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未来主义绘画中的表现及作用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绘画中光的运用历史悠久,它与绘画出现的时间几乎相近.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效果和作用也不同.由于未来主义画家极其强调对工业社会的描绘,而灯光又是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且明显的标志,所以,在未来主义绘画作品中,光是画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起到强调主体、突出主题和丰富画面效果、营造氛围的作用.
其他文献
实践论美学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艺术精神.杨恩寰的实践论美学以审美人生为其美学理论的核心与审美实践的归宿.以实践为本体,从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方面揭示美的本质及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历史根源.审美人生是创造、超越、自由的人生.“天人合一”是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一最高境界须通过审美实践,将审美能力转化为物质造形力量而得以实现.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分别是东西方经典的理论著作,二者分别继承自“道”与“逻格斯”.《文心雕龙》的“载心”与《诗学》的“摹仿”集中阐述了东西方文艺“对内心世界的求知”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的本质不同.《文心雕龙》与《诗学》分别从理论到实践影响着东西方的文艺创作,然而西方的文艺创作沿着亚氏的道路走向“极致”,开始出现了叙述“内在化”的倾向,这与《文心雕龙》的“载心”有着相似之处.
期刊
著名学者杨恩寰先生是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总结者,他在继承、批判和总结了中西方美学及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严谨的思想体系.杨先生与梅宝树合著出版的《艺术学》一书,为当代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参考,其中关于“艺术本性”的内容乃是艺术学整体架构的基础和研究起点.
现如今,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审美活动逐渐泛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仅要求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满足、探寻民族基因、获得文化资本,人们还渴望得到即时性的消遣和娱乐.上述文化消费偏好推动了《红楼梦》的改编热潮,衍生出种类繁多的红楼文化产品.这股消费的时代浪潮推动着原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使红楼文化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态势,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定性为类型教育,大力倡导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进行产业学院建设方兴未艾,职业教育正从层次教育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但校企深度融合,离不开价值与利益驱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进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虽然把顶层设计的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但却在财务资产管理、教学计划制订、学生管理等方面有着诸多的限制,经费经常得不到保障,同时存在着教学安排灵活性与稳定性不可调和、社会偏见和歧视严重影响学生管理的稳定性以及后勤保障不足等问题,造成合作企业推
从传统艺术到现当代艺术的变革,既是艺术语言和形式的革新,又是艺术观念的转变.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对“野蛮”一词的内涵进行新的阐释,运用文献梳理、个案研究和作品分析等方法,梳理中西方先锋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典型,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中共通的、微妙的美学特征,从而引入艺术野蛮性这一概念.研究发现,艺术的野蛮特性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存在很强的融合性和连续性,并或隐或现地存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流派及不同风格的艺术之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下多元艺术语境下,艺术需要野蛮生长的土壤,需进一步拓宽艺术
《连环画报》受众广泛,它的繁荣和衰落与连环画的发展完全一致,《连环画报》立足于出版进步的、合乎人民利益的新连环画报,在栏目设置、刊物编辑等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引导连环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促进绘画艺术的提升与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同版本《灯火里的中国》的歌词有所不同,正式版对原版歌词的修改弱化了作品地域色彩,拉近其与更多审美主体的距离,赋予其更多的古典美,彰显了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本文围绕核心词汇“灯火”,从不同视角、层面描绘出“灯火里的中国”的具体印象,隐喻闲适安康、奋发图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时代,激活了审美主体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认知.作品通过承载重大历史信息的词汇以及第三人称微观、宏观叙事,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视听官能,构建起时空框架,同时为审美主体预留了充足的时空内涵.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五代画家,师从张璪.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发展的经验,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的笔墨兼得、皴染兼备技法进一步推向成熟,其代表作品《匡庐图》等皆为对此特征的良好诠释.元代汤在《画鉴》中将荆浩山水称之为“唐末之冠”.《笔法记》是荆浩晚年所作的重要山水论著,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荆浩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六要”既是《笔法记》的核心理论,也是对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之后如郭熙《林泉高致》以及韩拙《山水纯全集》均受其影响.故《笔法记》在中国画论史与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