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但是,格莱斯同时又指出,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的,有时说话一方可能说谎而违反合作原则,有时说话人可能出于礼貌或语境需要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时听话人就得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层意义,也就是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说话人总的来说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只是故意违反了其中的某项准则,从而让受话人推导这句话的语用含义。例如:
(1)A: 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 I was feeling hungry.
如果只从话语表面来看,B句似乎答非所问,但听话人通过语用含义去理解,这句话显然是说:我刚才很饿,所以把你的巧克力吃了。那么这个对话译成汉语怎么译?这就牵扯到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问题,是把原文中的话语隐含直译到译文中,还是把隐含在译文中明说?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直译为:
A: 我那盒巧克力哪去了?
B: 我那会儿饿了。
汉语读者看到译文自然也会推出B的语用含义,获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对话远非这么简单,这就是本文具体探讨的问题。
二、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格莱斯的几条会话准则。人们在谈话中是如何遵守合作原则,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呢?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质的准则: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了,特殊会话含义就是指谈话一方明显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从而迫使另一方推导出话语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这种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是把原文隐含直译到译文中,还是在译文中加以明说,已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钱冠连(1997)认为:“保留隐含就是保留文学的隐含,至于目的语读者能不能领悟这种隐含,不是作者的事,更不是译家的事,是读者审美能力的事……必须相信语境的力量,相信读者智力干涉的能力,他们自会解决问题。翻译家不能迁就审美能力低下的读者,他不懂,就让他不懂。不懂比取消文字甚至毁灭文学要好的多呀。”何自然(1997)则认为,原文的隐含是可以变为明说的。他说:“如果要减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困难,译者不妨以照顾译语文本化为主,或改变形象,或直接译出意图。”二位学者的观点都各有道理,但我们认为,是保留隐含还是把隐含变明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保留隐含不妨碍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就直译;否则就意译,把原文中的隐含义在译文中明说。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达到语用等效。例如我们在引言中举的例子(1)就可以直译。实际上,大多数特殊会话含义都是可以直译的。因为语言具有相通性,在语言交际中,英语和汉语都要遵循合作原则,对合作理论任何有意的违背都有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下面再举一些直译的例子:
(2)A: Where is my fish?
B: The cat looks happy.
A:我的鱼哪去了?
B:小猫看起来挺高兴的。
(3)A: 你怎么迟到了?
B: 百货大楼抓了一个小偷。
A: Why are you late?
B: A thief has been arrested in the department store.
(4)A: 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B: Well, the postman has come.
A:现在几点了?
B:哦,邮递员刚才来过。
(5)Aunt: 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ination?
Mother: 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has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姑姑:吉米的历史考得怎么样?
妈妈:噢,一点也不好。他们提问的历史事件是那可怜的孩子还没出生前所发生的。
(6)A: What did your sister buy at New York yesterday?
B: She bought a red dress,she bought a green dress, she bought a blue dress.
A:你姐姐昨天在纽约买了什么?
B:她买了红裙子,她买了绿裙子,她买了蓝裙子。(文中汉语译文均为笔者所译)
例(2)(3)(4)中B的回答从表面看与A的问话毫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但若细心根据语境则会得出其特殊会话含义分别为:小猫把鱼吃了;经过百货大楼时耽误时间了;我不知道现在的确切时间,但我能提供一些信息,使你从中推断出大约的时间来,那就是邮递员刚才来过了。例(5)中的mother故意违反了量方面的第二条准则,本来只需说“Oh, not at all well”,就行了,但她又加了一句,从话中听话人可以推导出特殊会话含义:母亲认为孩子的历史考试不好并不是孩子的过错。例(6)中的B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第三条:避免啰嗦,从而使人推导出他姐姐老爱买衣服,对此B很是不满。每个例子的相应译文也都把原文中的隐含直译到译文中。因为译文读者也能够利用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语言外语境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的特殊会话含义。
但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把原文中的隐含直译到译文中会由于文化信息的缺省而使原文的特殊会话含义在译文中消失,造成语用失效,译文读者就得不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这样一来,翻译就起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7)小张:喂,小陈,你和你女朋友关系怎么样了?
小陈:没说的,你就等着吃喜糖吧!
译文 1:Xiaozhang: Hi, Xiaochen,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girl friend?
Xiaochen: Needless to say. Please just wait to eat the candy.
在中国的婚俗中,有结婚请人吃喜糖的传统,久而久之,“吃喜糖”就意味着办喜事,结婚。小陈说“你就等着吃喜糖吧!”的真正目的是告诉小张他们快结婚了。中国人听这话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若像译文1那样把原文隐含直译到英语中,没有相应文化习俗的英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把原文中的隐含在译文中明说。请看译文2:
Xiaozhang: Hi,xiaochen,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girl friend?
Xiaochen: 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三、结语
对于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我们不能笼统地直译或是意译。若保留隐含不妨碍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就直译;否则就意译,把原文中的隐含义在译文中明说。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达到语用等效,也即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或艺术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胡作友 张小曼.意图性与语用翻译[J].学术界,2005,(6).
[5]陈琳.文化翻译中语用用意的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6).
