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复合处置标记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jhk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共同语中,处置标记从古至今都是单音节语素,但在汉语方言中却存在大量双音节的处置标记,而且大多是由单音节处置标记与其他语素复合而成.本文讨论了汉语方言复合处置标记的地理分布、结构类型及产生机制.
其他文献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收汉字300个,覆盖音节272个,生成词语505个.通过对该表所收词语的分析,可以概括出最低入门等级所涉363个语素和396项语素义.这些语素中,有132个可以单独成词的单用语素,130个作为复合词构词语素的黏着语素,134个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的自由语素.从语素义来看,语素单义有254项,语素多义有50项.基于这样的调查分析,建议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入门级汉语词汇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素,结合语素的构词能力和语素意义,分别采取整词教学和语素教学的方式,
湖北作为古代楚国的中心,孕育了丰富的口头文化.全面科学地采录整理湖北的口头文化,对于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学术研究的推进,对于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湖北口头文化采录整理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内容与目标、思路与方法、重点与特色.
“问题是”在话语中具有语篇组织和言者态度功能,其话语标记化既不符合典型的语法化过程,也不符合典型的词汇化过程,而是基于征派这一认知 交际机制.“问题”作为外壳名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为“问题是”的征派提供了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其句法功能和话语功能通过征派机制联系在一起,在话语情景中被重新定义为具有语篇组织和言者态度功能的惯用性接入语——话语标记.
真诗一词作为抽象的词语,它落定在具体的诗学问题、文学事件之中,不断被重复、被改变、补填充,逐渐演化成为特定的术语.明代中后期,人们围绕真诗一词建构了诸多诗学命题.其中,李梦阳的真诗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诗集自序》中厘定了“民诗”“士诗”之时与史,建构起完备的理论框架,以论证诗之真与情之真的对等的关系.李梦阳提出的“真诗乃在民间”这一论题在诗坛激起了热烈的反响.李濂等人在复述这一命题时,他们直接将诗与真、情与真的关系作为无须论证的前提和要件,作为具有先验性的理论基点,强化了真诗一词在明代诗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直以来,对于甲骨文中的“亚”字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亚”形是否表达同一个含义,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也导致了“亚”字的初始义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亚”字与“亚”形进行区分,进而梳理从殷商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再到《说文解字》小篆中“亚”字所呈现的所有含义,分析探讨“亚”字义项的变化引申过程,最终得出一个推论——“亚”字本义或是天地之“地”,也就是古人对于世界处于天圆地方的认知时,造出的一个表达“大地”含义的字.从这个义项展开代入,关于殷商时期的宗庙明堂的平面亚形,殷商大墓出土呈现的“亚”字形,以及后来关于爵
美国著名童话学家齐普斯作为西方童话研究的集大成者,基于社会历史视角建构了独特的当代童话理论体系.齐普斯从“童话”的西方文化史语境中,厘清童话的口头传统以及从口头传统中汲取养分的文学传统,由此区分出口头民间故事和文学童话两个类型.进而提出“童话话语”概念,借鉴心理学和文化研究成果探究童话的本质,为童话的多元纵深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从日语引入“革命”一词,并将其推向广义.现代中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大众文学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艺界从城市到乡村流动后面临如何面对“民众”“农村”.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为人民”话语成为解放区权威性的文艺观念,民间文艺在这一话语的架构下呈现新样态:革命民间文艺成为人民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特性逐渐向“人民性”靠拢.1949年以后,文学成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形成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革命民间文艺因其独特的人
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分析了感叹句式“不要太……”的来源,并探讨了它在语言特区里从否定祈使句式发展到感叹句式的语法化过程.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伴随的是否定副词“不要”的语义消失和感叹标记“太”的语义强化和凸显.语言接触作为外在推动力,为感叹句式“不要太……”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基础.网络语言特区作为内在推动力,加速了“不要太……”语法化为感叹句式的演变进程,同时也为它在网络语言特区中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语用环境.
《爸爸的“可能”书》是美国最著名越战作家梯姆·奥布莱恩写给两个儿子的书信集,也被视为他的“封笔”之作.奥布莱恩向儿子叙述了自己的三次“转身”——因“单独媾和”失败而从学生到越战士兵、从士兵到全方位思考和书写越战的作家、从作家到洞悉美国“双重标准”的历史本质的父亲,并借此希望两个儿子在认识和理解自己“转身”意义的基础上吸取父亲的经验与教训,认清美国历史的本质逻辑,做一个有强烈历史批判意识和正义感的美国人.
本文从《南音三籁》的评语中筛选出对于通韵的论述,归纳为四类通韵.南曲通韵渐多,大概是受到方音、诗韵、词韵的影响以及部分作者用韵宽松这几个原因造成的.对于曲中通韵现象的认识,明代曲学家早有共识,在各自著作中留下了一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