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实约束及未来选择

来源 :经济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时期,我国畜牧业面临动物疫病频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资源短缺、环保政策趋严、科技创新及推广能力不强等现实约束,将对畜产品的有效供给造成一定影响。我国重要畜产品供给仍主要依靠国内解决,畜牧业在畜禽个体生产能力、畜产品有效产量、优质饲草资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对畜禽粪污消纳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今后畜牧业应汲取教训,区域布局决策不宜只考虑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不能片面专业化,应引导鼓励"种、养、加""产、加、销"等纵向一体化,在结构调整中必须统筹考虑生产效率和消费习惯,时刻不能放松对疫情防控的警惕。同时,要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明确政府与市场责任;明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边界,实现政策干预精准化;构建符合国情的畜牧政策法规体系,给予养殖者稳定的市场预期。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为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区域政策,力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优惠政策。本文将土地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反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土地融资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土地供应指标倾向落后地区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土地供应也有差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总体而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突出,转型尚未完成,表现为工农业生产率水平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区域间异质性发展等问题。借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和主要做法,我国应从产业结构升级、激发技术创新、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转型。
2019年12月7日,由《经济纵横》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旭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林光彬教授、复旦大学高帆教授、吉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刘岩处长参加会议。与会专家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展开讨论。
期刊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和国家制度的科学论述及中国实际国情,中国国家职能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逻辑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是从中国国家起源与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是在中国特殊的国家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从而体现了中国国家职能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制度逻辑。应当运用理论、历史与制度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国家职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科学阐明中国国家职能形成的基本逻辑,构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东方形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职能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
明政府在与藏族的茶马贸易活动中,建立了官营垄断体制。本文拟对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该体制内部的机构设置、经营管理、运作方式、方法等问题做一系统研究。
期刊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迈上新征程,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将发生阶段性变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国际经济变数增多,我国参与全球分工面临的挑战增大;二是突破国内需求规模瓶颈,产业结构呈高度化发展趋势;三是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产业链呈高级化发展趋势;四是新科技革命叠加渗透,产业数字化变革趋势加速;五是资源环境顶板效应凸显,产业绿色化转型趋势明显。步入新阶段,产业结构、模式和动力面临重大变革,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时代主基调,亟待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年动乱之后,曾一度被撤销的西北民院,“春风吹又生”,获得解放的民院老领导们,以新的恣态重建西北民院,第一个大动作即是在1978年10月组织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讨论会”,成为十年动乱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的第一声春雷。西北民院的领导和民间文艺学家们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民院50华诞之际,本刊特发北大陈真教授此文,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