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学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特征

来源 :语文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大堀寿夫的分类标准,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隐喻归纳为常规隐喻、一般隐喻、意象隐喻和诗性隐喻.在此基础上,本文发现这些爱情隐喻具有如下特点:(1)用于建构爱情的源域并不构成濑戸贤一所说的ST关系;(2)文学隐喻的陌生化通常依靠意象隐喻和诗性隐喻完成,常规隐喻和一般隐喻通常不具备陌生化特征.通过观察语料,本文认为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隐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其他文献
“体验式写作”是指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去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作文教学实践从情境中体验、从课外体验、从阅读中体验三个方面对体验式写作教学展开探讨.
在娄底方言中,“伢唧”“妹唧”既可以单独做称谓词分别指称男、女性,又可以和别的词组合.当与人名组合就会出现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常用于父母称呼孩子、长辈称呼晚辈以及同辈之间的调侃.称谓性别异化现象可以分为男性称谓女性化和女性称谓男性化,两者产生的共因可以归为双方亲密程度的影响,前者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封建思想残留和计划生育政策来分析;后者归因于文化意识形态、受教育程度以及隐喻机制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称谓词“X伢/妹唧”性别异化现象将逐渐消失,一方面男、女性称谓词将“各司其职”,另一方面称谓
文章从语言习得、语言精通、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重庆市外地大学生的语言生活现状,并对影响重庆市外地大学生语言生活现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研究发现,普通话是重庆市外地大学生公共交际时的首选用语;不同方言区的外地大学生对重庆话的亲近程度不一样,长江沿线方言带的外地大学生在学习重庆话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外地大学生在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对重庆本地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很多重庆本地大学生在外地大学生的影响下,也逐渐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饮食文化著作.该书的整理本层出不穷,其中以中华书局本最为通行,但该书中仍存在不少舛误.本文选出其代表性的错误26条,包括讹文、脱文、衍文、句读、译注等,加以辨析,以促进该书的完善.
罗新通过徒步的方式,以空间为序,将发生在元代辇路上的往事和今天沿途的环境悉数呈现于《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罗新认为,通过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之旅,他实现了从“旅游者”到“旅行者”的转变,“我重新与人类同胞建立了链接”.此书为历史游记书写提供了成功范例,在旅行中持续关注现实,给当下的读书人诸多启迪.
《北京官话》改写自明代抱瓮老人《今古奇观》,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域外汉语教科书.本文以说书人的隐现为线索,从历史性的继承和共时性的改写两方面,探究《北京官话》在改写过程中体现一系列叙事语言的变化.其中说书人的现身体现在金国璞对说书叙事传统的继承上,说书人的隐身体现在金国璞在改写时去说书化的表现.研究发现,两个文本在叙事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显现出金国璞对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是继承与去说书化并存的改写态度,突显了旗人汉语的特点,印证了旗人汉语在白话小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结构对称语义不对称的“大十名”与“小十名”构成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十名”结构,该结构相对于对称性配对结构而言是非典型现象,有其特定的成立条件.条件之一是“大/小”在量的属性上从表示量的幅度引发出表示量的端点;条件之二是“大/小”分别以客观量度义和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或均以主观评价义与名词搭配.当“大/小”修饰称谓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等带有极端等级性特征的名词时,产生主观评价义.揭示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十名”结构的准入条件,有助于深化汉语核心形容词“大/小”的语义研究.
采用张灏的幽暗意识理论对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进行解读并发现亨伯特(们)人性中的黑暗势力与生俱来.其根深蒂固的特性要求人们对其加以警觉,从而避免堕入黑暗.各种儿童虐待的现实数据表明儿童虐待和忽视儿童虐待长期并普遍存在,它要求各国在法律层面对儿童加以保护,要求教育者对儿童加强教育,使其学会自我保护,也要求家庭对儿童更加关心和爱护,也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不仅要直视幽暗,还要克服幽暗,让洛丽塔的悲剧不再上演.
在古代正史、地方志、类书、政书中,几乎都开辟有汇聚灾害史料的专区.正史一般命名为五行志、灵征志、灾异志;地方志则名之为祥异、灾异、祥祲、禨祥、灾祥等;类书中一般会设立灾异部、咎征部、庶征典、荒政部;政书中则开设灾祥略、物异考、祥异、瑞异、荒政等部,集中记录了各种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破坏程度以及救灾措施、灾害思想等.这是古代学者对于灾害文献的重要整理成果,也为我们后世研究整理灾害史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文心雕龙·丽辞》“刻形镂法”之义,学者所释多误.实则“形”“法”二词同义,均指形象、形貌、法象,并具有相同的词义引申分化规律和轨迹;“刻形镂法”指绘画人、物形象和在刀剑等器具上刻镂图案、纹饰,用以比喻文章写作崇尚丽藻,讲求文辞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