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uy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教学方法:一、通过范读和为诗歌诵读选配音乐激发学习兴趣;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投影图片或播放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三、适当地创设竞答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四、通过教师对古诗词的娴熟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词鉴赏 教学引导 学习兴趣
  
  引导高中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他们的品格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同时也是高考的要求之一,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十分重要。而要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的课改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学生喜欢古诗词,二是在“喜欢”的基础上如何引導学生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去鉴赏古诗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喜欢”是前提,也是关键。但目前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还不理想,不少学生文言功底薄弱,在阅读古诗词时经常遇到障碍,进而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对鉴赏训练更是形成了畏惧心理。因此,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富有现实意义了。
  那么,如何创设具体有效的课堂情境,转变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以下介绍几种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方法:
  
  一、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进入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二是做好范读,三是为诗歌诵读选配恰当的音乐。
  (1)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是指诗词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诵读一首诗词的主要语调就是诵读基调。要诵读好诗词首先得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所以老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把握好诵读基调,再引导学生正确、优美的诵读,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得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范读就是示范诵读,分为教师范读和播放配乐录音范读,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言传身教”,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能很好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很多时候,教师的范读比单纯的播放录音朗读效果要得好。因为不少学生觉得录音是专家朗读的,要达到那样的水平很难,也比较抽象;而老师是学生亲近、信服甚至崇拜的对象,也是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有具体可仿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优雅的动作,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萌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播放配乐录音范读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再加上专业诵读者优美准确的朗读,也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随着范读进入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情况而定。比如,激情澎湃的男教师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或苏轼的《赤壁怀古》,能够很好地将诗中豪放的感情和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换成女老师效果就差些,有时还不如播放录音。而一般的女老师则更适合朗诵比较温柔缠绵的诗词,如李清照和柳永的词。
  (3)选择恰当的音乐来为学生的诵读制造气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词兴趣。“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音乐可以强化感情,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音乐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又使人在听的同时在脑海中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不过在选取音乐时应注意与诗歌的意境或感情保持相一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只要选用的乐曲得当,就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把一些已经谱成现代流行歌曲的古诗词播放给学生欣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更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和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投影图片或播放视频,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如诗如画”、“诗情画意”等,可见“诗”与“画”两者间的密切联系。诗歌的意境讲究“景以情合,情以景生”,而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意趣、意境,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把两者结合一起更是相得益彰。正如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基于这一点,读者可以借助于“诗景”,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但是,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太浅,所以还应该用绘画帮助他们理解和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平台投影图片,可以让学生借助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同时引发学习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讲《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时,就选取了某地元宵灯会和闹元宵放烟花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学生很容易就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出来。
  (2)播放视频能够充分利用声与色的美妙视听感受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讲杜甫的《登高》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学生就不理解了,南方的的秋天是秋高气爽,哪来的“风怒号”呢?尽管教师也介绍了这是发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地方,但学生们还是很难想象出诗人所写的特定的意境。如果找一些战争年代秋天的萧瑟的村落照片投影给学生看,再配上“怒号”的风声,那么学生就能容易地体验到诗中萧瑟的意境了。又如一位老师讲苏轼的《赤壁怀古》,对词中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进行讲解时,就播放了一段凶猛的海浪拍击岸边岩石的视频,非常具体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巨浪拍击岸边岩石产生无数雪白浪花的壮观的景象。这样,既使学生十分容易就理解该词豪放的风格,也增加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适当地创设竞答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是风华正茂的高中学生,他们是一个处于成年人边缘的群体,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只要能把这种表现欲望引导到学习上来,就能形成学习的兴趣。例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问全班学生:“我们以前读过王维的哪些诗?他的诗有什么特点?”知道的学生就会马上把以前学过的王维的诗及其特点回答出来,并感到很自豪。不知道的学生就会产生羡慕的情绪,从而促使所有的学生都在预习下一课时积极地搜集或复习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上课时能自我表现一番。同样道理,要是教师问:“这首诗第几句写得这么美,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知道的学生肯定会抢着回答,课后他们肯定会去探究下一课诗词的优美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从而自然地形成学习兴趣。
  
  四、教师对古诗词的娴熟的介绍也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一些优秀教师的古诗词公开课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大量与所授课文相关的学生学过或课外的诗句娴熟、流利地诵读出来,既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令学生折服:老师懂得的古诗词真多,原来学习古诗词这么好,我也应该多学点古诗词。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何任文,广东省揭东县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要问每一年高考最引人关注的题目,非占分数最高的作文莫属。为什么高考作文题会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笔者想除了它占的分数最高以外,还因为它最能够检测出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具有传承性、浪漫性、学术性的特点,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性中,可窥见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面对的“学院与市场”“审美与功利”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院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从建国到今天,全国的设计艺术院系从以前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个,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但鉴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成因,许多地方还亟待完善。  在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设计与工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与学生充分交流,适时开设文学名著阅读课,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升阅读质量等方法让美文深入人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美;阅读;作文    如果一定要给美下个定义的话,我想可以归纳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价值,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自由地显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
数学教学的主题性任务是培育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前提的。数学是一种图形化、符号化、抽象化的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具有启蒙和导向作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前提。  小学生对图画、色彩敏感,活泼
【摘 要】作者初次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一年下来,品尝了教学过程中诸多的酸甜苦辣,因此也有了很多体会和感慨,通过本文,希望给即将走上高三语文讲台的年轻教师一些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老师;高三;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新学年初,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与初一教工子弟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啼笑皆非,跨度这么大的教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尤其做为高三语文教学的新手,更是有点茫然不知所
【摘要】整体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法。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取文章的精髓。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整体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效率    一、整体阅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
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今天是“导学案”,明天又是“参与式”……且不说这五花八门的名词,单是這一个个的“新”理论就使人头昏脑胀、无暇顾及,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论了。但是课堂教学改革却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呢?其实,不管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最关键的还是人们思想的认识问题。  有人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对新型的5528改性氰酸酯树脂的介电性能、耐热性能、粘温特性和吸湿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528氰酸酯树脂具有良好工艺性能,适合于湿法预浸和热熔预浸,介电性能优异,介电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