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年轻(外一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很羡慕“永恒”,永恒的故事,永恒的爱情,永恒的记忆,你看她永远都不会老去,多好啊。就像有的人只活了二十五岁,却像是活了几个世纪,有的人活了一百岁,到死都在感慨自己白活一场。
  年轻真好啊,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仿佛有着无限的热情和精力去做一件不被所有人看好的事。可以随随便便说自己注定孤独一生,可以扬言说自己老了以后怎么怎么样,可以把一件无关痛痒的事说得让人心疼,可以年纪轻轻就感慨自己是个老年人,却泡着枸杞熬着夜在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

  你还年轻,别活得太庸俗了。
  最近社团纳新,在微信组纳了许多文艺青年,这群专注于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孩子,对电影的执着算是精确到了每一帧,也许是因为平时看多了营销号,看多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字,所以每每听到他们的讨论,我都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的公众号,蹭热点,写段子,毒鸡汤,情感故事,高科技,八卦丑闻,还有各种营销号,写着写着,想突然问自己一句:那是你内心的声音吗?
  也就是这几天吧,朋友跟我说,有个年轻作家去世了,一个很文艺的大叔,可能我不太了解他,但光是看到他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文艺到骨子里的人了,浑身充满了负能量和抑郁的气息,面对着墙发呆来度过自己的一天。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关于他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句话:三十岁之前要好好活着,毕竟三十岁之后,你就真的很想死了。
  对于三十岁,还有死这个字眼,说真的,虽然离得很远,但是却很怕。那天在巴塞电影里看到了缅怀他的文章,有一句话隐隐约约透露着他对这前半生的悔恨,大概就是写了一些商业化的作品,感觉像是用了几年时间丢了自己。
  丢了自己,确实没什么活下去的勇气了。如果说十八岁之前的自己是梦幻的,那我愿意说十八岁以后的自己是现实的。一线之隔,的的确确会让人看清很多东西。我很害怕跟风和盲目,却又发现有时候做的许多事情是不由人的,永恒这个字眼,怕是离我以及与我同龄的人越来越远了。
  三毛有一句话令我难忘:
  “我愿意慢慢化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化作泥土,化作大地,因为生命的层层面貌,只有这个最最贴近我心。”这算不算是所谓的初心呢,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这样写自己想写的文字多久,不问盈利,只是怕以后忘了自己。
  就算再丧,也要硬着头皮向前走。娱乐时代,不要娱乐了别人,也讓自己成了娱乐。
  年轻真好啊,是呀,年轻看上去真好。
  喝醉了敬你,没喝醉就敬自己
  夜色零落,蓝色的星光在远方颤抖。我总觉得那是心碎的预兆,仿佛听到了星星炸裂后的回响,就像被打碎的玻璃杯,你听,还真是可怜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过了这一关,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做了,然后感慨自己还太年轻,想要拼命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就在前几天,我乘坐的一趟地铁在行驶期间突然停住了,刚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看到周围人些许慌张和疑问的眼神,才发觉事情的不对。
  那一刻我真的头脑一片空白,打开手机发现只有百分之三的电量,想说好多话给好多人,却又无能为力,害怕再也见不到谁,害怕到忘记害怕。工作人员慌张跑来跑去的样子,让我觉得世界末日要来了一样。
  原来面对世界末日会这么坦然啊。
  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那岂不是什么都不怕了
  无所爱,不曾被爱,孑然一生,一片空白。
  夜风在天空中回旋吟唱,总以为抓住窗边的风铃就是抓住了飘摇的风,可惜风不属于任何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显得弥足珍贵。
  有人喜欢酒杯碰撞的声音,摇晃着里面的虚幻世界,仿佛这世上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短暂性地用酒精麻痹自己,眩晕的世界里住着一个天真的孩子,他想一口气说完所有的心里话,他想说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他说他的心上人还没有陪他看风景,他说他正在披上超人的披风去拯救世界。
  最后,他摇一摇头,说所有人都不懂他,所有人都戴着面具不愿摘下来。
  他一个人嘻嘻哈哈地笑着,其实喝醉的人,笑得越大声,就是哭得越难过,就越是残忍。消愁何必借酒呢,就算是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过了这一晚,不还是要面对现实吗,人呀,就是喜欢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只不过这个台阶过分温柔,让人无法抵抗。
  喝醉了敬你,愿你能看到褪去伪装后那个真正的我,愿你懂我欲言又止的难过,愿你不要打翻我的酒杯而是给我的心里照进一束光,愿你珍惜那个毫无防备的我,毕竟第二天,我还是会戴上自己的面具,孤独地前行着。
  没喝醉就敬自己吧,藏了太多的心事,连酒都不愿意拯救你,那就保持清醒,可以带上一丝孤独之上的优越感,一口气喝掉眼前的现实,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忽然想起西贝在《路人》里的诗句:想饮一些酒,让灵魂失重,好被风吹走/可一想到终将是你的路人/便觉得,论为整个世界的路人/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
  最后一句话,“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希望你懂,又希望你不懂。
  浮光掠影中浮沉的灯红酒绿,黑白胶片中沉默的熟悉笑容,你是耀眼的黑白,掩盖了尘世中最明亮的光彩。这座城市到处都在闪着光芒,我一个人明晃晃地站在街头,等着所有的光都沉下来。
  刚刚听了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很喜欢,“我多么想成为你的鹿”。
  是啊,Iwanttobe yourdeer(dear).
