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学设计出身的人,十分自然想到“为谁设计”这一命题,这种于设计对象的思考是关乎设计如何定位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反思当下中国的设计现状,设计目标的定位是不是太过浅显而短视?假如将设计的目标提升一个层次,超越商业与资本的消费工具,是否可以留出一部分空间为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方式做一些有益的尝试?1
【关键词】设计 民生1 “民生”的概念
追本溯源,“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在这里是指百姓生活的意思,即人民生活在于勤劳,勤劳生活就不会出现匮乏。在这一语境下的“民生”与近代西方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民生”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以今天的时代来说,广义地理解,凡是与民众的生计有关的一切都属于“民生”的范畴。然而,民生概念更为切实的含义,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与生活状态,以及保证民众生存条件、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一般需求。
众所周知,自私有制出现以来,人类社会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在文字出现之前,史前文明阶段人类就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现成物或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了便于人类生存的工具以及为了美化生活的装饰品。文字产生之后,叙述历史的话语权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由于他们的自身利益要求,设计的焦点逐渐游离出日常生活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主导权造成的结构上的倾向性,人类的智慧向帝王将相的需求倾斜,设计或者说工艺也不例外。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文化始终存在两类趋向。一类是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是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另外一类是平民文化,即大众文化,具有平民性的品格、平民的精神、平民的世俗现代性等特点,现代世俗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平民文化。20世纪以来,社会话题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转向平民的文化诉求。
2 从“民生与设计的关系”谈起
事实上,设计本身就是为“人”的设计,“民生”的概念也是指向人,何以再谈“民生与设计”的联系?这或许涉及到设计与当下社会的关系,设计的定位与发展反映着深层的社会结构关系。在设计领域,谈民生一词就是将设计的对象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要求设计师不仅在涉足国家形象方面的“大设计”中有所作为,还要实实在在做一些改善多数人生活质量的“小设计”,设计师可以赋予设计美好的社会理想。
设计的本质亦即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从民生的角度去关注设计的行为与活动,就是将设计的目标定位在改善民众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基础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精神生活形态。这使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落脚点是社会,解决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一改过去局限在设计本体内的形式研究,是为多数人服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设计。事实上,适度合理的设计确实可以改善民生,不仅满足了普通人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对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坂茂在“活环境再造建筑的力量”研讨会主题发言中这样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物。但同时,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
将关怀民生的设计落到实处,要具体到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首先,从新观念、新技术与新材料入手,为设计的实现提供多种可能性,从概念的形成、到设计的过程、生产的成本、市场的营销到商业的消费都要关乎民众的利益,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才有真正有可能为民生而设计。设计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影响极广,它不是一种社会福利或者慈善行为,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实现双赢,通俗一点说,只有实现产品的“物美价廉”,才可能使大多数人从中受益。现代设计的创作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本位设计思想,现代设计产品应用需要适用于市场大众消费的口味。设计尽可能地将产品形式和实用方法的程序简单化、平民化,建立于“以民为本”的基础之上,才是为民众的切身利益考虑。
我们可以说,倡导民生设计就是倡导一种设计的价值观和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并且,这种理想不能是空想,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之中。那么,“民生设计”该如何作为?
从设计对象的角度,民生设计的对象无疑是大多数人,未必一定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设计才是关注民生的设计。设计师能认真的思考如何优化产品的性能、如何进行创新设计,就可以切实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实际上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好处。而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针对残障人士的“人性化”设计只徒有外表,实际上的功能却无法使用,似乎只是个噱头,不仅没有达到“人性化”设计的目标,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当倡导一种合理的设计观。在资本运作的诱惑下,一些设计师仅仅将眼光投向高端设计,这种观念和行为应当说是狭窄而短视的。就社会结构的分层而言,高收入者毕竟属少数人群,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不能都转向奢侈文化。其实,即使在帝王将相书写的历史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事实:留名青史的不是那些规模大、投资高的作品,而是那些能体现人类设计智慧,真正解决问题的设计成果。可以说,设计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大小之分。具体到设计行为中,即为一种适用的、经济的、美观的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典型的案例,是在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的,在极简主义审美思潮的影响下,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进一步简化生产造型,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而且价格适中的商品群。
最后,则是注重普遍的关怀,设计要解决问题也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普通使用者的尊重,对能力有缺陷的使用者也要给予同等的尊重。设计的态度应该是真诚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民生设计”仍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基于成本的原因,设计风格容易流于粗俗、缺乏趣味,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深层问题或许超出了“设计”所能及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日)坂茂:“可再生的住所——纸管建筑”.《住区》,2008.4.51-55页.
