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续传统中拓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xl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市民史诗》
  谷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28.00元
  我国翻译介绍德国文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取得的成果也算不小。但研究专著,尤其是有分量的专著一直很少。在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著作有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36)和冯至的《歌德论述》(1948)。前者是研究中德文学关系的专著,后者专门研究歌德,是篇幅不大的论文结集。这两本书都具有拓荒的性质。冯陈二氏皆系科班出身,在德国获得的也都是德语文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而且冯至还在德国推出了一部研究诺瓦利斯的专著,可说是我国对德语小说所作的严肃探讨的开端。
  解放后,间有德语文学史类的著作问世,时至今日,以范大灿教授主编的五卷本《德国文学史》集其大成。改革开放后陆续有研究歌德、席勒、卡夫卡和布莱希特以及中德文学关系等方面的中文专著出现,这些都是近三十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又在坊间陆续见到几部研究德语文学的厚实著作问世。如陈良梅的《德国转折文学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卫茂平的《晚清和民国时期德语文学汉译考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冯亚琳的《德语文学与文化——阐释与思辨》(重庆出版集团2007)等等。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出自德语文学专家之手的著作延续了冯陈二氏的传统,显系薪火相传的严谨之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谷裕近期推出研究19世纪德语小说的专著《现代市民史诗》(上海书店2007年),同样是这个传统的延续,称之为新近德语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应该不属夸大之辞。《现代市民史诗》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了解德语19世纪小说风貌的窗口。我们读过后深感这是一部厚重实在并且具有启发性的学术专著。
  谷裕专攻德语小说有年,以研究德语战后文学的重镇君特·库内特(Gunter Kunert )的小说获得德国波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她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19世纪德语小说。十年磨一剑,成果就是这部厚达380页的专著《现代市民史诗》。
  该书由一篇缜密的19世纪末以前德语小说诗学导论和六篇详尽的文本个案分析组成。文本分析既有国内已有译本的名著,如歌德的《亲合力》、凯勒的《绿衣亨利》、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也有我们很感陌生的伊默曼的《蒙豪森》和拉伯晚年的小说《鸟鸣谷档案》,还有一部至今尚未有中文全译本的名篇——诺瓦利斯的《海因利希·冯·奥夫特丁根》(鲁迅早在1906年的《拟购德文书目》中就将此书列入采购范围。参见刘运峰编《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作者从小说经典文本出发,对文本作丝丝入扣的细读,这是这部著作的一个独特之处。作者将这些19世纪的德语小说置于文学史语境中考察,认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此时小说已经获得诗学美学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有教养阶层的认可,从创作到理论都达到有史以来的高潮。作者首先为小说的起源和发展梳理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古希腊经过中古、巴罗克、启蒙、古典到进入19世纪都有论述。对整个19世纪的诗学和理论,从浪漫时期、比得迈尔时期、现实主义时期都有详细评介,并逐一介绍著名评论家的观点。
  导论以近90页的篇幅介绍了小说发展脉络和小说的诗学及理论,条理分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相对较大的篇幅论述巴罗克时期及从巴罗克过渡到启蒙时期的小说理论和实践。这是一段德国民族文学的开创期,文风、主题颇具特色,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国内至今为止少有学者加以整理介绍。愿这本书中的论述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进一步的研究。
  在引论之后,作者选择了19世纪极具代表性的六部小说以细读文本为基础加以分析阐释,为文本的理解勾域出清晰的线索。在分析和评论中作者不采取简单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也不忽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等有助开拓文本意义的学科,注重与产生文学息息相关的大环境中的人文思潮,又始终把握住文学文本的特性和规律,从文本内部理解作品,挖掘意义,不让文学消失在理论中。分析显示了文学文本中19世纪社会突出的问题以及文学如何表达这些问题、如何消化这些问题的艺术手法。作者从多个层面剖析一个文本,力求认识得更细致更深入,在吸取德国学者大量研究资料中的滋养后,又独辟蹊径,提出独到见解、新颖观点。这方面的例子不少,我们想特别指出,作者对《绿衣亨利》在神学层面上的解释,显示出其深厚的神学知识,若是没有对神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实在很难驾驭。这也说明,文学研究者若能在其他学科上也下些工夫,对于文学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六部小说把德国19世纪的文学从头到尾联系起来,呈现出明晰的发展轨道,整体上承上启下的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感。读者既能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得到总体的信息,又能够深入认识每一部小说,直至其细微之处。这样的著作不仅仅对于德语界有益,非德语专业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也会受益良多。
