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数学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服务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张颖老师在29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潜心钻研数学教育,立志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學数学教育服务。
张颖,中共党员,从教29年,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名教师培养对象,国培计划(2014)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部级“优课”评审专家,“省级骨干教师”指导教师,岭南师范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师。长年深入海岛、城乡学校指导教学,每年开展十余场小学数学专业培训。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主持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课题,曾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七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指导数十名教师获全国、省课堂教学及录像课竞赛一、二等奖。
一、实施素质教育,潜心教书育人
1989年师范毕业后,张老师到武汉市红旗村小学任教,第一个大循环教学,就指导了四名学生考入华师一附中、武汉市外国语学校。1995年,调入湛江开发区一小任教,兼任区小学数学教研员。2001年以全区竞争上岗最高分成绩聘为开发区一小副校长。2003年,她放弃了开发区优厚待遇,担任了湛江市首个省级课改实验区霞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以做义工的心态,引领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解读课标,研究课程,培训教师,转变课堂,服务学生。
(一)放眼未来,潜心钻研
90年代,基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张老师以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复习、预习、协作活动导学案,开展“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团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形式的“协作学习”实验。实验效果显著:学生会从教材目录入手联系新旧知识确定学习重、难点进行知识迁移;会独立思考、会讨论、会测评;会写质量分析,会反思;会为了达成团队目标而互助。实验班级的成绩超过了中心城区平均分最高的班级近3分;囊括全区参加省“育苗杯”竞赛和全国“奥数”全部一等奖;囊括全区升市二中指标。
1998年,张老师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撰写了《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获得广东省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省年会上宣读,得到李淑贤教授的高度赞赏。文中,她写道:“小学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未来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创造和适应力,开拓与实干精神,通用与复合素质,协作与和合态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学生的吸收和内化,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清自己培养者的地位,而不是以被动的受委托者和消极的信息传递者去行动;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尽心尽职,尊重学生,更要偏爱学困生;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判断事物,运用数学的方法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思想方法、良好的个性和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在校期间,张老师会在每节课的前两分钟拟定一个教育主题读一段短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公民意识慢慢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临之前,张老师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章,如《现代管理学在学科中的运用——小学五年级协作学习试验研究》《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儿童创造能力的早期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2001年,在《湛江教育》发表了湛江市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文章《喜读数学课程标准》,2002年在《广东教学报》发表了文章《面对数学新课程,你准备好了吗?》等。
(二)立足课堂,教书育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从1996年开始,张老师就主动探索自制课件、微课录像,使用“四机合一”开展课堂教学。在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操作实践—归纳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课中增加了“构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一新内容。此次教学展示获湛江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刊登在《广东教学研究》1998年第10期上。几年后,这种教学模式和增加的内容出现在新课程教科书中。
同年,她创造性设计并执教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户外实践课——《吸烟的危害》。该课被选为湛江市编撰的《健康教育》(实验教材)接受教育部审批的展示课,接待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一行,得到了杨司长的高度肯定,湛江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教材在全国得到推广。在杨司长的推介下,次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两千多人的“体健”考察团来到了她所在的学校现场观摩学习,学校成为推进“快乐体育园地”建设的示范单位。
1999年,张老师开展了“儿童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提出了“让儿童早过识字关,培养自学能力;大量阅读,培养广泛兴趣;正确回答儿童的提问,培养查找资料的习惯;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个性”的新观点,并在一年级开展“综合课”的实验研究。通过一年的实验对比发现,学生不仅在数学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识字量也达千字以上,能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远远超过对比班。
2000年,张老师接受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和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理论教学研究会的邀请,在“新世纪数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运用自制课件等信息技术执教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示范课。“十五”期间,执笔撰写的校本课题《以良好习惯养成为突破口,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第二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为广东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作示范课《24时记时法》,撰写的教学实践案例《给孩子一片发展的天空》在《小学数学教师》上发表,《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自主发展》在《广东教学研究》上发表。 二、开展课题研究,保障课改实验
