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唐代韩愈的著名论说文《师说》。关于此句之“者”的词性和意义,邓木辉老师和黄硕老师各执一词。邓老师撰文认为:“此类‘者’是代词,可译为‘的’‘的人’。”(《语文月刊》2020年第3期)黄老师撰文认为:“‘者’是语气词(助词),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语文月刊》2020年第8期)
  笔者读后认为,黄老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查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版)可知,古代汉语“者”字作语气词,有下列四种用法。
  第一,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例如: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例(1)、例(2)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南冥”“陈胜”后面表示提顿。
  第二,语气词“者”字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表示提顿,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4)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例(3)、例(4)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有”字的宾语“冥海”“馮谖”后面表示提顿。
  第三,语气词“者”字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提顿。例如: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6)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例(5)、例(6)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提顿。
  第四,语气词“者”字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面表示提顿。例如: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8)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7)、例(8)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假设分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和结果分句“然而不胜”后面表示提顿。
  明乎此,经过比较,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既不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也不是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也不是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也不是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面,因此,这个“者”不是语气词(助词)。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者”也就不存在“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之说。
  那么,“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是什么呢?
  笔者读后认为,邓老师的观点是相对正确的,不过有待完善。
  诚然,古代汉语“者”字有一定的称代作用,能够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因此从马建忠开始,不少语法学家把古代汉语“者”字由助词归到代词中。
  不过,古代汉语“者”字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作为一个句子成分,因此不少语法学家又把古代汉语“者”字由代词细化到辅助性代词中。
  查阅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可知,古代汉语“者”字作辅助性代词,有下列两种作用。
  第一,辅助性代词“者”字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谓词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如:
  (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0)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11)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传》)
  (12)仲景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例(9)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分别放在动词“往”和“来”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往者”和“来者”分别作句子“往者不可谏”和“来者犹可追”的主语。例(10)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分别放在形容词“大”和“小”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大者”和“小者”分别作句子“大者王”和“小者侯”的主语。例(11)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谓词性词组——主谓词组“天下能为兵法”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天下能为兵法者”作句子的宾语。例(12)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谓词性词组——动宾词组“道桓文之事”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道桓文之事者”作句子的宾语。
  以上两例的辅助性代词“者”字,都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东西”等。
  第二,辅助性代词“者”字放在数词后面,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13)二者相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也。(《史记·游侠列传》)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例(13)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数词“二”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二者”有指代所提到的几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作用,“二者相讥”是说儒家和侠客两方面都受到韩非子的讥笑。例(14)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数词“二”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二者”有指代所提到的几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作用,“二者不可得兼”是说鱼和熊掌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以上两例的辅助性代词“者”字,都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样”“种”“类”“东西”等。
  明乎此,经过比较,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正是放在谓词性词组——偏正词组“生而知之”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生而知之者”作句子的宾语,因此,这个“者”是辅助性代词。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者”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等。   辅助性代词“者”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可以简单地译为“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古代汉语“勇者”,可以译为现代汉语“勇敢的”,也可以译为现代汉语“勇敢的人”,而古代汉语却不能说“勇者人”。
  总之,由解释“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要以语法界的共识为依据。但是,黄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毋庸讳言,关于古代汉语“者”字的词性和意义,语法界的认识有分歧之处。例如,关于“者”字放在时间词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认为它是语气词,表示提顿;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时候”。又例如,关于“者”字放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訂本)第一册认为它是语气词,表示提顿;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不过,关于古代汉语“者”字的词性和意义,语法界的认识也有统一之处。例如,关于“者”字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谓词性词组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认为它是特别的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等;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人”“的东西”等。此二者,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显然,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是辅助性代词(特别的指示代词),表示“的人”,是符合语法界的共识的。
  第二,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要以语法界的常识为依据。但是,黄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无可讳言,单句是单句,复句是复句。但是,同样无可讳言,单句可以组成复句,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例如,“大者王”是单句,“小者侯”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大者王,小者侯”的并列复句;反之亦然,“大者王,小者侯”是并列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大者王”和单句(分句)“小者侯”。又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单句,“是以后世无传焉”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的因果复句;反之亦然,“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因果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和单句(分句)“是以后世无传焉”。这些例子说明,字词典里的例句虽然是单句,但是结合上下文也可能是复句的分句,因此,这并不影响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
  再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表结果的分句在前,表原因的分句在后的因果复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表原因的分句在前,表结果的分句在后的因果复句。所以,它们的“者”字的词性和意义并不一样。
  显然,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单句,“孰能无惑”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因果复句;反之亦然,“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因果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和单句(分句)“孰能无惑”,是符合语法界的常识的。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现代汉语,或者是:“人(因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所以)谁能没有疑惑?”或者是:“人(因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所以)谁能没有疑惑?”
  [作者通联:安徽宿松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愈是写序文最多的一位,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被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誉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足见这篇赠序艺术成就之高了。而对比虚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甚至可以说,韩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叙写盘谷之美及其得名由来之后,作者随即引述了一大段李愿的话,其实是假托李愿之口,来写当时社会上三种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追求,对比
智慧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当解读的文本中出现智慧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时候。《母狼的智慧》是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被选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专题:狼”中,与蒲松龄的《狼》同处一专题。文中借一个老猎人之口,讲述了一头母狼是如何牺牲自己保护两头小狼的故事。文中母狼将小狼藏匿在骆驼粪中,然后自己将猎人引向远方并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了幼崽,彰显出一种智慧。在解读的过程中,课堂的前半段一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哪位教师不衷心拥护,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其实,让学生当堂达标,让课堂当堂见效就是一种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再学习的兴趣与内部动机,形成了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进而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同样也焕发出教师的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当堂见效的课理,教学目标要符合当堂达成的原则,教学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孰轻孰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堂是应该重教,还是重学,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联想到前几年方兴未艾的有效教学和近几年争论的高效教学,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评估曾奉为圭臬的经典教学体系和现正流行的各种时髦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语文课堂“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如何评估自以为之重点、难点是否转
《窃读记》是台湾“祖母级”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收在沪教版六年级上“读书有味”单元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因家贫买不起书而躲在书店内偷偷读书的经历。这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文中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写表现儿时对读书的渴求,对知识的热爱。在窃读中作者品尝了人情的冷暖,感受到了被人关心爱护的温暖,使小时候因受屈辱而产生的对人间的仇恨荡然无存。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文化阅读必然涉及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当代语文所说的文本解读。虽然解读的理论很多,如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等。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传统的“作家-作品”式的知人论文,还是“文本-读者”式的互动重构,都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符合文化基因的精神指向。  文化基因才是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文化基因体现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文化认知方式与文化表达方式。文化解读,是用相同的方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