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文化价值多元化已成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人才的重要任务,探讨思政理论课本身的“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为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生态。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生态;教学改革;路径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业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收效甚微。当前,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打造制造业优势,加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重塑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生态系统”内涵,了解构建“生态系统”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寻找搭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路径,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的内涵
所谓“生态系统”,原指特定环境下的生物及其环境的统称。它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邱柏生教授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说认为:“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我们可以将思政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受教育者可以被看成是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教师则是分解者;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神理念、价值观等可视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其他相关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和模式等)可以当成无机环境。在这一系统中,“生产者”能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分解者”则是连接“生产者”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因此,高职思政课“生态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教育教学环境创造的,一切能够让高职学生接受并认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他们关系的总和。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系统的主体,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下课就走的“甩手掌柜”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范式化书本语言和脱现实教学内容这种“复杂有机质”分解成可以被高职学生重新利用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实践实训、志愿活动或调查研究等多元化的、灵活的教育方式展开教学。
三、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教育的现实需求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颁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学科的指导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就是成果之一。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思想政治教育休息相关,密不可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高职学生众多课程中的一门非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它与学生的联系有限,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干预范围小、时间短,且不具备强制性。这些特点使得思政课为学生所传递的能量有限、影响有限。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因而在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中得不到保障,能量易丢失、不易转化。学生离开课堂,融入到更大的文化生态中,难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政课课堂所传输的能量损失,这就将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因此,结合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激发创意的环境,整合、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四、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路径
(一)改变观念,树立主体性思政生态系统教育指导思想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让学生被迫接受,以老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随着高职教学改革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做法早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因而,构建高职思政课“生态系统”首先就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硬灌输观念和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主动接受教育的权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启发和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创设情景,来调动他们学習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创造能力和感悟能力等能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反思、判断,做出自我总结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完善思政“生态系统”教育模式的内容、创新方法
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思政“生态系统”教育的模式,更应当充分培养、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确立和完善思政课“生态系统”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必须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要承认学生在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生活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帮助他们确立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需要作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而,除了在教材中系统地体现思政课“生态系统”教育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加各种课外读物,通过度网站、宣传栏、定期的竞赛评比活动等渠道加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校园的宣传力度。在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还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丰富的校内资源,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总之,高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以身作则,勤教育、多提醒,让学生在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具备正确的情感和行为。 (三)强化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情感的培育
伦理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身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它的实质是生态伦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我道德标准的一个心理过程。伦理道德认知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形成道德情感,产生正确行为行动的依据和动力。培育伦理道德情感首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伦理教育的认识,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伦理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逐步完善道德情感培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环境。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感情因素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过程,强调感情作用。最后,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让学生将情感转化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四)重视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生态系统”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在总结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手段和技能,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平常与学生交往与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提倡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必须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高扬生命价值,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育交流中应做到“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在点滴关爱和不断理解中去感染、净化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2]陈燕萍.挑战与应对:“校企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优化[J].学理论,2010(30).
[3]梁松峰,毛海霞,梁伯栋.多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生态[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高淑红.胡格教学模式:高职课堂教学生态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7(2).
[5]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5.
[6]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生态;教学改革;路径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业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收效甚微。当前,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打造制造业优势,加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重塑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生态系统”内涵,了解构建“生态系统”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寻找搭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路径,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的内涵
所谓“生态系统”,原指特定环境下的生物及其环境的统称。它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邱柏生教授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说认为:“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我们可以将思政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受教育者可以被看成是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教师则是分解者;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神理念、价值观等可视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其他相关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和模式等)可以当成无机环境。在这一系统中,“生产者”能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分解者”则是连接“生产者”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因此,高职思政课“生态系统”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教育教学环境创造的,一切能够让高职学生接受并认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他们关系的总和。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系统的主体,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下课就走的“甩手掌柜”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范式化书本语言和脱现实教学内容这种“复杂有机质”分解成可以被高职学生重新利用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实践实训、志愿活动或调查研究等多元化的、灵活的教育方式展开教学。
三、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教育的现实需求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颁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学科的指导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就是成果之一。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思想政治教育休息相关,密不可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高职学生众多课程中的一门非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它与学生的联系有限,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干预范围小、时间短,且不具备强制性。这些特点使得思政课为学生所传递的能量有限、影响有限。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因而在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中得不到保障,能量易丢失、不易转化。学生离开课堂,融入到更大的文化生态中,难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政课课堂所传输的能量损失,这就将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因此,结合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激发创意的环境,整合、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四、构建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系统”路径
(一)改变观念,树立主体性思政生态系统教育指导思想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让学生被迫接受,以老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转。随着高职教学改革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做法早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因而,构建高职思政课“生态系统”首先就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硬灌输观念和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主动接受教育的权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启发和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创设情景,来调动他们学習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创造能力和感悟能力等能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反思、判断,做出自我总结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完善思政“生态系统”教育模式的内容、创新方法
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思政“生态系统”教育的模式,更应当充分培养、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确立和完善思政课“生态系统”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必须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要承认学生在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生活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帮助他们确立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需要作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而,除了在教材中系统地体现思政课“生态系统”教育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增加各种课外读物,通过度网站、宣传栏、定期的竞赛评比活动等渠道加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校园的宣传力度。在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还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丰富的校内资源,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总之,高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以身作则,勤教育、多提醒,让学生在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具备正确的情感和行为。 (三)强化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情感的培育
伦理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身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它的实质是生态伦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我道德标准的一个心理过程。伦理道德认知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形成道德情感,产生正确行为行动的依据和动力。培育伦理道德情感首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伦理教育的认识,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伦理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逐步完善道德情感培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环境。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感情因素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过程,强调感情作用。最后,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让学生将情感转化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四)重视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生态系统”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在总结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手段和技能,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平常与学生交往与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提倡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必须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高扬生命价值,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育交流中应做到“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在点滴关爱和不断理解中去感染、净化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2]陈燕萍.挑战与应对:“校企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优化[J].学理论,2010(30).
[3]梁松峰,毛海霞,梁伯栋.多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生态[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高淑红.胡格教学模式:高职课堂教学生态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7(2).
[5]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5.
[6]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