2001年秋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2005年,张老师参加了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省级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学习不仅提升了张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更进一步升华了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了她的教师生涯。
2003年秋,根据上级要求,张老师放弃开发区优厚的工资待遇,调入收入只有原来三分之一的湛江市首个省级第一批课改实验区霞山区担任小学数学教研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和对教师的指导培训工作之中。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调入霞山区前的暑假,张老师开始对霞山区课改一年来的情况展开了调研:与实验教师交谈,倾听他们的苦、累和困惑。阅读首批120位教师的实验论文,发现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尚处在理论“鸿博”,实践“空虚”的层次。2003年9月2日,开展了首次全区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并对200多名实验教师进行全员问卷调查,分析全部有效问卷,并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报告。接下来,她走遍全区50间学校,深入乡村、海岛开展调研,了解课改实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针对实践中凸显的问题,张老师认识到培训和指导工作迫在眉睫。紧接着,她把工作重点放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和课堂教学指导上。根据学校的差异,分别对公办学校、农村学校、民办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讲座、教材分析、课例分析;组织优秀课例展示并送课下乡……
反思几个月的教研工作,尽管在培训、讲座、指导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平均分配到每位老师身上的时效只能算九牛一毛。一线教师仍然在迷茫中摸索而不得其法,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张老师认识到,仅靠教研部门的指导与培训,是远不能满足新教材实验的需要的。只有挖掘培训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校本研训”工作相结合,使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在参与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才能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003年12月,张老师提出并主持开展了“三位一体区域性校本研训模式及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2006年,该课题获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第一轮六年新教材实验完成并结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了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区域性“校本研训”网络;探索出了适合区域性开展的研训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形成了以“区教研会专业引领”,“区中心备课组同伴互助”,“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性校际合作下的校本研训模式,共同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惑;探索出了“以教材研究促进教师参与学习”,“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学会反思”,“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本次课题研究为霞山区小学数学教研会搭建了专业引领的平台,团结了区内精英力量指导全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为数学教师搭建了同伴互助的平台,形成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同伴互助”的关系;为基层学校搭建了校本研训的平台,将专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结合起来,使教师经常地、潜移默化地融于培训与教研之中;实现了工作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研究与培训的真正结合,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专业型人才,为本地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从机制到人力的有力保障;为其他学科和地区的课改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课题的终期成果《探索区域性研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培养了教师团队。该课题成果获北师大版教材课改经验交流一等奖;2009年,获广东省第七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构建优质生态课堂
2011年12月,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版和第四版教材的修订,面对新一轮课改,张老师将研究方向从教师的培养转向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数学课堂的研究上。2012年1月,张老师推出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并在湛江市全市展示,同时向全市教师介绍了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保障第二轮课改的顺利进行,她分别从优质和生态两个层面提出并开展了两项新的课题实验,引领和培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2014年,张老师提出并申请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落实四基四能之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獲批立项。在湛江市全市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并开展“参与式案例分析”的教材、教法培训,帮助教师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落实四维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为区域内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服务”。2016年,课题结题并获北师大教材实验年度资源评审特等奖。
2016年,基于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经过两年的思考,张老师提出并主持了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优质生态课堂”,带领六个研修团队、省级骨干教师学员团队、市级指导教师、名师工作室团队开展课堂教学研修。组织团队反复磨课、上课,把青年教师推到前台,让他们亲身经历组织、展示、评析、现场答辩、撰写案例等一系列研训活动,引领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长。开通了“张颖优质生态课堂”微信公众号,展示青年教师团队的研磨体会、学校的教研活动、推荐教育法规及教学研究等相关文章。组建了“霞山教研吧”,随时研讨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基于困惑—开展研究—主动学习—努力改变—创新适应—获得发展”的研究进程中,唤醒教师的使命感,使教师自觉投入构建优质生态课堂的自我教育和学习中,成为有能力、负责任的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服务;构建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教师优质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真正统一的和谐课堂。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研究意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有求实态度和能够合作的人奠定基础。2017年10月,阶段性成果获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的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一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教学研讨和现场答辩活动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全国一等奖,团体一等奖。
