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漂亮 死亦漂亮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书。当我终于读完它,合上书,闭上眼睛回想,映入头脑的,首先是完美完美又完美的女主人公崔雅。接着想起的,是贯穿全书的美好爱情。男主人公威尔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书评语写道:“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尔伯。”足见威尔伯之成就。一个传奇的机会,他在聚会上遇到了崔雅,两人一见钟情,似乎此生只为寻找对方。从他们相遇的刹那间,就注定永远不分离,整个过程只有一个神奇可以形容。
  崔雅美丽,热衷环保、灵修、宗教,吃素。多么纯洁!这两个人遇到一起,会进发怎样的光芒?就在他们准备结婚之时,崔雅检查出患了乳腺癌,喜剧转眼成悲剧,紧随而来的,是两人相伴,五年跋涉。我多想知道威尔伯如何用他的哲学、崔雅如何用她的美丽迎接这些苦难。对不起,崔雅那么智慧,无须用美丽做名片,但她的美又那么纯洁夺目!想起有人评价费雯丽的一句话:“她如此美丽,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的演技;她如此有演技,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美丽。”
  威尔伯将他的叙述和崔雅的日记穿插合奏,展示了两个平凡又不凡的人对抗灾难时(既来自疾病也来自自己)的精神交锋。
  身为癌病患者,我对他们关于疾病的隐喻的探讨深有同感,那章叫《被意义定罪》。只有病人,才会发现人们为疾病赋予了多少价值判断,比如淋病被视为道德上的疾病,使人背负沉重的枷锁。“社会眼中的病态,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坏性。”“当社会把某种疾病视为不好的或负向时,通常是因为恐惧或无知。”多么精辟!
  这本书好比一座高楼,有很多楼层,读者想在哪层探索就在哪层。有爱情,有生活,有治疗,有思考,有身、心、灵,还有各种宗教,后人本心理学、长青哲学等等。有不同积累的朋友,可以各取所需。而我,则要继续接下来的旅行。
  他们都是渊博的人,但过去他们的知识仅仅来自书本,这回却是从灾难中收获,算是生活实践。这时的思考,更浸染了人生的真实,不冷冰冰或是说空话。比如崔雅说,因为众生都在受苦,她觉得自己与众生深深相连。她将自己对于疾病的观点写成文章《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引起巨大反响。“我开始以更慈悲的心情面对那些生病的人,以更友善的态度来接触他们……”她指出,人们问“你为什么要选择得癌症”这样的问题,毫无助益,倒不如问“你要如何运用癌症来成长”。她这回真是成长了。
  崔雅经历了数次手术、放疗、化疗,试了许多方法,从正统到另类,很多时候还见到了前方的曙光,但是,还是没有阻拦住癌细胞转移不停。在一次次的较量中,似乎都是癌症占上风,这对主人公和读者,都太难了!崔雅和威尔伯也会恐惧,甚至彼此生恨,相互埋怨。他们记下了每一个细小的心思,愈发显示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这样的痛苦和哭泣,就是这样的埋怨和怀疑,让他们更加融合,更懂宽容,精神在苦难中不断提升。当这些插曲过去,他们依然坚持着,依然美丽着!不幸的是,癌细胞在崔雅身体里泛滥,让她在五年的拼搏后,累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是我见过的描写死亡最细致的文字,魂归之时,由风雨交加到霎时间四周寂静,看得我全身奔腾。崔雅一颦一笑一个思想的时刻,都让我爱上了她。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东西如此之多,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念,引领人们不要为一些世俗的蝇头小利所干扰,让心开怀地面对人生、死亡。世间要是多些这样美好的人和书,会和平许多。
  大陆版的审校者写,当他向朋友推荐此书时,他们会问崔雅病好了没有,当听到“崔雅还是去世了”的回答时,都失望地说:“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失望,而我,对他们的反应也失望。人们如何对待生,如何对待死,又期待什么样的奇迹?
