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现在的教材改革、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里就此问题愿和同仁们商榷。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前提
  高素质的化学人才,来源于化学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出拔萃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具有:(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质量关。如果我们教师观念陈旧,总是运用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过去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来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学生是不会接受的。正是如此,有的教师发出感叹:现代学生不好管,对学化学不感兴趣,甚至厌恶。我们是否扪心自问,造成这种现象的症结在哪里,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因此我们要改变过时的不科学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2)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化学知识的急剧增长,了解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用化学知识来解答学生头脑中的好多疑问,如:什么是温室效应?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小花猫下面加热到2000℃高温,它为什么却安然无恙?小鸟为什么能在水中与鱼同乐等等。这样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另外对一些化学知识以外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知识,哲学。邓小平理论等人文知识以及计算机。因特网,教育学,心理学等都有所涉猎,有所研究。这样的教师才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懂得保护学生的个性和独创精神,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大有好处的。(3)注重自身形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职责就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如教师在做化学实验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忘我的敬业精神、教学中幽默诙谐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等,这些内在的人格与外在的行为,对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进行培养和提高,但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这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应根据化学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如:通过学习分子、原子、物质的结构,使学生懂得世界是物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使学生树立唯物观点,反对唯心观点;通过讲解镁带的燃烧、水通电分解、湿法炼铜、酸碱中和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讲解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变混浊,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又会变澄清,使学生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通过讲解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溶解-结晶等概念,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通过讲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如举世闻名的烧瓷器、制火药、造纸、湿法炼铜、“侯氏制碱法”的发明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而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决心和意志,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和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引导学生怎样组装试验装置,怎样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如我们在做H2还原CuO实验时,我们看到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同时试管口出现水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来是H2把CuO中的氧夺走的缘故,得出H2具有还原性这一重要化学性质。另外,我们也可以对该实验进一步改革,来加深学生对该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当试管中的CuO全部转化为cu时,我们先撤导气管,后撤酒精灯,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粉末由红色又逐渐变成黑色CuO)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成的Cu又与O2重新结合成CuO)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H2还原CuO的正确步骤为:氢——灯——灯——氢。
  化学科学品质是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属于非智力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学生学好化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上化学第一节课时,教师通过形象幽默地讲解和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把学生引进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诱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强调化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展示未来化学世界的前景,培养学生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学好化学的良好动机。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劳动技能。
  化学教育中的美育有本学科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设计的构思美、试验装置的布局美、实验现象的色彩美、通过化学反应塑造的自然美、合成新物质的创造美等。如桂林、张家界、宜昌等地的溶洞中,那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石笋石柱无不叫人拍手叫绝。另外,酸碱的通性和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体现出的规律美,犹如一组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回味无穷。
  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可通过课本中学到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来完成,从而体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如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以后,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把一些铁器上的铁锈除去以恢复原来的光亮和美观:学习了纯碱以后,让学生帮助家长做饭蒸馒头;学习了食盐以后,让学生亲自腌制咸菜,来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等。另外通过整理仪器、洗涤仪器等来培养学生热爱公物、热爱劳动的好思想、好品质。
  总之,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其他文献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举行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期刊
一、构建新的教学观念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存潜力,也是人思维的一种固有属性,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开发和训练。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这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而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突出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
一、功能指向  一是纠错功能,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类,查找原因,包括审题、关键字词、隐含条件、信息处理和分析、答题语言的组织与表述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二是补遗功能,对教学中的遗漏,以试题为载体加以完善:三是拓展功能,在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视野,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联系:四是提升功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归类,并在相关知识之间建构联系,总结一般规律,由一般到特
期刊
灯泡与充电电容器连成回路时,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了;灯泡与电源连成回路时,可以持续发光。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电源可以维持用电器两端有持续的电势差,而电容器不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期刊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而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中第一条就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
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的人才,它主要体现在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推理的能力,使用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在诸多能力的培养中,创造能力是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教学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能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观念,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基础能
期刊
教学心境是教师和学生特有的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的、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心境外显于教师的神态举止和音容笑貌,教学心境影响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整个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授课过程具有良好心境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有情感,婉转动听,面部表情自然,常带微笑,手势表情适度,授课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低沉,郁闷,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