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服务,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张颖,中共党员,从教29年,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名教师培养对象,国培计划(2014)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部级“优课”评审专家,“省级骨干教师”指导教师,岭南师范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师。长年深入海岛、城乡学校指导教学,每年开展十余场小学数学专业培训。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主持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持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课题,曾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七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指导数十名教师获全国、省课堂教学及录像课竞赛一、二等奖。
一、实施素质教育,潜心教书育人
1989年师范毕业后,张老师到武汉市红旗村小学任教,第一个大循环教学,就指导了四名学生考入华师一附中、武汉市外国语学校。1995年,调入湛江开发区一小任教,兼任区小学数学教研员。2001年以全区竞争上岗最高分成绩聘为开发区一小副校长。2003年,她放弃了开发区优厚待遇,担任了湛江市首个省级课改实验区霞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以做义工的心态,引领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解读课标,研究课程,培训教师,转变课堂,服务学生。
(一)放眼未来,潜心钻研
90年代,基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张老师以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复习、预习、协作活动导学案,开展“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团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形式的“协作学习”实验。实验效果显著:学生会从教材目录入手联系新旧知识确定学习重、难点进行知识迁移;会独立思考、会讨论、会测评;会写质量分析,会反思;会为了达成团队目标而互助。实验班级的成绩超过了中心城区平均分最高的班级近3分;囊括全区参加省“育苗杯”竞赛和全国“奥数”全部一等奖;囊括全区升市二中指标。
1998年,张老师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撰写了《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获得广东省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省年会上宣读,得到李淑贤教授的高度赞赏。文中,她写道:“小学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未来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创造和适应力,开拓与实干精神,通用与复合素质,协作与和合态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学生的吸收和内化,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清自己培养者的地位,而不是以被动的受委托者和消极的信息传递者去行动;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尽心尽职,尊重学生,更要偏爱学困生;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判断事物,运用数学的方法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思想方法、良好的个性和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在校期间,张老师会在每节课的前两分钟拟定一个教育主题读一段短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公民意识慢慢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临之前,张老师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章,如《现代管理学在学科中的运用——小学五年级协作学习试验研究》《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儿童创造能力的早期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2001年,在《湛江教育》发表了湛江市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文章《喜读数学课程标准》,2002年在《广东教学报》发表了文章《面对数学新课程,你准备好了吗?》等。
(二)立足课堂,教书育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从1996年开始,张老师就主动探索自制课件、微课录像,使用“四机合一”开展课堂教学。在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操作实践—归纳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课中增加了“构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一新内容。此次教学展示获湛江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刊登在《广东教学研究》1998年第10期上。几年后,这种教学模式和增加的内容出现在新课程教科书中。
同年,她创造性设计并执教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户外实践课——《吸烟的危害》。该课被选为湛江市编撰的《健康教育》(实验教材)接受教育部审批的展示课,接待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一行,得到了杨司长的高度肯定,湛江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教材在全国得到推广。在杨司长的推介下,次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两千多人的“体健”考察团来到了她所在的学校现场观摩学习,学校成为推进“快乐体育园地”建设的示范单位。
1999年,张老师开展了“儿童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提出了“让儿童早过识字关,培养自学能力;大量阅读,培养广泛兴趣;正确回答儿童的提问,培养查找资料的习惯;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个性”的新观点,并在一年级开展“综合课”的实验研究。通过一年的实验对比发现,学生不仅在数学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识字量也达千字以上,能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远远超过对比班。
2000年,张老师接受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和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理论教学研究会的邀请,在“新世纪数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运用自制课件等信息技术执教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示范课。“十五”期间,执笔撰写的校本课题《以良好习惯养成为突破口,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第二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为广东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作示范课《24时记时法》,撰写的教学实践案例《给孩子一片发展的天空》在《小学数学教师》上发表,《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自主发展》在《广东教学研究》上发表。 二、开展课题研究,保障课改实验
2001年秋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2005年,张老师参加了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省级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学习不仅提升了张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更进一步升华了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了她的教师生涯。