[2]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吕品田.《为民生而设计》.美术观察,2009(9).
[4]杭间.《设计“为人民服务”》.《读书》,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设计 民生1 “民生”的概念
追本溯源,“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在这里是指百姓生活的意思,即人民生活在于勤劳,勤劳生活就不会出现匮乏。在这一语境下的“民生”与近代西方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民生”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以今天的时代来说,广义地理解,凡是与民众的生计有关的一切都属于“民生”的范畴。然而,民生概念更为切实的含义,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与生活状态,以及保证民众生存条件、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一般需求。
众所周知,自私有制出现以来,人类社会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在文字出现之前,史前文明阶段人类就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现成物或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了便于人类生存的工具以及为了美化生活的装饰品。文字产生之后,叙述历史的话语权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由于他们的自身利益要求,设计的焦点逐渐游离出日常生活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主导权造成的结构上的倾向性,人类的智慧向帝王将相的需求倾斜,设计或者说工艺也不例外。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文化始终存在两类趋向。一类是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是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另外一类是平民文化,即大众文化,具有平民性的品格、平民的精神、平民的世俗现代性等特点,现代世俗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平民文化。20世纪以来,社会话题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转向平民的文化诉求。
2 从“民生与设计的关系”谈起
事实上,设计本身就是为“人”的设计,“民生”的概念也是指向人,何以再谈“民生与设计”的联系?这或许涉及到设计与当下社会的关系,设计的定位与发展反映着深层的社会结构关系。在设计领域,谈民生一词就是将设计的对象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要求设计师不仅在涉足国家形象方面的“大设计”中有所作为,还要实实在在做一些改善多数人生活质量的“小设计”,设计师可以赋予设计美好的社会理想。
设计的本质亦即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从民生的角度去关注设计的行为与活动,就是将设计的目标定位在改善民众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基础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精神生活形态。这使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落脚点是社会,解决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一改过去局限在设计本体内的形式研究,是为多数人服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设计。事实上,适度合理的设计确实可以改善民生,不仅满足了普通人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对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坂茂在“活环境再造建筑的力量”研讨会主题发言中这样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物。但同时,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
将关怀民生的设计落到实处,要具体到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首先,从新观念、新技术与新材料入手,为设计的实现提供多种可能性,从概念的形成、到设计的过程、生产的成本、市场的营销到商业的消费都要关乎民众的利益,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才有真正有可能为民生而设计。设计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影响极广,它不是一种社会福利或者慈善行为,解决问题的本质是实现双赢,通俗一点说,只有实现产品的“物美价廉”,才可能使大多数人从中受益。现代设计的创作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本位设计思想,现代设计产品应用需要适用于市场大众消费的口味。设计尽可能地将产品形式和实用方法的程序简单化、平民化,建立于“以民为本”的基础之上,才是为民众的切身利益考虑。
我们可以说,倡导民生设计就是倡导一种设计的价值观和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并且,这种理想不能是空想,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之中。那么,“民生设计”该如何作为?
从设计对象的角度,民生设计的对象无疑是大多数人,未必一定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设计才是关注民生的设计。设计师能认真的思考如何优化产品的性能、如何进行创新设计,就可以切实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实际上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好处。而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针对残障人士的“人性化”设计只徒有外表,实际上的功能却无法使用,似乎只是个噱头,不仅没有达到“人性化”设计的目标,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应当倡导一种合理的设计观。在资本运作的诱惑下,一些设计师仅仅将眼光投向高端设计,这种观念和行为应当说是狭窄而短视的。就社会结构的分层而言,高收入者毕竟属少数人群,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不能都转向奢侈文化。其实,即使在帝王将相书写的历史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事实:留名青史的不是那些规模大、投资高的作品,而是那些能体现人类设计智慧,真正解决问题的设计成果。可以说,设计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大小之分。具体到设计行为中,即为一种适用的、经济的、美观的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典型的案例,是在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的,在极简主义审美思潮的影响下,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进一步简化生产造型,制造出一批造型简洁、朴素而且价格适中的商品群。
最后,则是注重普遍的关怀,设计要解决问题也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普通使用者的尊重,对能力有缺陷的使用者也要给予同等的尊重。设计的态度应该是真诚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民生设计”仍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基于成本的原因,设计风格容易流于粗俗、缺乏趣味,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深层问题或许超出了“设计”所能及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日)坂茂:“可再生的住所——纸管建筑”.《住区》,2008.4.51-55页.
[2]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吕品田.《为民生而设计》.美术观察,2009(9).
[4]杭间.《设计“为人民服务”》.《读书》,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