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英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是作家高尔基笔下的英雄形象:海燕。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关于英雄的小说:《丹柯》。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下面我们来齐读导学案上的故事情节,加深印象。
  师:丹柯身上究竟有什么美好的品质,能让我们尊他为“英雄”呢?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品味形象,探讨主题。(板书:形象 主题)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们先来浏览第1段,丹柯是在什么困境下出场的?
  生1:在外族入侵,自然环境险恶,族人恐惧,要放弃自由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了出来。
  师:他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以一番话点醒族人,也就是文章的第3段。你来把这一段给我们读一读,同学们看看丹柯讲了哪两层意思?从中可以可出他的什么品质?
  生1:他告诉大家不能光靠思想,要行动;不能悲伤,要乐观。他鼓励大家“林子有尽头,世界上一切都有尽头”并挺身而出,成为全族的引路人。他是一个勇敢自信、乐观坚强、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英雄。
  师:这就是丹柯的勇气宣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丹柯引领族人的路上,他不仅遭遇了环境的险恶,也遭遇了族人的不满。下面我们一起浏览第7—17段,筛选族人对丹柯态度变化和丹柯对此反应的词句,体会族人和丹柯的形象。
  生2:在第7段,当树林越来越密,人们的气力越来越小时,他们由相信到开始抱怨丹柯,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相信他,他们认为丹柯“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是因为他们胆怯懦弱,对前途缺乏信心;然而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从中可以看出丹柯的勇敢坚定、乐观坚强。
  师:族人的胆怯懦弱反衬了丹柯坚毅乐观。很好。接着呢?你来说一说吧。
  生3:大雷雨降临,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时,就迁怒于丹柯,指责、审问、诅咒他。这时候,丹柯亦有申辩、质问,有委屈、气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丹柯。
  师:毕竟他还只是一个美少年啊。他哪里想到遍地荆棘呢?族人不仅咒骂他,在第14段,他们还变本加厉了。那么,族人又是怎么对待丹柯的?丹柯又是怎么做的?你来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4:族人“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他们“围住”丹柯,“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丹柯看到族人这样很恼怒,但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熄灭了。
  师:丹柯为什么怜悯他们?
  生4:因为他爱族人,想要拯救他们,于是他的眼睛放出了强烈的光芒。但是族人误会了丹柯,以为他生气了。他们警戒起来,像一群狼似的,包围了丹柯,想弄死他。丹柯明白了族人的误解,感到苦恼。
  师:族人的兽性越发让他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高度的责任感赋予了他博大的胸怀,他超越自我,走向成熟,成长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先驱者!他决定掏心作炬,引领族人!我们来齐读第17段。
  师:哪几个动词用得生动?
  生齐答:抓、拿、举。
  师: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丹柯的什么精神境界?
  生6:奉献精神。
  师:丹柯引领族人来到了草原。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第21段,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作者笔下的草原?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生7:写出了草原的洁净、光明、温暖,与前面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美丽新世界是以丹柯的牺牲为代价的,含蓄地赞美丹柯以德报怨、勇于牺牲的精神。
  师: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爱戴!可是,当丹柯带领族人走出森林来到草原后,族人又是怎样回报丹柯的呢?下面我来读最后三段,大家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8:“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就是说他们自顾自地庆祝、快乐着,遗忘了丹柯,可见他们忘恩负义。
  师:但有一个人注意到丹柯燃烧的心。他是怎么做的?
  生9:脚踏丹心!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9:他害怕。
  师:为什么害怕?
  生9:胆怯懦弱。他们也不理解丹心燃烧是奉献是壮举,与英雄有隔膜。
  师:嗯,“隔膜”很准确。大家注意作者的用词:“脚踏”。为什么不说“踩”呢?