  我们认为,《现代市民史诗》是一部延续优秀的治学传统的拓荒之作。作者不但需要具有大量的原著和文献知识,对时代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把握,而且还要有缜密的思考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懈的探索勇气和诚恳的治学精神,才能够为读者捧出如此明珠。这些工作是以作者多年的潜心钻研为前提的,这在现今浮躁的学界是十分可贵的学术品质。该书每一章列有丰富的参考文献,新旧文献兼备,书后附有人名书名中德对照表,方便了常为学术著作中人名书名欠缺对照苦恼的读者。从这一点也可看出作者的细心和专业精神.虽是学术专著,但作者的文笔细腻而不琐碎,读来很舒服,这也是很难得的。
  
  (本文编辑:李焱)
其他文献
看自己的读书笔记,第一次读毕《解读周作人》的时间是2001年6月8日,距离这一次开始重读刚好整整七年零一个月。当然,上一次所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这一次所读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是十四年之后的修订重版本,其中增加了“附录”部分的四篇文章。  七年之后再读,居然感到书中观点以及议论毫不过时,而这大概也就是作者和出版社敢于重印此书的理由所在吧。当然,更直接的理由应该
京剧表演大师程砚秋演了一辈子的戏,如果让他自己选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作品,他大概会选择《锁麟囊》。《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创造了薛湘灵这个在过去的戏曲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艺术形象,人们被这个独具性格的人物征服了。可是,薛湘灵身上究竟是什么让人着魔呢?  人物的出场就很不一般。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暂把薛湘灵的出场(第二场戏)名之为“选嫁妆”:富家千金薛湘灵要出嫁了,老太太命令仆人们准备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合编的教材《开明文言读本》(民国三十七年开明书店出版)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入了《促织》一文,八十年代起又接连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
2020年全国Ⅰ卷语文高考文言文选自《宋史·苏轼传》。第一题翻译原文为:“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生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下面我们通过考点顺序来展开研究内容。   一、如何区分“粜”和“籴”这对反义文言实词   “又减价粜常平米”中“粜”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卖出”“出售”等。但是部分学生将“粜”的意思译成“买进”“买入”等。我们知道另外一个文言实词“籴”的意思才是“买进”“买入”。分析
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是作者二十多年皮影戏调查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也是中国皮影艺术观照与历史流变的精彩呈现。在此之前,魏力群已经推出了《中国唐山皮影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版)、《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皮影是涉及到美术、音乐、文学、戏曲、民俗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许多学者在各个方面都有
1995年11月6日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我下班路过书亭习惯性地浏览。一部刚刚上市、套着硬质书套的厚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苏联解体亲历记》。买下时我蓦然想起:明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了。记忆瞬间又回到久远前的那个夏天,父亲的好友从雅加达给我寄来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顿时感慨万千:美国人约翰·里德写的,不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序幕”?而同为美国人的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
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出版后,陆续又写成一些文章,在这里结集呈现给读者。在我自己看来,我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已经有些不同于前书,所以才有结集成书的理由。在出版过程中,我又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文章,于是便可以在书出版后拿出来亮相,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这些年来,我们一群人的研究强调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在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
陈国恩,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图本胡适传》《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等17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多次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
整本书阅读位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的18个“学習任务群”之首,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和评价理念的深入发展,整本书阅读测评成为当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测评却不得不说是个难题。目前整本书阅读评价多为过程性评价,不少人对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考试颇有微词,然而就当下的教学逻辑而
李辉:李老师,您好!祝贺您的专著《语文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出版,我的访谈就从这本书开始,好吗?   李敏:谢谢!这本书是去年11月新出的,如书名所示,仍然是关于语文深度学习的,它分为教师用书版和学生用书版,里面收录了我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我团队的老师们开发的一系列微整合阅读课程,希望能就语文深度学习给一线老师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和案例借鉴。   李辉:我很早就关注到您和您带领的团队开展的语文