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餐厅见闻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底,我随一个企业考察团去日本九州磋商技术合作事宜。第一天如约前往,双方谈兴甚浓,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十二点,日方企业技术课长田中先生盛邀我们在职工食堂吃工作餐,有机会见识了日本企业员工的就餐情况。
  这家企业效益一直很好,开办了职工食堂,员工就餐免费。下班铃声响过,几百号工人从各车间次第而出,或三五成群小声交谈,或接手机,或清理自带的饭盒。而当走到餐厅门口时,就像有人下了命令,人们开始排队,并相互谦让,不抢不挤。在餐厅入口处,大家先从一个个小抽屉里取出碗筷,然后再取餐盘。这时我才发现,这里没有提供一次性餐具。
  一溜儿整洁光亮的餐盘中摆着几十种热菜,香味袅袅,生鱼片、酱菜和开胃小菜也不少,还有芥末、酱油、葱花、醋、生姜水等都自取,而饮料和汤是敞开供应。取餐是自助式,窗口后面只看到一两个服务生,见哪样菜少了就添加哪样。由于整个流程实行计算机管理,食堂能预估出饭菜的用量。田中告诉我们,供应量既能管饱,也能管好。他还开玩笑说,员工中很有些“酒鬼”,但因为下午要上班,他们只得克制,食堂不供应这些,也犯不着冒犯公司的条例。我看得出,在这方面既体现了管理层的精打细算,也有一种根植于心的企业文化:工作和下班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一是靠企业苛求,二是靠员工自律。
  接待客人和课长等以上管理人员的地方被一排玻璃窗隔开,完全透明,菜式的内容与员工无异,只不过,日本人十分讲究等级,即使是用餐,在表面上也要搞这种形式。那些想和员工打成一片的课长也不行,只有在工间休息时才能和员工一起闲聊,或下班后邀请三五好友畅饮,即使喝得酩酊大醉也在所不惜。这恐怕算是日本企业管理的一道独特的景致吧。
  整个用餐大致用了四十多分钟,大厅里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高谈阔论。有人在埋头吃,还有人把从家里带来的美味与同事分享。用完餐,大家排队到水龙头旁冲洗,水管开得很细,先用热水初洗,再用冷水涮,然后高温消毒。吃剩的鱼刺、鸡骨头、果皮等扔进垃圾桶,据说专门回收,加工成宠物食品和种花的肥料。一顿中午餐,几百号人同时进行,事后桌面和地面洁净如初,泔水桶里几乎没有剩饭剩菜。
  与国内食堂嘈杂,食品浪费惊人的景象相比,让我吃惊,更切实感受到,中日两种文化的确有着实实在在的差异。人家是”小里小气”,进餐讲求和谐有序。而我们是大手大脚,一次性碗筷滥用,秩序混乱,这恐怕不能简单地用管理粗放来解释吧?
其他文献
文章从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现状出发,引入嵌入式学科服务,指出其需遵循的适需、适时、适地三原则,并结合工作实践从认识、人员、合作、需求、平台及空间、内容6个方面
“既然大山不能向我们走来,我们就向大山走去!”   ——穆罕默德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中有一段士子论战的描写:就学于公孙龙门下的名家之士顿弱直斥时弊:“天下皆以农为本,重农尚农,呼农夫为天,此乃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生为温饱所累。时隔两千多年,企业在以人为本这一问题上似乎重蹈覆辙,以人为本有其名而无其实。从“富士康N连跳”事件中可看出,管理者实际上始终把劳动力的价值
本刊讯(记者:肖利平 姚咏梅)6月11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共同主办、首钢总公司承办的中澳企业文化2011北京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探讨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主持会议。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钟岩,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比尔·珀塞尔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为
图书馆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正不断地被国内高校所重视。浙江省本科院校数量众多,但各高校在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进度和开发模式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为能够系
通过微型实验合成了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俗称顺铂)及反式异构体,利用它们的红外光谱及在硫脲溶液中不同的反应性,对顺反异构体进行了鉴别。
全民阅读推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发展战略,温州市图书馆很早就开始探索提升阅读质量和培养读者兴趣的有声阅读推广新模式,并于2014年创办了以“推广阅读,爱上朗诵”为理念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