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充我的舒适地带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opty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上中学,陌生的人际关系、陡然增大的知识难度、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慌,甚至形成孤僻、自卑、厌学等负面心理。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生活的变化,是心理教师在开学时首要选择的主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自创情景剧、手绘压力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压力;
  2. 通过现场压力游戏让学生认识压力的实质;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个性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找到解压的方法;
  4. 通过畅谈感悟、分享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而理性解决现实压力。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 什么是舒适地带?
  (一)情景剧导入,认识压力
  情景剧浓缩七年级学生一天的生活,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里有来自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各方面的压力,真实再现了学生的生活现状,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实录(节选)
  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情景剧。
  组长(学生饰演):小溪,你怎么又没有写完作业啊!我们组因为你被扣了多少分?拜托,别再拖累我们了!
  老师(学生饰演):小溪同学,你要加油啊,咱们班很多同学都在进步呢!
  爸爸(学生饰演):成绩说明一切,你现在的成绩能考得上重点高中吗?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
  旁白(学生饰演):这一夜,小溪无法学习……
  师: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请问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1:我看到了小溪因为压力而痛苦、木讷的表情。
  学生2:我看到了中国家长固有的思想观念——成绩说明一切,这种观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out了!
  学生3:我看到组长对小溪的歧视,这让她很孤独。
  学生4:我觉得老师对小溪的鼓励其实已经成为了她的压力。
  ……
  (二)手绘舒适地带图,了解压力
  课前做过“你是大巨人还是小矮人”的压力评估调查,课上要求学生在“极地图”中标出数据,连成图形,绘出“舒适地带图”。经过观察对比,学生了解了自己抗压能力的大小及需要扩充的地方。
  实录(节选)
  师:大家的发言可以总结为一个关健词:压力。我们不妨来了解我们自己身上有哪些压力,哪些压力大,哪些压力小。之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请同学们把调查表中的数据标在“极地图”的相应位置,再连成图形。
  师任选出两幅图(见下图)。
  师:让我们看看这两幅图,一个面积大,一个面积小,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1:说明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不同。
  学生2:圈小表示抗压能力小,圈大表示抗压能力大。
  师(小结):心理学将这个图形称为舒适地带图。舒适地带指人们在环境、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范围。压力在这个范围之内时,我们觉得很舒服、很安全。反之,压力超出这个范围,我们就会觉得很不安,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环节:为什么每人的舒适地带不一样?
  师生共做一分钟压力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明白人的抗压能力与个人意志有关,意志越强,他的舒适地带也就越大。
  实录(节选)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游戏——一分钟蹲起运动,动作要标准规范并在心里计数,如果实在不愿意坚持,可以放弃。
  师:请问你做到多少个蹲起运动时感觉累了?
  生1:我做到20个时就开始觉得累了。
  师:如果没有停下来,估计还可以做几个?
  生2:七八个吧。
  生3:做到20个时我也觉得累了,但是没有停下来,我想挑战自己,所以我坚持做到了40个。
  师:我们刚才做的游戏叫做“一分钟压力实验”,它是透视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压力实验。当你不觉得累时说明你处于舒适地带,当你开始觉得累时说明你处于舒适地带的边缘。如果怕累不再坚持了,那么你的舒适地带只会这么小;如果坚持下去,舒适地带就会被扩充。由此可见,舒适地带的大小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每个人的舒适地带自然就不一样了。
  第三环节:怎样扩充我的舒适地带?
  1. 分组研讨
  各组依据组内成员的舒适地带图,选出组内最需要提升抗压能力的组员,进行合作商讨,寻找扩充的办法。
  2. 展示成果,互动分享
  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最后选出集中反映了七年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的六个问题进行商讨(见下表)。
  实录(节选)
  展示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一个问题,并找到了三个应对方法。
  组员1: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因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组员2: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苦心,多反省自己。
  组员3:利用书信、QQ、留言板的方式,增强和父母的日常交流,向父母敞开心扉。
  ……
  第四环节:我将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压力?