  生9:“踏”比“踩”力度更强,族人发泄对丹柯的恨意。他们无视英雄的牺牲,只在乎自己的得失(一路上流血死亡),自私冷漠。
  师:多么愚昧的族人。然而,丹柯却不为自己的死感到痛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把第22、24段读一读,也许能找到答案。
  师: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同意。他死时“骄傲”“快乐地笑了”,他觉得为族人牺牲值得,他痛并快乐着。
  师:他生前掏心作炬,引领族人寻找光明;死后还要化作火星照耀草原。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这样就让小说结尾洋溢着浓郁的悲壮色彩,丹柯是一个悲壮的英雄。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丹柯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了。丹柯是一个勇敢自信、坚毅乐观、以德报怨、勇于牺牲的英雄;作者借塑造丹柯这一英雄形象歌颂了一种勇敢自信、坚毅乐观、以德报怨、勇于牺牲的英雄情怀;批判了族人的胆怯懦弱、自私冷漠、忘恩负义;呼吁人们要信任、理解、感恩英雄。
  其实,丹心碎裂的不只是丹柯啊!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丹柯”,不信你看:
  师: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英雄夏瑜悲在何处?
  生9:他为革命流血牺牲,他的鲜血却被当作治疗肺痨的药,被愚昧麻木的民众吃了。
  师:这让我想起郁达夫悼念鲁迅的一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生齐读)
  扶老人被讹,让很多好心人直呼“伤不起”。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类似丹柯的“悲剧好人”?你觉得他们值吗?
  (生讨论,教师巡回参与)
  生10: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生11:自私冷漠,道德滑坡。
  生12:担当意识淡漠。
  师:这些人值得吗?
  生12:值得。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人的信仰。
  师:丹柯似的英雄肯定觉得值得。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不值得?
  生13:这些人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劣根性,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好人了。就像丹柯以牺牲为代价却没有换来人们的觉悟,族人是来到了光明的草原,但心还是黑暗的。
  生14:也许他们根本没想过值不值得。就像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她托起一条幼小生命的时候,她说这只是出于一种母爱的本能。
  师:“本能”这个词用得太好了!他们根本没考虑回报或不值得!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丹柯的影子吗?我们来把文章的最后一段再读一读。
  丹柯至死不渝照耀、守望族人,生活中无数平凡的英雄给我们默默传递着温暖和正能量。他们在重压之仍然有优雅的情怀:族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身居苍穹,春暖花开!
  [作者通联:湖北十堰东风高中]
其他文献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愈是写序文最多的一位,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被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誉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足见这篇赠序艺术成就之高了。而对比虚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甚至可以说,韩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叙写盘谷之美及其得名由来之后,作者随即引述了一大段李愿的话,其实是假托李愿之口,来写当时社会上三种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追求,对比
智慧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当解读的文本中出现智慧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时候。《母狼的智慧》是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被选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专题:狼”中,与蒲松龄的《狼》同处一专题。文中借一个老猎人之口,讲述了一头母狼是如何牺牲自己保护两头小狼的故事。文中母狼将小狼藏匿在骆驼粪中,然后自己将猎人引向远方并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幼崽,彰显出一种智慧。在解读的过程中,课堂的前半段一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哪位教师不衷心拥护,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其实,让学生当堂达标,让课堂当堂见效就是一种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再学习的兴趣与内部动机,形成了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进而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同样也焕发出教师的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当堂见效的课理,教学目标要符合当堂达成的原则,教学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
《窃读记》是台湾“祖母级”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收在沪教版六年级上“读书有味”单元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因家贫买不起书而躲在书店内偷偷读书的经历。这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文中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写表现儿时对读书的渴求,对知识的热爱。在窃读中作者品尝了人情的冷暖,感受到了被人关心爱护的温暖,使小时候因受屈辱而产生的对人间的仇恨荡然无存。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文化阅读必然涉及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当代语文所说的文本解读。虽然解读的理论很多,如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等。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传统的“作家-作品”式的知人论文,还是“文本-读者”式的互动重构,都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符合文化基因的精神指向。  文化基因才是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文化基因体现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文化认知方式与文化表达方式。文化解读,是用相同的方式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唐代韩愈的著名论说文《师说》。关于此句之“者”的词性和意义,邓木辉老师和黄硕老师各执一词。邓老师撰文认为:“此类‘者’是代词,可译为‘的’‘的人’。”(《语文月刊》2020年第3期)黄老师撰文认为:“‘者’是语气词(助词),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语文月刊》2020年第8期)  笔者读后认为,黄老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查阅王力主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