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在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之前一个月,西方就判断其将进行核爆试验,这是与西方长年对丰溪里核试验场的监视分不开的。
  丰溪里核试验场第三次试验场地建设
  朝鲜曾在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进行过两次核试验,这两次核试验都是在朝鲜成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进行的,这是朝目前唯一被证实的地下核试验基地。有消息称,朝鲜目前用于核试验的平洞式隧道有4条,其中两条在上两次核试验中已经使用,此次试验准备活动主要集中在试验场南部隧道,目前西方卫星已经发现了众多与试验相关的设施。
  核试隧道 外界发现的第三次核试验地点位于丰溪里核试验场南部,该隧道始建于2009年,其挖掘和配套设施一直严格保密。据推测,该隧道应该是平洞式试验坑道,笔直穿入山体,并向内延伸可能达2200米,在坑道终端建有较大核爆腔室和支坑道,用于最后组装核装置,并实施核爆,较大的腔室还可以减轻核爆带来的地震效应。2012年4月,韩国国防部发言人证实丰溪里核试验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地下坑道,与2006年和2009年朝鲜核试验的两条地下通道相邻。很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韩美研究所利用美国商业卫星遥感公司GeoEye卫星拍摄到了该试验地点的隧道活动情况,从当时照片上可以清晰看见隧道出入口,出入口西侧可见挖掘出来的土石堆,而且有矿车在洞口外活动。2012年9月,韩联社报道,该隧道遭洪水和台风袭击,地道入口处坍塌,通信和交通设施也遭破坏。到11月中旬修复工作已完成。此外,地下坑道入口11月中旬之后出现漏水现象,坑道内试验配套设施可能遭到~定程度破坏,但进入冬季后,该隧道活动逐渐转入正常,并出现活动频繁的迹象。
  指挥掩体 根据最新的丰溪里核试验场卫星影像,在试验隧道入口以北大约150米处,有一地下堡垒入口建筑,该地下堡垒内应该部署有控制核装置、管理采集测试数据以及与平壤当局保持通信的仪器,其还为所有试验区内的人员提供掩蔽,保护他们不会在爆炸超出预想情况下遭受碎片和泄露的有害气体的伤害。
  从历史卫星照片来看,这一地下堡垒建筑是在2005年以后建设的,2009年开掘和建设活动仍在进行,卫星影像显示有3辆工人通勤车经常出入这里。2012年4月的卫星照片已经清晰地显示出这一指挥掩体的入口建筑,其阴影表明入口背对隧道出入口,这可以防止预料之外的爆炸对掩体入口的冲击和破坏。掩体入口延伸到地面上有一方形建筑,很可能是通风口。从开掘出的岩石量可以看出,指挥掩体至少有90平方米大小,如果该建筑只有这么一个通风口,其应该从入口延伸到地下至少50米,而不是根据地面情况估计的10米。如果存在其它没有识别的隧道,指挥掩体内部会更大。在指挥掩体区上面分布了多个建筑或设施,这些附加建筑是通风系统或地震监测仪及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等。
  测试设备 核试验场的测试设备可分两类。一类用于监视核装置状态,并记录爆炸前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另一类用于监测核爆发生时的地震、放射性泄露及电磁辐射等环境参数。由于核装置数据测量要求非常精确,电缆传输的信号损耗和外部电磁干扰产生的误差都可能使其无法满足测量需要,因此前一类核装置测量仪器需要尽可能靠近核爆装置。卫星照片显示在丰溪里第三次核试验隧道入口处旁边,有一个20米长、10米宽的方形设施,很可能是两个标准集装箱型的方舱设备,其一部分是洞外记录设备,另一部分可能是洞内测量设备,也就是各种状态的传感器。由于需要使试验腔室和检测设备之间的电缆尽可能短以保持测量准确,需将其靠近洞口部署。这些设备将采集到的洞内数据处理后发送到控制中心。
  第二类设备主要设在指挥掩体上部,2012年11月和12月的卫星影像显示了指挥掩体区中的各种检测设备,在靠近指挥掩体入口的一片区域实际是指挥掩体上部的地面,依次布置了用于空气样本和放射性监视以及估计爆炸当量的地震仪。2012年11月的影像显示有一个4米见方的物体在堡垒顶部建筑区内,可能是通风口或者是安装特殊仪器的房子。朝鲜将这些设备制成可运输型的,便于这些设备在不同地方使用。实际上朝鲜常常用标准集装箱来运输火箭燃料储箱和部件。
  通信设施 由于核爆指令将由朝鲜领导层发出,因此与平壤保持通信至关重要。为此朝鲜很可能建立了以铜芯电缆或光纤电缆为核心的通信方式,以实现首都到试验场的远距离语音传送,这种方式既可靠又安全。可能由于2012年夏天和秋天的台风,或者其它技术原因导致通信线路被破坏,需要建立备份通信方式来保持可靠通信。为此朝鲜在该试验点部署了微波接力通信系统。
  从卫星影像上可看出,机动通信车已部署到位。靠近指挥掩体出口的地方有三辆方舱卡车平行停放,投射到地面的较长阴影显示天线车上的桅杆及桅杆顶的碟形天线已经竖起展开。从外观尺寸和部署方式看,这里部署的应该是俄罗斯R404或R414无线接力系统,R404无线接力系统在苏联的盟国中应用广泛,R414是其设备更新、能力更强的型号。其中,1辆卡车为天线车,携带桅杆和碟形天线;1辆卡车为电源车;1辆卡车装载通信设备方舱。值得注意的是,这套通信系统架设部署在了指挥掩体的入口附近,以确保掩体内的指挥部与外界的通信。实际上,这种无线接力系统由于其数据传送能力无法满足监视试验的要求,通常只担负语音通信的指挥控制保障。
