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cis2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好的实验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利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明显现象使学生感到疑惑和不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究的学习动机,那么就能很顺利的完成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与理解。实验最能产生问题和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进而探究问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化学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架起了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包括一些趣味实验)中往往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或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奇怪”的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问题情境。例如盐类水解内容,教师先提出:“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能否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呢?”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判断回答“不会”,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证明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样是这个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教师在盛有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试液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和紫色,学生对这样的实验事实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有些盐溶液呈现中性,有些却呈现酸性或碱性?”又如,演示实验将铜丝放在酒精等上直接加热,会有铜丝表面变黑的现象,就此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铜是不是与大多数的金属一样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生成氧化物?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趣味实验,如白纸显字(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写字,用碘水显字)、滴水着火(棉花团沾过氧化钠粉末,滴水)、滴水生烟(氯水和氨水生成氯化铵)、黑色面包(硫酸的脱水性)、水中花园(硅酸盐)、西红柿发电(电解质导电)等,这些实验的“奇怪”现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二、通过异常的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不要忽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异常现象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化学史上许多化学物质和定律都是从异常的实验现象中被发现的。异常的实验现象会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现行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有一些实验在学生完成时经常会遇到异常的现象,例如,有时做验证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的实验时,却产生银镜、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按教材介绍只是产生白色沉淀又消失,而事实上的现象经常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又立即消失,再加溴水才会产生白色沉淀不消失,有时还有黄色沉淀;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但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制出的甲烷往往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从传统的眼光看,這些实验是失败的,但是换一种角度,却可以成为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实验原理、仪器装置、药品选用的改进,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缺乏实验器材、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或实验现象不理想的情况时,不要仅靠自己的力量来改进实验的装置、药品的选用,可以把实验不理想之处与学生一起讨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鼓励学生改进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巧妙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开放的,解决方案的不唯一性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学生对于方案可以不断改进完善,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硝酸与硝酸盐一节课,铜与硝酸反应,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一氧化氮的生成不明显,二氧化氮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反应不易停止。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实验方案,由此引发问题及对问题的探究。
  四、通过实验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一些书面习题目的答案学生会不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先做探究实验后做题的形式,先利用习题的题干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然后进行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最后解答习题。例如,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有一道实验题:“如果溶液没有冷却就倒入容量瓶中,对配置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溶液和容量瓶受热都发生膨胀使体积增大,学生判断不出来,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在习题的问题情境下,变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答案就会很明确了。
  五、由基本操作实验设计探究问题情境
  不是只有物质的性质、制备实验才能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也可以为学生设计成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对于化学仪器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同时,探究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正确的操作技能,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例如,试管加热法就可以成为一个探究的素材,设计成探究活动,设计以下一系列实验:蒸干3毫升水,看谁用的时间最少?(探究加热时用试管夹、试管倾斜受热的道理);垂直加热3毫升左右的水到沸腾,在水中加入少量洗涤剂并用一纸帽盖住管口,探究加热时试管口为什么不能对着人。
  六、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验证性实验指先给学生实验的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实验是否与预计的实验现象相同;探索性实验指给学生创设一种实验的问题情景之后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与学生根据问题情景所作的猜想比较。同一个实验,既可以设计成验证性实验,又可以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但两种不同的设计带给学生的影响却大不相同。验证性实验先给出了固定的结论,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探索性实验由于结论是学生在教师引导和自己的知识基础上作出的假设,学生会急于验证自己的假设,因此实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诱惑”。传统教学中的化学演示实验远远多于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远远多于探索性实验,高中教材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就需要教师来实现这一转变,把教材中学生验证性实验设计成学生探索性实验。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小学生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数学文化素养的训练、潜在智能的开发、数学心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数学文化素养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期刊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零售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使零售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行业,而且对整个流通业乃至经济运行方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国内零售业市场容量的迅
【摘要】所谓自学能力,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有效学习的能力,是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信息、锻炼技能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个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教师一讲到底,把知识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针对现在传统作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革新教学理念,寻求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构建一种自主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生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能力能够直观的反映出语文综合能力。作文写作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以及社会性强的特点,因而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摘要]词汇是一门语言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产物和反映。近年来,英语作为信息时代使用最广泛的一门世界性语言,新词语大量涌现,最直接地映射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社会政治深人变革,经济贸易竞争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的改变,这必定要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涌现出大量的英语新词。认识和了解英语新词是英语学习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