(杜 文,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但是,格莱斯同时又指出,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的,有时说话一方可能说谎而违反合作原则,有时说话人可能出于礼貌或语境需要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时听话人就得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层意义,也就是特殊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说话人总的来说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只是故意违反了其中的某项准则,从而让受话人推导这句话的语用含义。例如:
(1)A: 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s?
B: I was feeling hungry.
如果只从话语表面来看,B句似乎答非所问,但听话人通过语用含义去理解,这句话显然是说:我刚才很饿,所以把你的巧克力吃了。那么这个对话译成汉语怎么译?这就牵扯到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问题,是把原文中的话语隐含直译到译文中,还是把隐含在译文中明说?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直译为:
A: 我那盒巧克力哪去了?
B: 我那会儿饿了。
汉语读者看到译文自然也会推出B的语用含义,获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对话远非这么简单,这就是本文具体探讨的问题。
二、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格莱斯的几条会话准则。人们在谈话中是如何遵守合作原则,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呢?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质的准则: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了,特殊会话含义就是指谈话一方明显或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从而迫使另一方推导出话语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这种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是把原文隐含直译到译文中,还是在译文中加以明说,已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钱冠连(1997)认为:“保留隐含就是保留文学的隐含,至于目的语读者能不能领悟这种隐含,不是作者的事,更不是译家的事,是读者审美能力的事……必须相信语境的力量,相信读者智力干涉的能力,他们自会解决问题。翻译家不能迁就审美能力低下的读者,他不懂,就让他不懂。不懂比取消文字甚至毁灭文学要好的多呀。”何自然(1997)则认为,原文的隐含是可以变为明说的。他说:“如果要减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困难,译者不妨以照顾译语文本化为主,或改变形象,或直接译出意图。”二位学者的观点都各有道理,但我们认为,是保留隐含还是把隐含变明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保留隐含不妨碍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就直译;否则就意译,把原文中的隐含义在译文中明说。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达到语用等效。例如我们在引言中举的例子(1)就可以直译。实际上,大多数特殊会话含义都是可以直译的。因为语言具有相通性,在语言交际中,英语和汉语都要遵循合作原则,对合作理论任何有意的违背都有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下面再举一些直译的例子:
(2)A: Where is my fish?
B: The cat looks happy.
A:我的鱼哪去了?
B:小猫看起来挺高兴的。
(3)A: 你怎么迟到了?
B: 百货大楼抓了一个小偷。
A: Why are you late?
B: A thief has been arrested in the department store.
(4)A: 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B: Well, the postman has come.
A:现在几点了?
B:哦,邮递员刚才来过。
(5)Aunt: 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ination?
Mother: 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has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姑姑:吉米的历史考得怎么样?
妈妈:噢,一点也不好。他们提问的历史事件是那可怜的孩子还没出生前所发生的。
(6)A: What did your sister buy at New York yesterday?
B: She bought a red dress,she bought a green dress, she bought a blue dress.
A:你姐姐昨天在纽约买了什么?
B:她买了红裙子,她买了绿裙子,她买了蓝裙子。(文中汉语译文均为笔者所译)
例(2)(3)(4)中B的回答从表面看与A的问话毫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但若细心根据语境则会得出其特殊会话含义分别为:小猫把鱼吃了;经过百货大楼时耽误时间了;我不知道现在的确切时间,但我能提供一些信息,使你从中推断出大约的时间来,那就是邮递员刚才来过了。例(5)中的mother故意违反了量方面的第二条准则,本来只需说“Oh, not at all well”,就行了,但她又加了一句,从话中听话人可以推导出特殊会话含义:母亲认为孩子的历史考试不好并不是孩子的过错。例(6)中的B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第三条:避免啰嗦,从而使人推导出他姐姐老爱买衣服,对此B很是不满。每个例子的相应译文也都把原文中的隐含直译到译文中。因为译文读者也能够利用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语言外语境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的特殊会话含义。
但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把原文中的隐含直译到译文中会由于文化信息的缺省而使原文的特殊会话含义在译文中消失,造成语用失效,译文读者就得不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这样一来,翻译就起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7)小张:喂,小陈,你和你女朋友关系怎么样了?
小陈:没说的,你就等着吃喜糖吧!
译文 1:Xiaozhang: Hi, Xiaochen,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girl friend?
Xiaochen: Needless to say. Please just wait to eat the candy.
在中国的婚俗中,有结婚请人吃喜糖的传统,久而久之,“吃喜糖”就意味着办喜事,结婚。小陈说“你就等着吃喜糖吧!”的真正目的是告诉小张他们快结婚了。中国人听这话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若像译文1那样把原文隐含直译到英语中,没有相应文化习俗的英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把原文中的隐含在译文中明说。请看译文2:
Xiaozhang: Hi,xiaochen,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girl friend?
Xiaochen: 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三、结语
对于特殊会话含义的翻译,我们不能笼统地直译或是意译。若保留隐含不妨碍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就直译;否则就意译,把原文中的隐含义在译文中明说。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达到语用等效,也即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或艺术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胡作友 张小曼.意图性与语用翻译[J].学术界,2005,(6).
[5]陈琳.文化翻译中语用用意的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6).
(杜 文,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