  生病以后,我渐渐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感受人生,明白人生的意义,怎样活比活本身更重要。崔雅得到上帝的宠爱,在疾病中升华,活明白了,圆满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务。人们经常策划庆典像结婚、毕业、生日等等,我倒觉得,不如策划一下死日。崔雅是在众人的爱中安详死去的,没有一丝遗憾。她死得漂亮,风雨大作,天地为她送行!这样的死,有什么不好?她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书名是“超越死亡”,谁做到了?崔雅做到了。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狭隘界限!
  四十岁离去,太年轻了,但她获得的,比许多八十岁的人还多!她不需要我们给予她什么,相反,用自己的行动,带给我们一切!
  所以在感动崔雅之余,我们对于如何评判人生的价值,应该好好深思。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译者是胡因梦,就是那个美丽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才华横溢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当电影演员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将“茵”改成“因”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曾当过李敖三个月妻子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和我一样得过畸胎瘤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我心生碧波荡漾的因梦湖水。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一个好玩儿的故事。崔雅化疗时,威尔伯每天在病房间行走,他的大秃头让病人以为他也在化疗。看到威尔伯如此健壮,脚步如此轻盈,他们觉得这个化疗病人好猛!于是,威尔伯在行走间无意地鼓舞了全科的病人。哈哈!有趣!相信崔雅在天之灵看到这儿也会笑的。
  责任编辑/梅 香meixiang2@126,com
其他文献
问:每次回家,我总是会跟妈妈吵架,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我那倔强的性格,她的脾气也是一样,因此我们总吵架,关系时好时坏。我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我想妈妈一定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们谁也做不好。我该怎么办?  (云宝儿)  答:没有人喜欢吵架,即使是两个陌生的路人。但为什么总避免不了吵架呢?那是因为两个人都在期望着对方先让步而自己却毫不退让,于是,“停战”难以实现。你跟你妈妈也是这样,但你们毕竟不是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年级又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关键时期,所以,在此过程中,引入“班规”对学生实施管理,通过学生参与规则制订,引导学生落实规定,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成效,加强班级管理水平,促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分析当前小学生规则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班规”下的小学中年级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规则意识;班规;小学中年级;
作文题目  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竞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题目:我最好的朋友  要求:写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要用描写,并适当抒情和议论,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地
“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个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    2005年11月,由教育部、中国科协和香港周凯旋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活动中,胡永杰的参赛作品获二等奖。他和指导老师共同研究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利用植物色素作为电池的燃料,为生产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地在课堂,培养之道在过程。以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为基本框架,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问题导向——读思达”模式开展,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借助数学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培养,探索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关键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余文森教授指出:当前我们正从教育时代转向学习时代,从知识时代转向素
读书是快乐的。初中生世界是美丽的。  站在新年的阳台上,我几乎不假思索吐出了这两句话。此刻,我的正读初三的女儿还在睡梦中竭力享受看仿佛千年只一回的假日。  说真的,现在的读书有点不快乐。沉重的不只是书包,还有太多的厚望,簇拥看,呵护着。所有的一切,对当年的我们是难以企及的梦寐,而对今天的青春少年却是摆脱不了的尾随。  贫乏是痛苦的,但有时会催化热烈的渴望。看看天边的云,你会想到远方和未来的事业;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希望藉此推动同学们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同学们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大都设置了“名著阅读”考查题,这对加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下面提供一组2009年江苏各地的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题,来探究一下“名著阅读”题
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透过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语句。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句
2007年12月,国务院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近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中考热点内容之一。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山西太原)  2 古诗文名句填
使浮沉于法世的灵魂在震惊中得到洗涤,使可能堕落的精神获得一种向上奋进、珍惜生命的力量。中学生肖敬研究防治青少年自杀的故事  “是你让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让我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谢谢你。”  这是一名河南女孩给湖南省醴陵市醴泉高级中学学生肖敬发来的短信。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肖敬热心于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他通过网上论坛、热线电话和QQ聊天等方式,向人们宣传介绍预防自杀的知识;他自费拜访专家学者,写信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