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攻律”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活动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简介:为了适应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实战要求,使侦查审讯活动进一步规范化,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六大基本规律。经过大量的审讯实践,总结出了“六攻律”的基本对策和方法。心理误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心理限制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心理置换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意识经验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人格倾向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需要”理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六攻律”不仅能够规范审讯方法,减少审讯人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打击犯罪,有着很强的实战性。
  
  一、心理误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根据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活动中,隐瞒犯罪事实所產生的心理误区的特点,通过审讯人员向犯罪嫌疑人施加信息的影响,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一)错觉讯问法。审讯人员有意识设置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的认知误区,使犯罪嫌疑人产生被动的心理地位,形成内在的心理压力,产生供述认罪的心理动机。在这里犯罪嫌疑人对抗审讯的心理依据是侥幸心理。
  (二)结果讯问法。结果讯问法,就是把犯罪嫌疑人的认知、思维限制在犯罪行为结果的范围内展开攻击,不断的促使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的最大化,向供述动机方面的转化,达到供述犯罪事实的目的。审讯时跨越设定的前提,直接攻击犯罪的目标和犯罪的行为结果的方法。
  (三)假设存在讯问法。根据已经掌握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的逻辑关系,假使相联系的某一事件的存在,用客观逻辑联系的方法,直接对犯罪嫌疑人展开攻击,促使犯罪嫌疑人把客观的犯罪事实,与自己犯罪记忆中的心理事实进行确认,转化成为心理证据,达到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知的目的。
  (四)离间讯问法。主要是拨离犯罪嫌疑人与利害关系人的默契关系,摧毁他们的统一体。通常犯罪行为人在实施了犯罪以后,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犯罪证据,订立攻守同盟。这是犯罪嫌疑人赖以对抗的重要条件,一旦失去了这些条件,就会加大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反向动力,就会从对抗向供述方面转化。
  (五)“情感”托付讯问法。情感的实质是人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和阻碍作用。在审讯活动中,讯问人员所设置的情感符合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需求和某种满足,审讯人员便会获得信任,犯罪嫌疑人的对立情绪就会被克服。通常采取的方法有:改变对犯罪嫌疑人的称呼,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出理解同情,对其家庭状况的理解和关心等。有助于对犯罪嫌疑人的“特征状态”获得刺激反映,暴露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顾虑,进入犯罪嫌疑人内在的心理活动领域。
  (六)模拟情景讯问法。通过推理、研究、找出相似的犯罪情景,进行重复模拟,再现给犯罪嫌疑人,让犯罪嫌疑人进行复合认识,重现心理事实,达到客观事实与心理事实的确认,形成心理证据。通过在审讯的活动中,找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心理事实,在审讯人员的信息干扰,帮助犯罪嫌疑人将客观存在的犯罪事实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进行确认,使之达到供述认罪的目的。
  (七)间隔讯问法。根据心理实验表明,当个体处于某种特定的“空间间隔”或者“时间间隔”的环境时,会对个体产生某种新异的刺激。在此刺激的作用下,个体原来的某种反映不但没有因为“空间”或者“时间”间隔而终止,相反地这种心理活动的反映会愈加强烈。例如,当别人在窃窃私语的时候,然后用一只眼睛看着自己,那么你就会感觉到别人的窃窃私语与自己有关。这种现象叫做“间隔心理效应”。这种效应运用于审讯活动中能够增加犯罪嫌疑人对外来信息的吸人量。增加犯罪嫌疑人行为暴露的不安感和焦虑感,使其在焦虑困惑中暴露出犯罪的痕迹。
  
