手。
  “你打算怎么做?”我紧追不放。这是考量一个孩子对规则的认识。
  “我想这样做……”他用手比画着,示意从横、竖、斜多个维度摆好桌椅。
  “你的理解是对的,可是我想知道,如果再乱了该怎么办?”我手指了指满教室横七竖八的桌子。
  “这个……”这个孩子开始迟疑。
  “有了!”一个孩子大喊,“我找到办法了!”他激动地指着地说:“可以利用这个!”
  地面上的瓷砖有纵横交叉的线,他指着线说:“以这条线为标准,每一排桌子的前腿都与它重合,就整齐了。确定这样的标准后,我们就有相应的规则了。”
  周边的同学也恍然大悟,“对呀!就是这样!”
  “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建立规则的时候,也需要建立标准。有了参照物,我们才算有规则?”
  “说得漂亮!”我大为惊喜,想不到学生的悟性如此高,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明白,此刻学生的心里虽然不一定有规则两个字,但已经模糊地知道有一些要遵循的东西,需要一种标准才能衡量。这其实就是规则的定义,是规则意识的种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4个层次。第一,情境创设,提出规则的重要性;第二,讨论、建立有效的规则;第三,纠正、整合规则;第四,呈现规则,内化规则的合理性。
  3. 吻合身心的品质。规则到底是什么?我们建立规则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会在建立规则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影响着我们对规则的认识。所以,认清规则的内涵有利于指导规则的建设。   规则分成“规”和“则”,“规”是内涵,是制度条例的核心,“则”是表现形式,是需要大家遵循的条例。我们所有规则的核心内涵都凝聚着人的成长方向——品质。
  品质是规则的核心,包含3个维度:第一,品质是成长的方向;第二,品质是一个体系,包含人的成长系统和方向;第三,成长是基于自我基础上的品质完善。
  由此,制度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品质体系是规则的指导方向。在班级建设中,制订规则不仅要呈现制度,还要建立品质体系。
  规则在內容上是众人对于班级的发展期望,在形式上是师生共同协商和讨论的结果,在实质上是师生基于班级日常生活对于未来的期待。因此,我们通过协商,确立了以“坚”为核心的班级学生成长体系,以坚定、坚持、坚韧、坚毅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任务是实现坚定、责任、诚信、温和等16个品质。
  体系构建之后,我们当下的工作都可以归入这个体系中。譬如,关于人际交往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渗透要做一个坚定而温和的人。这样的取点,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成长方向,更是对教育目的的实践。
  4. 内心深处的准则。真正的规则不需要被提醒。真正的规则是根植于内心,并通过行动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制订规则不仅要在制度上呈现,更要内化为个人准则。
  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准则需要具备3个条件:明确的目标、活动的体验和共同的方向。明确的目标是我们对规则方向的确定,是学生成长的规范,是推动规则合理发挥作用的关键。活动的体验是我们通过活动感受规则的影响,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并建立自己内心的规则认识,生成规则观点。共同的方向是指自己的成长方向和规则指向相同,当成长方向和规则指向一致时,规则就成为成长内容。
  规则的发展要经历3个阶段: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在的规则意识和外显的规范行为。从制度到意识再到行为,这就是规则的发展。
  规则:从认同走向有效
  规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规则的形成过程,过程的合理性决定了结果的效度。在规则建设中,为了提高规则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 认同是前提。所有规则实施的前提是学生的认同。从过程和结果中看,我们制订规则和实施规则的场合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只有学生认同,才能让规则变得有效。规则制订和实施中的认同主要表现为3个层次:第一,制订的时候需要学生参与,班主任负责方向的引导,学生负责制度的建立;第二,完成的时候,要在学生的表决中通过规则;第三,实施的时候,要根据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调整和改变。这3个层次是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也是规则实施的有效助力。
  2. 约定是重点。规则是为了推进班级建设而建立的制度。制度建立和维护的难度取决于班级建设的风气和学生的认同,所以在实施中,师生之间的约定是制度有效的重点。约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约定规则的制订过程,包括规则内容、制订方式和实施要求;第二,约定规则的地位,规则在班级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规则的威严和规则的实施;第三,约定破坏规则的惩罚,这是对于不遵守规则的惩戒,是重视规则的表现。这三个方面的约定是规则实施的有效保障。
  3. 执行是过程。规则的关键并不是制度的形成,而是制度的执行,是在班级建设和人的成长路上的实施。这个过程包括3个方面:第一,制度的建立,这是制度执行的开始,是建立规则意识的前提;第二,制度的实施,这是规则实施的过程,只有遵循制度要求,才能建立规则意识;第三,违反制度的惩罚,这是纠正不合理的行为,并生成规则意识的方式。在班级建设中,制度的执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
  4. 评价是动力。规则的实施有两种情况:一是合理的方式培养人的规则意识;二是不合理的行为会破坏规则。在规则被破坏之后,我们必须要通过评价维护规则、完善规则和更新规则。正面的评价用于鼓励,负面的评价用于纠正。不同形式的评价,是不同的动力,是寻找新规则的开始。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用于写作业的时间达3小时,是全球平均时数的2倍。许多学生的作业不是按“道”计算,而是按“套”完成,往往一次作业就是一张试卷。  作业的价值由多元走向单一,作业被异化,成为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制约着广大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寻回作业的多元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更换引言,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后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世人对你的评价。  诗圣,你是那么的遥远而又那么的逼近;你是那么的神秘而又那么的平凡。虽然悲苦结束了你的一生,但是诗歌却延续着你的生命与灵魂。  每当读到你的诗歌时,我总会沉浸在你的精神世界里,仿佛看到了你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无法释怀。你曾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但上苍对你不公。
今日教育,有些就是一种“为了拿什么奖”的教育,不管教师课堂上是否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都难以改变其之灌输的特性,结果就是不少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升的阶梯上,一步步成功地走过来,但他们几乎都没有真正体验过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读书带来的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  好的教育一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的教育,也就是个体能从中获得美好事物体验的教育,意味着能唤起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而班级德育活动则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承载着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不少班主任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在班级活动设计上做出了不少改进,设计出构思巧妙的班级活动方案,但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活动现场热热闹闹,走出教室却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这種“知行不一”的现象,暴露出了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如何让德育活动落到实处呢?  接地气,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體。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建设及学生个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所以,班级小团体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让其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呢?  本期
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助手,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管理权,因此,班干部队伍中容易产生一定的社会“官本位”思想。这些不好的风气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从班委的产生方式入手,促成班委角色的转型;以集中培训为依托,强化班委职责定位;以民主监督为手段,优化班委服务行为。多元产生,促成班委角色转型  产生方式的变革。在班集体中,常见的班委会选拔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根据自己对学
自1955年教育部下發《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里,国家已经颁布了九道“减负令”,并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教育话题里的热门词。  “教育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么样的负担?什么负担是过重的?我觉得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落实“减负”必须做细。他认为,谈“减负”首先就要弄
“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主任专业成长”“班主任專业化”等已是当下热议的话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重点研究的教育课题。  班主任专业化的历史考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专业化”这个在当时充满时代气息的概念,形成了专业化浪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历史演进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在2002年全国第11届班集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在做中学”,“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在做中学”贯穿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这说明了教育方法应具备“体验性”,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体验到方法的教育价值,才会获得成长。  教育方法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所以选择方法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育方法。从身心特征来说,不同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