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明代宋濂的《龙渊义塾记》,第13题要求翻译该选文中的三个句子。现就这道题的阅卷情况作一个小结。
一、解答例析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1小题)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提示]“或”“且”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1分。“或”可译为“有的”“有的地方”等,“且”可译为“将近”等。“通都大邑”不译不影响大意;“至近”要理解为“最近”,不能理解为“到达最近的地方”;“半之”要译成“一半的距离”,不能译成“半天”“一半的人”或“半途而废”等。
[示例]①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标准答案。)
②与通都大邑距离十分遥远,有的地方有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将近一百五十里。(3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距离很远,或许有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2分。“或”译错。)
④与通都大邑隔得比较远,有的地方有二三百里的路程,即使是最近的,也有一半的路程。(2分。“且”未译出。)
⑤去大邑那么远的路程,有二三百里路,就算走近路也有一半的路程。(1分。大意对,“或”、“且”未译出。)
⑥这儿和都城大邑相距很远,和有的城市相隔二三百里,虽然很近,但也要半天时间。(0分。大意有误,“或”、“且”未译出。)
[例2](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2小题)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提示]“所”、“复”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1分。“所”可译为“地方”、“处所”等,“复”可译为“再”、“又”、“还”等。“译出大意”指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一是要表达出设立义塾教育陈家小孩之意;二是“石华、象溪”应理解为地名,不能译为人名。
[示例]①在石华、象溪两个地方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标准答案。)
②石华、象溪两地又建设了别的私塾,用来教导陈家后代中的幼子。(3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石华、象溪两个场所再次被作为别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的年轻孩子。(2分。大意有误。)
④石华、象溪两地也设立了别的私塾,用来教导陈家后代中的幼子。(2分。“再”译错。)
⑤石华、象溪两所学院设立了特别的塾院,教导陈家的孩儿。(1分。大意对。)
⑥石华、象溪两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的小孩。(0分。基本未译。)
[例3](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3小题)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
[提示]“夙夜”“为”和“丰己”泽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1分。“夙夜”可译为“早上和晚上”“时刻”“时时刻刻”等;“为”可译为“作为”“当作”等;“丰己”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富足”“让自己丰裕”等。“译出大意”一是要表达出章君的子孙后代继承他的志向办义塾;二是“若孙”要理解为“或者孙子”,不能理解为“像孙子”等。
[示例]①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标准答案。)
②章君的儿子和孙子,应当不分早晚去继承他的志向做事,不要使自己丰裕而让自己获私利。(4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章君的子孙,应当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让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夙夜”译错。)
④章君的子孙,应当时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丰己”译错。)
⑤章君的儿孙,应当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2分。“夙夜”“丰己”未译出。)
⑥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把章君韵义举继承下去,不要以自私的心来丰厚自己。(1分。大意对。“夙夜”“为”“丰己”有误。)
⑦章君的儿子假若生的是孙子,当夜就可以继承章君的大志管理国事,不要丰富自己,这样很自私。(0分。大意错。“夙夜”“为”“丰己”有误。)
二、备考建议
1.熟读课本,夯实基础,强化文言知识积累。要熟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和几种常见句式,尤其是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几种句式。
2.遵循原则,掌握方法,强化“直译”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必须熟练掌握留、增、删、调、变等翻译方法,还要特别强化直译意识。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如果平时训练强化了直译意识,做到字字落实,那么高考时几个“关键点”是肯定不会漏掉的,拿满分就不是奢望,而是现实了。
一、解答例析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1小题)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提示]“或”“且”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1分。“或”可译为“有的”“有的地方”等,“且”可译为“将近”等。“通都大邑”不译不影响大意;“至近”要理解为“最近”,不能理解为“到达最近的地方”;“半之”要译成“一半的距离”,不能译成“半天”“一半的人”或“半途而废”等。
[示例]①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标准答案。)
②与通都大邑距离十分遥远,有的地方有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将近一百五十里。(3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距离很远,或许有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2分。“或”译错。)
④与通都大邑隔得比较远,有的地方有二三百里的路程,即使是最近的,也有一半的路程。(2分。“且”未译出。)
⑤去大邑那么远的路程,有二三百里路,就算走近路也有一半的路程。(1分。大意对,“或”、“且”未译出。)
⑥这儿和都城大邑相距很远,和有的城市相隔二三百里,虽然很近,但也要半天时间。(0分。大意有误,“或”、“且”未译出。)
[例2](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2小题)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提示]“所”、“复”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1分。“所”可译为“地方”、“处所”等,“复”可译为“再”、“又”、“还”等。“译出大意”指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一是要表达出设立义塾教育陈家小孩之意;二是“石华、象溪”应理解为地名,不能译为人名。
[示例]①在石华、象溪两个地方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标准答案。)
②石华、象溪两地又建设了别的私塾,用来教导陈家后代中的幼子。(3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石华、象溪两个场所再次被作为别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的年轻孩子。(2分。大意有误。)
④石华、象溪两地也设立了别的私塾,用来教导陈家后代中的幼子。(2分。“再”译错。)
⑤石华、象溪两所学院设立了特别的塾院,教导陈家的孩儿。(1分。大意对。)
⑥石华、象溪两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的小孩。(0分。基本未译。)
[例3](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3小题)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
[提示]“夙夜”“为”和“丰己”泽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1分。“夙夜”可译为“早上和晚上”“时刻”“时时刻刻”等;“为”可译为“作为”“当作”等;“丰己”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富足”“让自己丰裕”等。“译出大意”一是要表达出章君的子孙后代继承他的志向办义塾;二是“若孙”要理解为“或者孙子”,不能理解为“像孙子”等。
[示例]①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标准答案。)
②章君的儿子和孙子,应当不分早晚去继承他的志向做事,不要使自己丰裕而让自己获私利。(4分。符合标准答案。)
③章君的子孙,应当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让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夙夜”译错。)
④章君的子孙,应当时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丰己”译错。)
⑤章君的儿孙,应当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2分。“夙夜”“丰己”未译出。)
⑥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把章君韵义举继承下去,不要以自私的心来丰厚自己。(1分。大意对。“夙夜”“为”“丰己”有误。)
⑦章君的儿子假若生的是孙子,当夜就可以继承章君的大志管理国事,不要丰富自己,这样很自私。(0分。大意错。“夙夜”“为”“丰己”有误。)
二、备考建议
1.熟读课本,夯实基础,强化文言知识积累。要熟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和几种常见句式,尤其是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几种句式。
2.遵循原则,掌握方法,强化“直译”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必须熟练掌握留、增、删、调、变等翻译方法,还要特别强化直译意识。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如果平时训练强化了直译意识,做到字字落实,那么高考时几个“关键点”是肯定不会漏掉的,拿满分就不是奢望,而是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