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方式和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的人才,它主要体现在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推理的能力,使用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在诸多能力的培养中,创造能力是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教学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能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观念,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历史上凡是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都伴随着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的出现,所以科学方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科学方法的隐性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隐蔽地发挥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但一般不提方法的名称,更不对这些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方法的内容、特点和操作过程讲清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
  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
  显性方式是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在学生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对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的思维方法,也可以从反复的隐性训练逐步过渡到显性教育:到高三年级还可以对科学方法做一些显性的整理和进一步的解释,并让学生在复习中反复运用。总之,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隐性起步、及时显性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
  2.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2.1 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反映,它本身是无方法可言的。但当教学引入这些概念并加以定义时,或研究概念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形成规律时,就需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去观察、去发现,这就体现为科学方法了。科学方法体现在具体的物理研究过程中,只有把过程充分而合理的展现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方法有什么特征、作用,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意义,去自觉地学习科学方法。如教库仑定律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会提出: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两带电体带电的多少、两带电体间的距离和两带电体间的媒质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因素怎么研究,有没有主次之分,猜想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这些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当最后还剩下电量和距离两个因素时,让学生考虑这两个因素对作用力的影响如何研究,并提出控制变量法。整个过程模拟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包含了猜想、理想化方法、控制变量等多种科学方法。
  2.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中学阶段,练习、考试、竞赛、小制作与小实验等活动不仅依赖于知识,而且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思维操作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择取和提炼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教育因素。只有通过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方法,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教师应明确地说明物理科学方法的作用、适用范围以及应用原理和步骤,让学生模仿、操作并加以体会,在运用中掌握科学方法。如阳光透过树荫的缝隙在地面留下一个个圆形光斑,如果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L,并测得光斑直径为d,树高为h,试估算太阳圆面的直径D。本题除了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外,还需要通过抽象和概括建立理想化模型,然后采用近似手段提出D=(L-h)d/h≈L d/h(L垌h)。这里的抽象和概括、理想化和近似就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
  2.3 从物理实验程序的分析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自制的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所以实验也是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单就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即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这三个过程来分析,其每一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例如关于验证或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程序中,实验设计原理是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a跟F、M的定量关系:小车的加速度可以不直接测量,而是用比较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来确定加速度的大小。在实验操作中,为了减少误差,可运用等效替代与平衡的思想方法,使小车运动的轨道略微倾斜以平衡摩擦力:采取近似的方法,使盘和砝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以此把盘和砝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运用图像方法,恰当选择纵轴和横轴表示的物理量,以及将被测量作某种更换(横轴以1/M表示),使这图线反映的物理意义和结论更形象、更直观。对学生实验而言,由于学生几乎完成在自身手脑并用中历经其各个过程,因此在现有学生实验的基本程序中,分析和择取其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也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好策略。
  2.4 在介绍物理学史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涉及到几十位物理学家,他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学史上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又一策略。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过:牛顿由苹果下落得到灵感,猜想处于更高处的月亮是否也和苹果一样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再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天体运动,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和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进行类比,从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并把它推广到所有的物体之间。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实质上就是多种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又如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为了验证卢瑟福的猜测——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产生新粒子,不辞劳苦地拍摄了两万多张该实验的云室照片,终于从40多万条α粒子的径迹中发现8条分叉,从而证实了卢瑟福的猜测。这里又让学生看到科学先辈是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探索,才一步一步的认识到物理世界的奥秘。他们对真理的渴望,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为真理献身的优秀品质,对学生是极富感染力的学习榜样。
  科学方法教育虽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不解决具体的知识问题,但能训练出一种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气质,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些科学品质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学习科学方法可以使人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
期刊
高中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物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高中物理教育目标不侧重于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
期刊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举行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期刊
一、构建新的教学观念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存潜力,也是人思维的一种固有属性,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开发和训练。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这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而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突出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
一、功能指向  一是纠错功能,把学生试卷中的错误归类,查找原因,包括审题、关键字词、隐含条件、信息处理和分析、答题语言的组织与表述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二是补遗功能,对教学中的遗漏,以试题为载体加以完善:三是拓展功能,在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视野,建立更为广泛的知识联系:四是提升功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归类,并在相关知识之间建构联系,总结一般规律,由一般到特
期刊
灯泡与充电电容器连成回路时,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了;灯泡与电源连成回路时,可以持续发光。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电源可以维持用电器两端有持续的电势差,而电容器不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期刊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而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中第一条就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