  师: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勇敢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地带,提高抗压能力和适应力。相信大家在这节课里收获很多,让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1:我了解了自己哪些地方比其他同学薄弱,并知道怎样去扩充我的舒适地带。
  学生2:我不再恐惧压力,它让我更加坚强。
  学生3:我会尝试用同学们今天教给我的办法去与父母沟通。
  家长1:今天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换位思考,这是孩子们的呼声,也是对家长的要求。
  家长2:微软用补丁纠错,我们要用心理学纠错和引导生活,这样就能少走弯路。
  师(总结):“舒适地带”带领我们找到了缓解生活压力的方法,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如此我们才会更快乐、更从容。对于个人来说,压力不仅是生活的必然,更是必需。中学生的年龄和压力不匹配,但在今天的心理辅导活动中,你们展示出了直面压力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心理巨人”!
  【反思】
  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自我组织、对话反思、活动感悟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分析成因、积极行动。作为一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心理辅导课,在开放民主的交流中实现师生、生生、亲子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以及理性的思考,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学生对压力有了正确理解,了解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并确信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自我提升。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很多,以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人格中的“正能量”的无疑是一节好的辅导课。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习惯培养宜早不宜迟  许多孩子上学之后,习惯问题非常突出,家长很苦恼,因为纠正坏习惯极其艰难,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坏习惯形成之前,就将好习惯教给他。好习惯终身受益,我在家庭教育中将习惯摆在第一位。  故事分享:杳杳快乐的小学生活    女儿的六年小学生活,过得轻松、快乐。正是我本着“习惯决定未来”“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相对放松对学科成绩的要求,重视习惯和情商发
上海:“十二五”为青少年发展“规划”出更美好生活     4月10日正式发布的《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让青少年生活有更好憧憬”,将促进青少年在公民素养、身心健康、教育学习、就业创业、参与融合、维权及犯罪预防6个领域优先发展。其中,如何保障来沪青少年利益,推动沪籍青少年和来沪青少年的积极互动,使来沪青少年尽早融入社会?如何根据上述青少年人口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社会资源的合理布
解放桥小学在实施生活德育的过程中,致力于打造“用新理念,做小事情”的学校德育品牌,让校园时时弥漫着温馨的育人气息 。    给拖把安个家    走进解放桥小学,你会发现很多小秘密,比如,水池边有一个专门用来放置拖把(墩布)的“拖把池”,花坛的水泥台安置了供休息的木条凳,楼梯间安放着休闲椅,扶手上钉上了一些小木块……  其实,每个小秘密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就拿“拖把池”来说吧,别小瞧这件学校生活中的小
【摘要】对于新闻来说,新闻标题便是它的“眼睛”,是对本篇新闻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概括以及浓缩。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通过阅读新闻的标题,来选择相应的新闻进行了解。所以新闻标题制作的好坏,对于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有着直接影响。除此之外,读者在选择新闻阅读的时候有着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需要在瞬间便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就要求国家级或者地方级的报纸新闻标题要更加精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通过对国家级新闻以及地
林崇德: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就高校与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质的奠基,任何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都是一句空话。但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的是创新精神的
摘 要:隐性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教师是最大的隐性课程。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师需要增强身份意识和教育敏感性,不仅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发挥职业优势,把握工作细节,抓住教育契机,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阅读活动。而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更是英语学习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听说写等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基于此,通过阅读以及阅读问题设置,来帮助学生高效开展英语写作,就成了许多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设置;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曹开胜,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顺河初级中学。  在初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目标比较】    【课堂片段】  第一次教学  镜头一:“网络陷阱就是黄色网页、不法网友利用网络骗人!”  教学进行到第二个板块时,活动主题是“了
编者按:  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衡量,薄薄的一张中考试卷,的确难以承载其“重”。可没有了考试,德育就会更加“边缘化”。“两害相权取其轻”,考试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德育工作者不会怨天尤人,面对现实,同样可以作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各地的思想品德试卷,正力图以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旨归,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这一变化,不仅对学生考出好成绩有所帮助,更对其道德发展的有效引导
1999年,陈庆雯出任铁一中学校长。上任伊始,一直倡导人文情怀的她即提出,铁一中培养的学生要收获这些东西:理想和信念,科学思想和创新素养,完善人格和强健体魄。  这是看似平凡却超越平庸的目标。事实上,铁一中学的生源,在广州市并不是最好的。尽管如此,陈庆雯并不让教师带着学生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  她向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真正职责是什么?”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