  二、心理限制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心理限制法就是通过控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思维的活动量,不让犯罪嫌疑人通过联想来解脱困境,使其调节控制系统失调,达到供述犯罪事实的目的。
  (一)矛盾讯问法。寻找供述矛盾,通过揭露谎言,逼其说明原因交代犯罪事实(通过揭露谎言达到心理限制的方法)
  (二)导谎法。犯罪嫌疑人在抗审的活动中,由于犯罪嫌疑人抗审的谎言意思单一、情节表达笼统,因为没有证明慌言的依据,明知犯罪嫌疑人在说谎,就是不能证明其说谎。审讯人员在无法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谎言的情况下,采取纵容、促使犯罪嫌疑人说慌,审讯人员故意把虚假的情节融合在某一犯罪的情节中,让犯罪嫌疑人继续编造谎言,扩大谎言的范围,最后达到揭露谎言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目的。
  (三)测谎(心理测试)的配合。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将测试结果直接告知犯罪嫌疑人,从而降低犯罪嫌疑人心理优势因素的供应量,达到对其心理限制的目的。
  (四)定向讯问法。通过表明对案件突破决心,以显示审讯人员的准确判断和强大力量,指出审讯人员会全力以赴,不查明犯罪事实决不罢休,达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暗示,直接攻击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三、心理置换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减少代价,使交换本身变成得与失的对照。社会交换理论也表现在违法犯罪的人的心理活动特点。这不仅更大范围的解释社会现象,还解释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心理特征。
  (一)事实置换法。是向犯罪嫌疑人推销一种观念,把审讯人员所需要的“东西”置换出来(审讯人员所需要的“东西”,就是交代犯罪事实)。置换规律就是用犯罪嫌疑人认为比交代犯罪事实更重要的东西,与犯罪嫌疑人进行交换,达到让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事实的目的。
  (二)亲情置换法。根据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亲情关系,这种关系会给“挚爱亲朋”带来受到惩罚的危害结果,为了避免对亲友造成的侵害,愿意放弃对抗的行为,在审讯活动中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亲情关系来置换犯罪事实,达到成功的目的。
  (三)求生置换法。通过评价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把犯罪嫌疑人推向绝境,然后让出一条生路,置死地而后生,逼其选择从轻从宽的结果来进行交换。这种方法是对那些犯罪涉案数额比较大、情节比较重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分析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帮助犯罪嫌疑人指出一条从轻从宽的路,使犯罪嫌疑人放弃对抗。
  (四)利弊置换法。设置利害关系,同时摆出两种相反的利益关系,让犯罪嫌疑人选择,进行权衡利弊的比较,最终的目的是让其选择有利的结果是——说实话对自己有利,以此放弃对抗选择供述。
  (五)观念置换法。犯罪嫌疑人在抗审的活动中,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心理认识,我们称之为“对抗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案件,所产生的“对抗观念”也不同。改变“对抗观念”是审讯活动的重要任务。转变的方法是,利用有利于转变意识行为事件,向犯罪嫌疑人施加信息影响,把犯罪嫌疑人的对抗观念置换出来。
  
  四、意识经验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根据人的意识存在的客观反映,人的意识经验形成了认识习惯,便有了经验反映规律,人的这种意识经验规律,能够为我们审讯犯罪嫌疑人提供可靠的利用条件。
  (一)惯性规律。由于人的生理特点和思维习惯的连续惯性,有的时候,人的语言是在意识状态下形成的,而有的时候,人的语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的,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是“口误”。“口误”是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愿意说出来的话而说出来了,这是因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语言的连续惯性,带出来的失误的语言。在审讯的活动中这种失误的语言就是我们攻击的目标。通常为了使犯罪嫌疑人多发“口误”,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夸夸其谈进行放任,帮助犯罪嫌疑人的潜意识活跃起来,引发“口误”便于审讯人员展开攻击。审讯人员应当注意设定连续惯性的条件,这种连续惯性的条件就是引发事件语言的内在联系, “口误”就象喷发的泉水撒泼出来。
  (二)粘连规律。顾名思义就是以粘贴相连的方法,使一个物品与另外的一个物品连接起来,粘贴在一起。从人的习惯上来看,人们总是喜欢把同类的物品放置在一起,借助于人们的这一习惯方法,我们为了找到犯罪嫌疑人隐藏起来的贵重物品,那么只需要找出犯罪嫌疑人另外的贵重物品,且需要找的贵重物品也就会被粘连出来了。
  (三)分解规律。由于案件的特点不同,特别是重大和特大案件,对犯罪嫌疑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大,如果让犯罪嫌疑人直接承认犯罪事实,其困难也是非常大的,有时根本就不可能。为了减轻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压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分解”。“分解法”是将某一完整的案件或者某一重、特大案件的情节分解开来,形成有着内在联系的案件的片断或者情节,逐步的一个片断一个情节的突破,待这些片断和情节都解决以后,整个案件的事实也就全部解决了。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是这种方法有利于对案件的突破。
  (四)经验规律。是利用犯罪嫌疑人在对实施犯罪的情景中的某些细节的记忆经验,让其犯罪的记忆经验在审讯人员信息的刺激下,通过潜意识的渠道自然地流露出来,真正吐出有悖于谎言的真实的犯罪情景。
  
  五、人格倾向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人格是人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在审讯的活动中,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人格差异的具体表现。犯罪嫌疑人的人格道德系数越大,供述动机的形成也越快。这就决定了对不同人格特质差异的犯罪嫌疑人应该有不同的审讯方法。
  (一)人格倾向讯问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了人的个体差异的五大特质因素,这种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个体交往中,更表现在特殊的审讯活动中即;有些人的个性谨小慎微,就比较适合用“慑”的办法。有些人脾气直,适合用“激”的方法,有的人狡猾多疑,就适合故布疑阵。在方法上就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动力心理结构倾向,通过摸清其心理支撑点,逐个逐条地击破其内心防线,最后再一举击破!
  (二)性别特征讯问法。女性犯罪嫌疑人由于生理上的特点,重“情”轻“理”,联想丰富,容易接受暗示。审讯活动的前半部分思维活跃,意志坚定,防守严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转入“疲劳”状态,其意志和情感的脆弱等特点就会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这时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一定的顺应性,趋利避害的选择比较积极,“儿女情长”是她心中的“天平”,审讯时注意利用这一突破口,女性容易产生激情状态,当她们处于激情状态的时候,不能正面迎战直接涉及审讯的主题,待对方激情状态过后,再迂回到主题上来。
  (三)特定对象讯问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被审讯人受审后,他们由于个人的理论水平较高,办事能力较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在交锋中往往显得能言善辩、步步为营、谨慎小心。对于这种人应注意尽量减少其“心理落差感”,应用婉转的语言满足其心理承受能力,尽力唤起其荣誉感,将其自尊、自负转化为交待的动力。
  