2003年秋,根据上级要求,张老师放弃开发区优厚的工资待遇,调入收入只有原来三分之一的湛江市首个省级第一批课改实验区霞山区担任小学数学教研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和对教师的指导培训工作之中。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调入霞山区前的暑假,张老师开始对霞山区课改一年来的情况展开了调研:与实验教师交谈,倾听他们的苦、累和困惑。阅读首批120位教师的实验论文,发现大家对新课程的认识尚处在理论“鸿博”,实践“空虚”的层次。2003年9月2日,开展了首次全区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并对200多名实验教师进行全员问卷调查,分析全部有效问卷,并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报告。接下来,她走遍全区50间学校,深入乡村、海岛开展调研,了解课改实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针对实践中凸显的问题,张老师认识到培训和指导工作迫在眉睫。紧接着,她把工作重点放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和课堂教学指导上。根据学校的差异,分别对公办学校、农村学校、民办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讲座、教材分析、课例分析;组织优秀课例展示并送课下乡……
反思几个月的教研工作,尽管在培训、讲座、指导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平均分配到每位老师身上的时效只能算九牛一毛。一线教师仍然在迷茫中摸索而不得其法,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张老师认识到,仅靠教研部门的指导与培训,是远不能满足新教材实验的需要的。只有挖掘培训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校本研训”工作相结合,使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在参与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才能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003年12月,张老师提出并主持开展了“三位一体区域性校本研训模式及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2006年,该课题获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第一轮六年新教材实验完成并结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了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区域性“校本研训”网络;探索出了适合区域性开展的研训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形成了以“区教研会专业引领”,“区中心备课组同伴互助”,“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性校际合作下的校本研训模式,共同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惑;探索出了“以教材研究促进教师参与学习”,“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学会反思”,“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本次课题研究为霞山区小学数学教研会搭建了专业引领的平台,团结了区内精英力量指导全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为数学教师搭建了同伴互助的平台,形成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同伴互助”的关系;为基层学校搭建了校本研训的平台,将专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结合起来,使教师经常地、潜移默化地融于培训与教研之中;实现了工作与研究、学习与培训、研究与培训的真正结合,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专业型人才,为本地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从机制到人力的有力保障;为其他学科和地区的课改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课题的终期成果《探索区域性研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培养了教师团队。该课题成果获北师大版教材课改经验交流一等奖;2009年,获广东省第七届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构建优质生态课堂
2011年12月,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版和第四版教材的修订,面对新一轮课改,张老师将研究方向从教师的培养转向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数学课堂的研究上。2012年1月,张老师推出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并在湛江市全市展示,同时向全市教师介绍了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保障第二轮课改的顺利进行,她分别从优质和生态两个层面提出并开展了两项新的课题实验,引领和培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2014年,张老师提出并申请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落实四基四能之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獲批立项。在湛江市全市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并开展“参与式案例分析”的教材、教法培训,帮助教师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落实四维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为区域内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服务”。2016年,课题结题并获北师大教材实验年度资源评审特等奖。
2016年,基于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经过两年的思考,张老师提出并主持了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优质生态课堂”,带领六个研修团队、省级骨干教师学员团队、市级指导教师、名师工作室团队开展课堂教学研修。组织团队反复磨课、上课,把青年教师推到前台,让他们亲身经历组织、展示、评析、现场答辩、撰写案例等一系列研训活动,引领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长。开通了“张颖优质生态课堂”微信公众号,展示青年教师团队的研磨体会、学校的教研活动、推荐教育法规及教学研究等相关文章。组建了“霞山教研吧”,随时研讨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基于困惑—开展研究—主动学习—努力改变—创新适应—获得发展”的研究进程中,唤醒教师的使命感,使教师自觉投入构建优质生态课堂的自我教育和学习中,成为有能力、负责任的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服务;构建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教师优质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真正统一的和谐课堂。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研究意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有求实态度和能够合作的人奠定基础。2017年10月,阶段性成果获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的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一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教学研讨和现场答辩活动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全国一等奖,团体一等奖。
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育服务,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