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漫谈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玲子 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学术部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曾在北京、长沙、澳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长沙、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地举办联展。作品和论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国画家》《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凤凰生活周刊》《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湖南卫视等多个频道作专题报道,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周玲子画集》。
  近年来,中国女性艺术成为颇引人关注的话题。女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正日益凸显她的魅力。女性艺术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多元世界的文化空间的构成。这种发展表明了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女性在男性依附下的美学价值取向的男性化。从史前至清末,女性艺术家屈指可数。性别、人身、经济等方面的依附使她们没有了公开受教育的机会,更没有独立创作交流的机会。这种依附的状态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审美眼光。人身依附地位导致了她们绘画风格上对男性的附和。她们运用男性创造的艺术模式进行创作,表现的也是男性的审美角度,这是女性艺术审美的男性化。
  2. 近代英雄主义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审美中性化。中国近代(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女性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女性艺术特性,如陆小曼、李青萍、何香凝等;也有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女作家张爱玲,女画家潘玉良、关紫兰等。当时中国艺术界思维逐渐活跃,创作技法也日益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作品并不是具备女性艺术特征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开始解放,英雄主义得到宣扬与崇拜。女性自身受社会大潮的影响,女性艺术呈现出中性特征,当时女性艺术家模仿男性以求表现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是抹去自然特征的女性艺术的中性化表现。如女画家程犁的作品《迎春》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号召,代表了当时最为广泛的审美眼光,也宣扬了一种男女同一的中性化审美格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是女性艺术发展的过渡期,中西艺术交流、学术展览增多,新的文化思潮的开始涌入。女艺术家对自我意识逐渐复苏,开始表现个人情感、思想,如女画家周思聪、王迎春、王玉珏等。
  3.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女性角度观察世界表达自我。随着女性意识的苏醒,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女性艺术”这一突出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式样,女性开始注重自我体验,从性别差异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一时期的女性也不再是处于一种被说、被写、被画、被赏的地位,她们反客为主,从自身出发去说、去写、去画、去赏……用她们的内心去建构一种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当代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女性独特的视角阐释世界,有了独立的精神指向。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显著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包容,女性的自我觉醒,使得女性艺术得到迅猛地发展。虽然女性肩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后代的重任,但是随着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女人已不再满足家庭的角色。这一时期美术院校招收女性学生,女性与男性一样受到了同等的教育机会,社会也渐渐接受了女性艺术。当然,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既不同于以往女性艺术,也与西方女权主义艺术存在很大差别,其自身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艺术对内心的关注。女性艺术家对女性自身的认识和研究,这促成了女性向内关注。女性艺术家选择创作主题,是为了寻找自身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女人的主题,更是一个“我”的主题。女性创作的作品,以自我为体验,将女人的成长、生活、情感、思维等进行描述与表达,充满了对生命的珍惜与怜爱。她们不再是画面中的人物,而是生活与意识的载体,是一种精神的指向。
  女性艺术家拥有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她们的天然资源——女性的身份。当女性把自我作为表现的主题时,作品沟通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完善着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她们往往选择以自己为中心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题材,更注重挖掘内心资源,从个人经验及至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这批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女性艺术家将自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表达,以个人经验进行艺术创作,以生命个体独立存在的体验来进行思考。如:女画家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显示了个人经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与困惑,真实表达了关于自我成长的个人叙述。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再是男性视觉里的女性,而是女性自己的直白、是畅快的真实的自我。寻找自我的价值所在,这将是女性艺术家表现的主题。
  2.女性艺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和生存问题的关注在女性艺术中十分普遍。女性对于生命的体验,其中的奥秘是男性永远不能了解的。女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分娩出的鲜美的婴儿,用脐带连接另一个从零开始的生命,用生命的乳汁喂养婴儿。这一切是自然的生命体验,也是女性所特有的体验。女性的母性与对生命的解读,使女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艺术观变得独特而新奇。女艺术家向京就在雕塑中多次以娃娃为主体,如《我的娃娃》《花裙子,洋娃娃》等。这种女性独特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生命的关注。