  由于微波通常只能直线传播,因此为了确保指挥掩体入口处的通信车发送的信息能飞越山谷可靠传递,无线接力通道就必须在山谷中呈锯齿形蜿蜒前行,以回避大山的阻隔。为了完成16千米远的通往基站的通道,需要在多个山顶建立无线转发站。这些山顶站点始建于2009年,完成于2012年。转发站所在的山顶都被清理过,无线转发站的较高支架保证了每个无线接力节点之间可以建立清楚的直线通道。通过这些转发站,信号被送到位于丰溪里的军事或行政管理区入口的基站。
  丰溪里核试验场第三次核试验准备
  隧道维护 西方根据丰溪里核试验场南部隧道口的活动判断朝鲜在前几年就已开始核爆准备。当时从隧道中开掘出8000立方米土石方,覆盖面积4000平方米。2012年4月18日的卫星影像显示一列矿车在土石堆顶部,有不明设施在土石堆旁,当时被认为是准备将核装置和诊断设备放入试验腔室。并用堵塞材料和土石封堵隧道。从2012年3月中旬的土石堆影像对比可以看出这里活动频繁,每个影像中车辆、设施和不明物体都处于不同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9日和12月13日的卫星影像都显示靠近隧道入口处有流水出现,可能是排出的积水,也可能表明山体中的火山岩存在缝隙或碎裂。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会导致在核试验中释放放射性物质,国外将据此判断朝鲜核装置是否使用了高浓缩铀或钚。
  由于试验场区在12月13日被大雪覆盖,因此影像中积雪和融雪情况反映出试验场内人员的活动情况。在隧道口覆盖了帐篷的测试设备附近没有发现车辆痕迹,这可能有三个解释:一是所有试验的必要设备已经在隧道内到位,二是在12月第一周的雪后没有安装新仪器的活动,三是从覆盖区的右侧到隧道入口显示出了脚印,表明工人们在这两个区域之间活动。
  隧道封堵 隧道的封堵将成为判断试验准备进程的重要依据,2012年12月24目的卫星影像显示在指挥掩体附近有一处新材料堆,1月23日的影像表明土堆的大小明显缩小了。一般认为如果材料是用于堵塞隧道,就表明在为核爆进行准备。不过在2012年4月,西方根据试验隧道外的积土和搬运积土的矿车作出了朝鲜即将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预测,后来事实证明这一推断是错的。那么,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会在什么时候?
  朝鲜后续核试验时间分析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是在2月12日,这与西方的判断大体一致,西方主要是根据下面一些依据来分析朝鲜何时将进行核试验的。
  西方对朝鲜核活动的认识朝鲜在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进行过两次核试验,在这两次核试验之前朝鲜都进行了导弹火箭试射。2006年7月朝鲜进行了“大浦洞”2导弹试验,但导弹在发射40多秒后爆炸。2009年4月朝鲜进行了“银河”2发射,也以失败告终。此次试验消息源于2012年4月,即是依据朝鲜在2012年4月进行了首次“银河”3的发射,虽然这一推测是错的,但在2012年12月朝鲜再次发射“银河”3后,丰溪里试验场的种种迹象让西方再次推断朝鲜将进行核试验。
  朝鲜核试验准备种种迹象
  近期多幅卫星影像显示,该试验点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与核试验前的要求接近。一是通信转发车的部署说明这里的指挥通信得到了加强。朝鲜在指挥掩体入口处部署的这种通信转发车,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但其并不适合长期在室外部署和工作,只有在作战、演习时才会部署,这表明该试验场可能要实际运行。二是在行政管理区场坪上日渐减少的堆土材料,表明试验隧道可能在进行封堵作业,考虑到朝鲜试验隧道渗积水严重,一旦隧道封堵完成,试验就必须很快进行,否则潮湿和积水可能对核装置和监视核爆的各种传感器造成损害。三是行政区场坪上出现的列队仪式,说明官员视察核试验场频繁,这在偏远的山区不常见。
  针对士述迹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赫克博士称,目前所有核试验的前期准备已经完成,如果朝鲜决定进行第三次核试验,那么两周内就可实施。但应看到,朝鲜后续还将进行多少次核试验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场地准备问题,而取决于朝鲜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政治需要。
其他文献
近期,在经历了换档等风波以后,电影《芳华》终于上映。由于电影中有一段号称“一镜到底”、“花费巨大”的长镜头战斗场面,成为全片的焦点之一,对战争场面尤其是对那段几十年前的往事感兴趣的军迷们纷纷前往电影院,笔者也是其中之一,就网友引发热议的问题点评如下。◎ 电影中的爆炸场面比较多,不忍目睹  被莫名引爆的手榴弹  剧中的战斗场面起始于男主角刘峰所在的伐木连奉命承担运输任务。队伍行军的过程中一名士兵携行