  选自公众号“银河英雄传奇”
其他文献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
画面里,那些女孩安静地看着观众,明澈的瞳孔中没有哀伤,也没有欢乐;沉静的神情搭配着内敛的肢体造型,整个画廊都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精致幽静。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她们心中吟唱的空灵歌声,因为她们的眼眸,人们驻足于此。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一切,看透路人心中的无限怅怀。入夏,一个身着芭蕾舞裙的女孩形象悄然出现在里昂市的街头巷尾。她侧身背对观众,露出半个侧脸,眼眉低垂,亭亭如玉。随着她的出现,法国画家路易·特
只要在场的人中有一位还没有听过那个故事,母亲就会再讲一遍。家里有客人或家庭聚会时总是这样。我很乐意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支蜡烛的故事。她总是这样说,希望大家安静下来好让她开始讲。故事发生在她和我父亲婚后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去科西嘉岛度假。一个熟人借给他们一所海边的房子。在那里的第一天清晨,阴云密布,狂风呼啸,从卧室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地中海少见的回头浪正冲刷着砾石滩。母亲不但没有泄气,反而一路
我母亲维吉尼亚·拉芙兰·里基是一个特别聪明和有吸引力的女人。从她二十岁出头时拍摄的家庭录像带里可以看出,她个子娇小,长得很漂亮,温婉动人,颇具女人味。她有一张孩子般的小嘴,很像伊丽莎白·泰勒,鼻子平平常常,一双深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不知所措的眼神。很多年后,我快三十岁时,看到我收集的第一张原版乔治亚·欧姬芙的画,我所能想到的就是我母亲的双手。我的母亲并非一个特别可爱的女人。她自视高人一等,认为大多数
——陈纳德与陈香梅的爱情传奇。“时光一去不复还,命运对每一个人的安排都有说不出的奥妙。”在美国华盛顿“第30街1049号陈纳德楼”,90岁高龄的陈香梅身穿有蕾丝花边的桃红色便装,眉弯唇红,尽管早已是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尽管陈纳德已经去世58年,然而往事无法忘怀,在她心里,她是永远的“陈纳德夫人”。一同吃杯茶好吗?1943年,昆明的初冬温暖而清朗,那年陈香梅只有19岁,凭借出色的英语才能和良好的素质
读书的姿势无论如何变换,都令人感觉美好。无论是河畔、公园,还是灯下,无论闲散在家还是乘车外出,只要徜徉在让你痴迷的书中,你就会忽略眼前怡然自得的风景,会充耳不闻那婉转动听的鸟鸣,会无视周围的喧嚣和嘈杂,更会忘记时间正在你身边悄悄地溜走。我年轻时读书没有目的性,完全是凭兴趣。觉得这个世界无限大,有无穷无尽有意思的事情吸引着我无边无际的好奇心。那时候,精神食粮比物质还要缺乏,寻找到一本好书并不比吃到一
你是个好母亲吗?来,试试“美丽母亲心理测验”,看看你能够得几分。如果你怀疑半岁大的娃娃有鬼怪附身,所以你把她从十楼的窗口丢出去,或者把她塞在箱子里闷死(在纽约发生的)。如果,你一生气起来全身发抖,会情不自禁地拿香烟去烫小孩的腿;或者,六岁的小叮当不听你话,偷吃了巧克力,你就用铁箝把他的牙齿全敲下来(在台湾发生的),那么,你这个母亲的得分是负值的,也就是说,比零还低。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赶快去看精神科医
南北朝时北魏皇帝拓跋焘曾对他的头号智囊崔浩说:“卿宜尽忠规谏,勿有所隐。朕虽或时忿恚,不从卿言,然终久深思卿言也。”这话说得真诚,道出他的真实心态。直言规谏,终究逆耳,不像歌功颂德那么好听。“或时忿恚”,也是人之常情,说是“闻过则喜”,未免夸大其词。能够“深思卿言”,已经不错了。如果说,崔浩的“尽忠规谏”,主要是献计献策,那么,尚书令古弼的“尽忠规谏”,则重在拾遗补缺,专门针对“朕”的不足与过失。
天桥像是故都的平民游艺场,有钱人可以逛一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无钱的也可以东荡西眺,在人群儿里,挤来挤去;如果不怕挨骂,各杂耍场子里都可白瞧白看,要钱时扬长一走。天桥儿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雨无阻,老是那么热闹,无形中养活多少人。拿杂耍部分说,这里有“八大怪”,遐迩知名,成了“平地扣烙饼”阶层的杰出人物。第一怪“大金牙”,是拉洋片的。旁的洋片,都是一尺二的相片,装玻璃框,有名胜,有戏出,分上中下三层
最近在同一位朋友的闲谈中,聊到对鲁迅笔下人物阿Q的称呼。朋友说,阿Q这个人物,在演出中应该称呼为“阿贵”或“阿桂”吧,总之按照“a gui”来念吧,不然中国人听不懂,电影《阿Q正传》不就是这样处理的吗?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是的,这已经约定俗成了,变成理所当然:中国人哪有叫“阿Q”的?写在文章里没关系,真到了生活里,称呼这个人叫“阿Q”,未免有点奇怪。所以,电影《阿Q正传》直接叫“阿gui”,好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