  六、“需要”理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
  
  心理学的动力理论观点认为;精神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三种需要,即生物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根源在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之中。审讯活动就是根据这一动力理论的观点,找出犯罪嫌疑人“需要”的规律,展开攻击取获犯罪事实。
  (一)反向挤对讯问法。由于人在处于极端的对立和激情状态的时候,遇到积极的对抗和行为阻碍时,会强化这种激情状态,尤其是在审讯的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处于极端的对立和激情状态的时候,审讯人员正面迎战,就会使审讯陷入僵局,俗话说;牛不喝水不能按头。那么在审讯活动中如何才能不按头使牛喝水?这就是应当给牛加大运动量、在牛的体外加火、升温,牛渴了自然要喝水。在审讯中不能强攻的时候,就要采取反向挤对的方法,达到使“牛”喝水的目的。通常采用“激将”、“离间”、“正话反说”的方法来反向挤对犯罪嫌疑人。
  (二)审托比对讯问法。人的心理的需要包括:荣誉感、同情感、平衡感和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等。尤其是审讯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对尊重感的需要,更为迫切,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者这种需要受到阻碍的时候,就会激发起内心的对抗反应,降低内心感性的评价。相反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激发起内心的顺应性。通常俗称的扮演红白脸,利用红脸与白脸的配合,来激发其内心感性的顺应性。审托比对讯问法就是根据这种方法,让一名审讯人员扮红脸,对犯罪嫌疑人训斥和否定,使其失去被尊重感,降低其内心感性的评价。然后再让另外一名审讯人员扮白脸,积极去满足犯罪嫌疑人对尊重感的需要,对犯罪嫌疑人持关怀态度,来激发其内心感性的一面,获得犯罪嫌疑人内心的顺应性。一审一托形成情感交流的落差,来顺应供述动机的需要。
  (三)调整品质讯问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受到赞美或者被高度评价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模仿的心理需要,并且努力地维护这种赞美和评价,这是一种假想的超我形象,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来源于一个“谎言”故事,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在教师送来的学生的名单中,随意的勾画了一些学生的名子,并且宣布这些被勾画的学生,将来必将大有出息,这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事隔一年之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发現他的预言已经成为事实,那些被勾画的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种虚拟的心理暗示,能够达到拔高人的思想境界,推动和维护“超我”的品质。在审讯活动中通过直接对犯罪嫌疑人的赞美,标定出优秀的品质,让犯罪嫌疑人效仿,达到让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目的。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检察院[233200]
  责任编辑:苗红环
其他文献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以下简称GB7258-2012)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中国机动车运行安全的“法典”,统一规划了中国整个机动车安全体系,是机动车安全设计最重
深盆气属于非常规能源矿产.鸡西盆地具备了深盆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即煤系、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强度大,气源丰富;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储层孔隙度平
为解决武汉某商业楼的基坑支护问题,通过对钢板桩加锚杆、钻孔灌注桩加锚杆、钻孔灌注桩加锚杆与放坡加CFG桩(Cement Fly-ash Gravel)相结合等支护方案的分析及论证,确定了钻
4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高检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张耕要求,继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位代表的建议和委员的提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成为继互联网、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后企业信息
近日。沛县检察院和公安局联合制定出台了《监所狱情动态分析会制度》对加强监管,排除隐患,确保监管场所安全无事故取得良好效果。该院驻所检察官积极与看守所协商建立了狱情分
电液位置伺服板簧实验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策略难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遗传算法,利用遗传算法强大的空间搜索能力,对模糊隶属
采用状态空间法,对多自由度非经典线性动力系统的振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系统位移主变量和速度主变量概念,给出了系统状态向量与位移主变量和速度主变量之间的关系.算例表明,
分析健将级运动员谢鹏和黄大镇青少年时期的训练、比赛及成长过程。结果显示:短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以双周期训练为宜,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以速度为核心,素质训练技术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于陷入局部极小的缺点,提出了动量化GA-BP算法,即对传统BP算法引入动量因子,以提高网络的收敛速度,并将其与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起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