新千年以来,随着俄经济复苏和启动俄军武器装备更新规划,俄军工因科研水平滞后和资金不到位等原因而延误交货,遭到俄军方投诉事件屡见不鲜,但被军方以“胡子工程”(指拖拖沓沓,不能按期完工,或做出来了,但留下很多后患,让后人收拾局面的工程)告上法庭,并遭巨额赔偿惩处的事件却很罕见。俄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最新装备的图-214R侦察机,就经历了一段“胡子工程”,其成功装备的背后一波三折。纳粹德国空军FW.189侦
一路劈波斩浪,一路沧海亮剑。2017年3月7日下午,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圆满完成远海训练任务返回三亚某军港。此次远海训练历时25个昼夜,航程8 000余海里,海军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长沙”舰、“海口”舰,综合补给舰“骆马湖”舰,搭载舰载直升机3架及特战队员数十名,在南海、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等海域排兵布阵,练兵备战。  “參训兵种全、带动兵力广,全程注重实战是这次远海训练的突出特点。”编队指挥员、南
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08年初的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注定了这个冬天比以往更寒冷  2008年的第一场雪对于中国南方许多地方的人们来说,似乎来得猛烈了一些,它没能带来快乐,却引发了对这场危机的深刻反思……  正当大陆还在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冷战”的时候,台湾民进党政府宣布将在大选之日进行“入联公投”。几乎与之同时,美国媒体爆出素有“冷战”潜艇之王称号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全部“调防”太
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厂2017年日历本上,首次公开了T-16装甲抢救车的照片。T-16是继T-14主战坦克、T-15步兵战车后,采用“阿玛塔”底盘的第三种车型。从图片上可以看到,T-14主战坦克的炮塔被拆除,更换成一个遥控武器站,配装一挺科尔德12.7毫米重机枪。起重机装在车体顶部右侧,前方有格栅装甲。车体前部装有液压推土铲/稳定铲。车体两侧和前部均有爆炸反应装甲,后部还有格栅装甲。T-16装甲抢救车
当苏联军方和政治局为了1160/A型航母讨价还价、争论不休的时候,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居然破天荒地同意了1153型工程,这是7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很显然,苏联军方提交了新的航母方案,来自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压力成为最好的借口。  北方设计局从1973年正式开始设计1153型核动力航母,美国“尼米兹”级再一次成为良好的参照物,V·安尼科耶夫是首席设计师。  因为苏联高层外行的干涉,技术指标不断
在马来西亚宣布失联的马航客机最终坠毁南印度洋后的数小时,美国即向澳大利亚海域派出装备有定位声呐系统的无人潜航器,以帮助寻找和打捞残骸。中国和澳大利亚通过黑匣子搜寻仪多次侦听到频率与黑匣子发信相似的脉冲信号,然而,它们与失联客机是否关联,最有效的做法是投入无人潜航器开展海底成像搜索。  无人潜航器成为这次事件中人们的一个关注点,其实它在军事上的应用也很广泛,可携带各种传感器和武器,能执行多样化军事支
2013年11月6日,“中程增程防空系统”(Medium Extend,edAir Defense System,MEADS)在美国白沙导弹靶场首次拦截了从大于120°方位来袭的两枚同步靶标。北约MEADS管理局总干事格雷戈里·基表示,MEADS系统是当今唯一能同时拦截两个相反方向目标的防空反导系统。目前,波兰希望购买该反导系统,并且已经制定了30亿~50亿美元的预算计划。MEADS系统未来将显著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耻辱的日子,是中国人的耻辱,也是全人类的耻辱。75年后的这天,中国海监编号为B-3837的运-12公务机与4艘海监船配合,首次实施了钓鱼岛海域的立体巡航。此举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特殊纪念,尽管有些沉重,毕竟让人感到了一些欣慰。时间过了不到一个月,日本媒体报道说,日本政府要求自卫队对中国公务机采取曳光弹警告射击。  鬼子的“曳
2015年12月12日上午,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合肥”舰入列命名及授旗仪式在三亚某军港隆重举行,标志着该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受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政委苗华委托,海军副政委王登平出席仪式并为“合肥”舰授旗、颁发命名证书。  “合肥”舰舷号174,是继“昆明”舰、“长沙”舰之后我国第三艘新一代052D型导弹驱逐舰,具有较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该舰官兵以舰为家强本领,勤学苦练钻研新装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