  女性艺术家关注的“生命”不仅是指具体某个人的生命,还泛指整个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等。女性艺术家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对生命的关切与表现是发自自然与本能的。表达生命主题是女性艺术家对于“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关注的起点。她们认为“女性之上更大话题是人性”。实际上,人性与人类生命本来就是两个互为依存的概念。女性艺术家以自己的艺术创作表现女性自身的题材,同时对于人类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女性艺术家从女性角度来对人性作一些解读,以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人性的永恒主题。女画家宋红的作品几乎单纯而直接地对照着她的即时情绪和感觉状态,或欢娱、或伤感、或压抑、或平和,从其选用的带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意象和强烈、鲜明的色调中一览无余。《育之花》《生之恐惧》等,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时期的感受记录。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动机是由个体导致的对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理解与思考。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不单考虑男性、女性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人的问题。   3.女性艺术对感性的偏重。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感性特征明显,她们倾向于描绘心中感受与切身经验。这种感性思维方式很大程度受其性别影响。女性艺术家更多的是凭本能与直觉创作,女人虽然不擅长于算计和斗战,但能靠本能和直觉来生活。本能与直觉也许在政治、商业、战争中很难占有优势,但是从事艺术创作却非常重要。一个音符,一个画面,一个动作,女性听从自己的内心感觉,用敏感的心去体会,把不起眼的瞬间感动转变成艺术创作。女性凭直觉与本能加上专业的技法,创作出属于自已内心的艺术作品。女性艺术家更多地是关注身边的一切,用纯净心体会生活,思考创作。如女歌手萨顶顶,她的作品来自内心,来自土地,来自民族远古的气息纯粹而感性。当然很多艺术作品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作品的珍贵所在便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女性很少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介入题材和把握主题,而是更注重艺术的感情特征,更注重直觉的、官能的呈现。作品更多孩童般的幻想,顺手牵羊的随意,意象模糊的非理性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理与心理感应。
  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事情,都会给艺术家很多的感受,都被描述成画面,没有宏大与高深的理性主题,更多的是情感与心绪颜色的表达。女性艺术家们常坦言其创作是因为“这么想就这么画了”。女性对世界生活的感受肯定是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有着更多的忧伤,更多的脆弱、敏感,那么多的新奇梦想和让人不安捉摸不定的情绪。男人用大脑逻辑来思维,女性用感情思考。
  4.女性艺术形式感的亲切。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或是其他形式,在媒介和形式上选择上多与其性别特征相符具有亲近感。如舞蹈家张丽萍的孔雀舞,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到极致。女雕塑家廖海英的软雕《亲情》《蒲公英》采用玻璃纤维、毛发等材料,在媒介选择上注重亲近感的同时,形式感也很柔美。女性艺术的创作在女性自定的心理范畴内,基本上多是温柔、亲切的,当然也有犀利、激烈的,这是部分女性艺术家的特点。
  中国的女性艺术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女性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有学术价值与学术探索的优秀作品,现在虽然得到一定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女性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美术现象,还应投入更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女性艺术面貌的独特性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正如女画家申玲所言:“作为一个女人所关注的,与男人关注的绝对是两个世界。”从关注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站在历史发展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关注女性艺术的发展有益于呈现中国艺术发展的丰富性。
  女性艺术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是中国艺术独具魅力的一面。女性自身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将打开生命构建的另一扇门,这将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数学阶段是2重要的阶段,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限于各种条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本文旨在对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探究具体的对策,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和对策  一、引言  初中数学是非常特殊的教学阶段,因为它不仅是升学考试的必修
【摘 要】作为学设计出身的人,十分自然想到“为谁设计”这一命题,这种于设计对象的思考是关乎设计如何定位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反思当下中国的设计现状,设计目标的定位是不是太过浅显而短视?假如将设计的目标提升一个层次,超越商业与资本的消费工具,是否可以留出一部分空间为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方式做一些有益的尝试?1  【关键词】设计 民生1 “民生”的概念  追本溯源,“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
本文以氧化葡萄糖杆菌右旋糖酐糊精酶(DDase)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建立了其分析和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氧化葡萄糖杆菌DDase培养基和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   1.应用细胞透性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